肖定菊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 401520)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創新,是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只有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需求為導向,深化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創新開展“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政校企”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才能實現校企之間“雙向”賦能。
2019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教職成〔2019〕12號)與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七部門關于印發《重慶市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渝教發〔2019〕10號)等有關文件要求,我院高度重視并嚴格按要求完成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學院是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物聯網應用技術)建設單位(B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2019-2020年擴招新生553名。在面向全省電子信息類企業在崗人員的第三批單獨招生中,錄取企業職工375名,分布在計算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4個品牌優勢專業和市場緊缺人才專業。結合合作培養單位個性化要求和生源特點,采取了“校企協同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即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開展深度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培養行業企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校企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產教對接、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育人的內涵主要體現在“誰培養”和“怎么培養”兩個層面上。校企合作育人的核心就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利益主體,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將各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整合在一起,采取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學生走上企業實際的工作崗位相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企業、行業或者社會需求的應用性人才的一種模式。校企協同育人的結合點是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對育人全過程進行整體設計,校企共同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共同參與教學及培訓,共同研發課題。
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校企合作一般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對接區域支柱產業,選取有一定規模、發展勢頭較好、有合作意愿且未來有高職畢業生招聘需求的企業,與其舉行校企合作簽約儀式及授牌、簽訂合同,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但是從學生選擇的實習企業來看,數據顯示卻不容樂觀,比如管理學院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是學院與阿里巴巴開展深度合作的一種嘗試,每年的雙11、雙12,企業都會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員,但愿意留在該實踐基地的實習生很少,基本都是自主選擇企業,實踐基地沒有被有效地利用,失去原有的建設意義。從企業角度來說,一些優秀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的意愿也不太強烈,因為企業業務繁忙,如果還要騰出一定的人財物來帶實習生,勢必精力有限,況且實習生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也是微乎其微,這樣一來大多數企業甚至不愿接收實習生,覺得這是在浪費企業資源,所以校企合作的雙方都沒有做到理想的狀態。
近年來,我國高職領域在校企協同育人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校企協同育人如何從表面走向深入、從形式走向內容、從被動走向主動,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任務。校企協同育人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校企雙方沒有共同組建合作組織、聯合機構或管理部門,學校也沒有專門的部門機構來牽頭組織此項工作,企業也沒有直接對接的負責人,沒有固定的交流場所與互動合作平臺,尤其缺乏共同的愿景、明確的合作章程、必要的校企合作資金等。校企協同育人僅僅停留在簽訂合作合同上,其他深入合作的工作無制度去規范,無人去管理。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鼓勵和扶持還缺乏強有力的措施保障,稅收優惠等政策難以落實到位。
校企合作育人局限于訂單培養、共建基地、頂崗實習等方面,合作內容比較簡單、不夠深入,形式也比較單一,校企雙方開展全面合作的案例還不多。
很多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少會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不會主動承擔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和動力明顯不足。
學院高度重視擴招工作,黨委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黨委書記、院長作為領導小組,牽頭狠抓擴招工作,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運行方案等方面全方位把關,有序推進面向擴招生源的教學組織與安排工作。制定了《擴招生源教師聘用和管理辦法》,精心打造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開展擴招生源學情分析與調研,組織實施分層教學。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吸引行業企業專家或能手任教,聘請行業企業技能大師、能工巧匠擔任實習指導教師,聘請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在企業(園區)建立教學點,建立教學點建設和管理標準,由合作培養單位提供教學場地及相應的設施與設備。根據生源特點制定在崗人員《教學過程管理辦法》《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細則》《彈性學制管理規定》等管理制度,將在崗人員學習情況納入企業對職工績效考核,充分調動園區、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
根據擴招生源基本上都是在職學習的特點,探索實施基于“校企雙元”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工作單位、行業類別,成立“京東集團專班”“紅旗專班”“華迪卓越軟件專班”。聘請企業人員擔任企業專班班主任,指導學生職業規劃、協調班級教學及實習管理、檢查跟蹤學生學習狀態等;與企業共同制定“專班”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工作內容相結合,并聘請企業專家為學生授課。根據學生在職學習,學習時間緊張的情況,實施“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分散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
高職質量擴招的實現途徑之一是探索校企“雙主體”形式。高職擴招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實施校企協同,一是成立高職擴招教育教學領導小組,由政、校、企的主管領導、有關職能部門和專業人員共同組成,負責擴招招生、教學、就業過程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實施及保障;二是深化學校與京東、紅旗集團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完善校企“雙主體”育人體系;三是加強聯系,爭取政府和企業的最大支持,建立地方政府、鄉鎮企業“三主體”育人體系。
依托教學點,實現“招生、培訓、繼續教育”一體化。企業員工主要為京東集團在職員工共計283人。集中在北部新區、巴南區、渝中區、南岸區、永川區等5個地區,學校專門成立了京東集團學區,負責這類擴招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由所就讀專業所在分院統一管理,“學區”下設北部新區教學點、巴南教學點、渝中教學點等5個教學點,方便企業這類擴招學生可就近實施集中教學。
綜上所述,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經之路。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通過不斷完善校企協同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深化校企協同,形成“雙元驅動、共建共育”保障機制,實施“校企雙元、模式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深化校企“雙主體”,探索政校企“三主體”,初步解決了“百萬擴招”背景下校企協同聯合培養,依托企業教學點,實現“招生、培訓、繼續教育”一體化,依托地方政府,探索“招生、招工、就業”一體化等突出問題,對于高職院校擴招人才培養具有較新的啟發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