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靜 王宇鑫
(1.江蘇科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江蘇·鎮江 212000;2.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鎮江 212000)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數量不斷增加,規模持續擴大,辦學層次越來越高。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20日,我國本科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計1000個,碩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計315個。從辦學規模來看,據不完全統計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校生約 45萬人,占全日制高等學校在校生的1.4%,項目畢業生近200萬人[1]。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2]。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黨建工作也是我國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在遵循黨建工作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必須創新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黨建工作,不斷完善黨建工作機制與工作制度,服務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蓬勃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黨建工作也成為研究熱點。相關研究成果集中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討論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困境,探析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對策。如張璐、劉振娟(2018)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信,幫助學生具備分析和思辨的能力,不至于在多元的價值觀中迷失自我[3]。陳璇(2019)從意識形態多樣化、黨建工作單一化及學生個體差異化等方面分析了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開展黨建工作的困境[4]。金利平(2020)提出從黨組織制度建設、黨建工作者隊伍建設、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等方面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5]。目前關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研究較為豐富,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但大部分研究未結合新的時代背景,研究對策也乏深入剖析,尤其缺少結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雙校園模式,出國前與出國后開展不同黨建模式的研究。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方式、辦學形式的特殊性,傳統的學生黨員發展、培養與制度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要求。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黨建工作面臨重要挑戰。
(1)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政治意識薄弱,入黨積極性不高。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學生,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方面,項目學生學業壓力較重。中外教學方式交叉,難度大、任務重,同時還要掌握并通過英語或其他一門外語考試,因為外語考試成績直接與能否出國掛鉤。所以學習時間短、學習壓力大導致學生大部分時間用在專業課學習和語言考試上,而黨課學習積極性較低,容易忽視黨組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庭因素影響,目標定位不同。整體而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家庭都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大部分學生的目標是到國外發展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或是學成歸來提升國內就業的競爭力,這些學生思想上往往自由、散漫,政治意識薄弱,甚至擔心入黨會影響自己出國深造,因此缺乏入黨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大了黨建工作的難度[6]。
(2)中西方交叉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文化與思想沖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旨在全套引進外方優質的課程體系以及配套的課程大綱、英文原版教材,同時引進外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外籍教師,外籍教師授課達三分之一以上。項目學生在接受外方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資源時,很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同時,剛入學學生理想信念不夠堅定,思辨能力不強,學生在與外籍教師接觸的過程中,西方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與文化觀念很容易傳播到校園,給學生的思想帶來極大沖擊,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7]。因此,這種多元的文化背景和雙重意識形態的教育模式,對學生黨建管理工作帶來更嚴峻的挑戰。
(3)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受到時空限制。目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形式主要為“2+2、3+1、3+2”等,大部分為雙校園、雙階段、跨國培養模式。在時間上,項目學生一般前2-3年在國內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所有學習內容,而大學期間正常培養、發展一名學生黨員,從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到正式成為中共黨員,至少需要3年時間,所以時間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不能滿足黨員培養所需的時間。而在空間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國外高校學習期間,思想考察、黨員服務、黨務管理等工作受到嚴重限制,學生面臨組織考察難、發展難、轉正難等問題,這也對開展黨建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受時空的限制,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很難延伸至海外,使有入黨需求或已入黨的優秀學生逐漸脫離黨組織,黨性逐漸減弱。
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在遵循黨建工作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需探索新的工作思路與工作方式,完善黨建工作機制與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1)完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機制。根據中外合作辦學雙階段跨國學習的辦學模式,建立健全國內與國外雙階段組織建設與黨員培養工作機制。在國內階段,建立健全以組織部、國際處、學生處和項目所在學院為首的多方聯動、共同參與的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小組,保障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針對項目學生在國內學習時間較短,要堅持貫徹盡早啟動、盡早引導、盡早培養的原則,盡早開展入黨積極分子的遴選工作,建立培養檔案,加大培養力度,嚴格黨員發展程序,通過組織黨課學習,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8]。在國外階段,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建立健全網絡課程與網絡黨務處理平臺,通過網絡開展組織建設與日常活動。預備期的學生可通過網絡視頻,向黨組織匯報思想工作,讓黨組織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導師隊伍,通過不定期赴海外的方式對項目學生開展黨建教育,幫助在海外求學的學子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感受黨組織的關愛與溫暖,從而堅定理想與信念。
(2)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育的全過程,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一方面,要將思政類課程納入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培養方案,通過課程內容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意識形態教育,指導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情,提高其政治素質與理論水平,堅定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時刻保持清醒。另一方面,要定期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組織專題教育,通過對重要講話精神、國家大事、先進人物事跡進行宣講、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情懷,提高學生的黨性修養與政治覺悟。此外,要不斷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責任,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優秀文化,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
(3)加強中外合作教育教學全過程監督工作。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外方先進的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學生思想容易受到中外方不同文明、不同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交匯的沖擊,因此要加強合作辦學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監督工作。首先,要加強外籍授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籍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管理,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建立培訓制度,對外籍教師進行崗前培訓,指導外籍教師認真學習中國的法律法規與校紀校規,同時對中國國情、中華文化、中國的教育制度、方針和政策進行宣講,加強外籍教師的思想教育[9]。其次,要強化教學過程中的監督工作。由國際處、教務處及項目所在學院牽頭成立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督導組,對中外合作雙方制定的課程體系、培養方案、課程計劃與選定教材進行監督與知道,對任課教師的選拔進行嚴格把關,同時落實督導聽課制度,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督導工作,堅持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杜絕教學過程中一切有損國家利益的言行。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的基層黨建工作者要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特點,不斷總結分析雙校園、雙階段、跨國辦學模式下黨建工作遇到的新問題與新挑戰,充分發揮與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不斷拓展新思路,創新工作新模式,逐漸完善黨建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良性發展,同時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實現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國際化人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