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瀟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 江蘇·鹽城 224005)
崗位勝任力可理解為個體經過專業訓練后勝任某種特定崗位所需的所有品質的綜合[1]。在2011年中國北方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對全國31家醫學院校調研,總結出醫學崗位勝任力基本要素包括:醫學人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臨床基本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公衛服務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等七種能力[2]。通過對已有研究對中醫崗位勝任力的內涵進行概括,認為中醫學專業畢業生除了具備良好的人文與職業素養,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外,還需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傳承能力與創新精神,還具有一定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1]。
崗位勝任力是新時期醫學生培養的核心目標。但目前高職中醫學專業教學中仍有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畢業生崗位勝任力的培養。
由于學制的限制,高職中醫學畢業生在教學安排上遠不如中醫學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上,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為例,學生在第一、二、三學期在校期間,需要完成中、西醫全部基礎課程及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寒暑假期去相關醫療機構進行課外實踐;第四學期,學生進入教學醫院臨床科室見習,并完成中西醫臨床課程的床邊教學,并逐步了解科室診療流程;第五、六學期,學生要跟隨師承制的導師深入臨床門診、病房,進行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以夯實學生的臨床基礎,進一步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雖然培養目標盡可能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但由于較短的學制,課程安排密集,課程內容繁多,課時量的不足,會導致學生基礎內容掌握不扎實,除此之外,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被課業占據,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養成,特別是中醫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底蘊、傳承能力的培養,時間上還是略顯倉促。
傳統的中醫學專業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有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方法較陳舊,內容生硬、不便于理解,學生由理論走向實踐的過渡橋梁沒有搭建好。
中醫教學體系中存在著部分教師各自為營,學科間滲透不足,忽視了專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基礎課程在校內完成,臨床課程在醫院完成,一定情況下會發生基礎與臨床脫節、理論與實踐分離等問題。
中醫學專業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特色元素是師承教育,也是從古至今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重要途徑,學生可傳承導師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真切感受導師的醫德醫風和學術魅力[3]。但目前高職院校中醫學教學中,“師帶徒”式師生的交流機會卻在變少,學生無法從導師身上獲所要得到的知識與思維方式,臨床實踐能力和辨證思維得不到提升。
人文與職業素養是醫師崗位勝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代中醫學畢業生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素質和醫學技術外,人文與職業素養也是不能缺少的。現階段不少醫學院校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訓練很到位,但卻忽視了學生人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4]。
其次,中醫學中“醫乃仁術”等思想也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由于部分中醫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人文素養,所以培養出來的中醫專業學生也會出現人文素養的不足。這些會造成學生專業思想的動搖,對中醫人文素養的養成造成障礙[5]。
隨著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為更好地基于崗位勝任力這個切入點對高職中醫學教學進行改革,我們可從以下途徑進行探索。
傳統而單一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代的中醫學教育,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中醫思維方法的培養的不到位。中醫思維能力對臨床醫療水平起著關鍵作用,會影響畢業生的崗位勝任力。
中醫思維有其獨特性,與古代哲學思想相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等互滲透,在診療過程中又時刻體現“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思想,比如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哲學思維和整體思維,中醫診斷學的辨證思維、司外揣內思維,對于剛剛接觸中醫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在中醫思維培養的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辨證論治過程,是一個突破口。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學生進入臨床后,接觸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通過標準化病人的引入,可加強理論知識和臨床實操作的結合,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溝通能力[6]。除此之外,學生課外還可以多多研讀醫家名案,對中醫思維進行拓展與延伸,做到學以致用。
師資力量的提升是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中醫學教學改革的基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中醫學教學改革對授課教師隊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中醫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責任感,課堂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從學校的角度出發,要考慮師資隊伍數量、質量以及合理的隊伍結構等情況,進一步挖掘人才或引進人才。其次重視教學研究及教師基本功,年長教師及骨干教師要發揮的“傳幫帶”的作用,以教研室為單位積極開展如講課比賽、觀摩名師教學、集體備課、組織教改課題申報等多種活動。而對于教學醫院的臨床帶教們,也多考慮熱愛教學工作、業務能力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教學經驗的高素質、高學歷人才擔任帶教老師。
過去的考核評價方式形式單一,主要期末考試的成績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隨機性強。現在圍繞中醫學專業畢業生崗位勝任力的內涵,應逐步改革考核評價體系。首先,從課程的實際內容出發,調整考核成績比例,建立多元化、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考核模式。
為了能夠更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出勤、課堂表現、學生作業、階段性測驗、實踐教學活動等多方面進行評價,采用書面考試、分組匯報、臨床綜合能力考核等多種方式,觀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臨床技能操作中人文職業素養、臨床思維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如《針灸學》等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針灸知識和理論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考核中則實訓成績的比例需提高,以加大學生對針灸操作能力的重視[7]。
為使臨床技能考核體系更加全面、客觀,考核除了關注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兩方面,也要重視人文與職業素養考核。考核評價體系的優化,除了幫助學生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還可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都起到促進作用。
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將人文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滲透于教學環節。從課程的角度,要重視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中國醫學史等課程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上,授課教師應盡早幫學生樹立醫學工作者的責任與關懷意識、正確的倫理觀念和人文關懷、良好職業道德,以及對中醫傳統的繼承。還可通過開展豐富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吸引學生的的興趣。從課外活動的角度,可開展包括專題或學術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擴展第二課堂的思想文化內涵。還可以加強校園中醫文化建設,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中醫文化的氛圍[5]。從教師的角度,必須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對學生的人文培養意識。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對中醫學生人文素質有影響的元素。
基于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中醫學教學改革也可多參考其他方向的教學改革,博采眾長,集思廣益,才能進一步豐富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對中醫崗位勝任力研究的相關文獻不太豐富,本文部分思路和觀點也參考了臨床醫學的崗位勝任力探究和探索,兩者內涵有無差異,其差異在哪里,也需要后期的繼續的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