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艷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51)
敘事的書面意思即書面敘述事情,是人們表達思想的一種主要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文藝作品創作中,敘事普遍存在,也受到文學藝術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由此產生了專門通過敘事進行研究的敘事學。在對教育現象進行質的研究過程中,很多學者認識到敘事的方式有助于全面描述教育過程,系統分析教育問題,于是,教育敘事研究應運而生。大部分學者對教育敘事的內涵具有相近的認識,即認為教育敘事是教育研究者或教育教學工作者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重要事件或教育教學經驗的敘述表達,同時在描述過程中進行分析和反思,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事件或經驗中的教育規律,進而指導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也就是通過敘事的方式,“把普遍性的理性思考和沒有生命活力的數據還原成教育場景和教育故事”[1]。
教育敘事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往往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存在,目的是為了彌補以往的教育研究理論艱深、脫離教學實際等缺陷。利用教育敘事的方式開展研究大多應用于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這與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教育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相關,也與教育科學研究中對教育實踐的質的研究要求聯系密切。相比較其他研究方法方式,教育敘事在中小學教師中受到青睞和歡迎,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學習教育敘事方法,積極開展敘事,毫不吝嗇的將自己所經歷的或熟識的教育場景還原出來,暴露各種各樣復雜多變的教育問題,并愿意為之進行思考和自我評價。在對教育問題進行解決,探究教育規律的同時,最終實現改進教學的目的。
但是這是教育敘事在中小學的普遍應用情況,在大學,尤其是建校歷史普遍較短的地方高校,很多教師對教育敘事并不了解。筆者曾通過訪談的形式對兩所地方高校的近十名教師進行了解,十名教師中有兩名教師了解的是文學中的敘事,對教育敘事只能進行字面理解,其他教師全然不知教育敘事這一概念。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內容與中小學不同,專業性極強,研究焦點往往集中在所從事專業內容上,而并非教學實踐。因此,對于關注日常教學實踐經驗的教育敘事缺乏了解不足為奇。但是,地方高校與研究型學術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存在差異,大部分屬于教學型大學,主要任務就是開展專業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是地方高校的重要工作。教學活動充滿不確定性、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以往的研究方法容易使研究與實際教學脫節[2],而教育敘事是改進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因此,被中小學教師情有獨鐘的教育敘事同樣適用于大學教師。
一是對于專業發展的內涵理解不夠。什么是專業發展?專業發展就是依據職稱評定標準申報課題、撰寫論文并發表嗎?當然,外部的政策文件要求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導和促進作用,但是卻不能夠完整詮釋專業發展內涵,某些時候甚至會誤導教師錯誤理解專業發展的含義。這樣,在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時候,往往會偏離實際教學工作,無法由研究促進教學的改進,不能夠達成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
二是地方高校教師在談論到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時,往往對以往所作的一些研究表示困惑。科學研究是高校教師不同于中小學教師的重要特點,但是到底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內容是否與教學相關、研究結果是否實用、是否能夠幫助教師改進教學等問題,都是地方高校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困惑。他們往往發現研究成果對于教學并沒有顯而易見的作用,甚至與教學相關性很小,由此出現了上述專業發展的困境。
三是地方高校教師往往會產生對專業發展或者說職業生涯的困惑。專業發展的發展方向是什么,職業生涯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是什么,是要將精力完全放在教學中,還是要追求課題論文等科研成果,若干問題直接影響到地方高校教師的職業期望和工作熱情。
上述困惑或問題是在與教師訪談過程中的簡要梳理,筆者認為,突破困境,解決問題,引領地方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始終充滿熱情,可以采用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即通過記錄和梳理自身經歷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研究的重點是自身的教學經驗,研究的目標是促進教學改進,實施教學改革。以貼近教師工作生活的教學經歷為研究素材,且便于掌握,勢必能夠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滿足地方高校對教師提出的積極改進教學的要求。
與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比較,教育敘事方法對于教育基本理論知識不夠深厚的高校教師來說,擁有很多優勢。第一,教育敘事是通過記述教師自身經歷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不是枯燥遙遠的教育理論,因此教師更感興趣,樂于研究,積極性較高;第二,敘事題材豐富,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會發生很多在教學設計中意想不到的情形,每位教師的教育機智此時得以發揮。遇到的問題、處理方法、解決情況正是敘事的廣泛題材,教師不會產生無米之炊的煩惱;第三,以敘事的方式可以深入認識教育教學。在敘事過程中,將教育教學中的關鍵事件再次進行回顧,同時展開反思,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改進教學;第四,地方高校教師盡管在大學就讀期間沒有像師范生那樣系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但是入職初始都經過了條件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合格后方可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因此,盡管教育基本理論知識并不深厚,但是也已了解并初步掌握相關教育教學規律,通過敘事可以將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嘗試用理論去分析實際問題,有助于個人經驗的成長。
在進行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教師所面向的不是艱澀遙遠的教育理論,而是直面親身經歷的教育教學經驗,并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去選擇教學實踐中的事件進行敘述分析,這就要求教師善于觀察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善于發掘其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關鍵性事件。通過對看似平常且煩瑣的教學實踐進行敘述,無疑能夠增強教師的觀察力,提升對教學實踐中呈現的關鍵事件的敏感性。
與其他工作相比較,教學實踐充滿不確定性,其復雜多變的特性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機智,能夠隨機應變并科學妥善地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因此,教師的教學本身已蘊含了對教育規律的實踐,對教育理論的踐行。但是地方高校教師往往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繁重,無暇總結教學過程中出色的教育機智表現,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的實踐性知識通常是內隱的、緘默的[3]。教育敘事能夠幫助教師在回顧教學的過程中,洞悉教學實踐的獨特性、復雜性,從而加深對教育教學理論和規律的理解,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教學實踐,反思教學實踐,改進教學實踐。
教師將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付諸筆端,本質上是有意識的回顧教學實踐,意圖在回顧和敘述的過程中還原實踐過程,對其中的現象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基于教育經驗和理論的梳理。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反思的過程,反思問題,分析原因,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敘事本身就是對教學中各種事件的重現、理解和探索。通過完成整個敘事活動,將會切實鍛煉教師的反思能力。
近年來,地方高校正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明確地方高校教師應注重教學改革研究,提升教學效果。教育敘事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單純的講述某個教學故事,而是旨在通過回顧經驗,分析復雜多變的教學實踐過程,引導教師自覺主動地重構教學經驗,改進教學。這種改進能力的提升動力,并不是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而是在敘述和分析親身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激發改進教學的內在驅動力,進而調動教師的教學改革熱情。
作為一種貼近教師教學生活的研究方法,教育敘事對于促進轉型期地方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具有獨特的優勢,獲得教師青睞。挖掘和篩選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素材,才能夠真正反思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持續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