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梯
(廈門市翔安區非稅收入中心,福建 廈門 361100)
綠色金融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在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金融不僅能有效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還能更好地實現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當前我國各個區域綠色金融發展中不難看出,我國在綠色金融發展領域目前尚處在初級階段,仍存在較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將不同程度的制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此背景下,針對我國區域綠色金融的發展要給予更多重視,為我國社會更好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995年在我國有關環境保護政策中曾明確規定,社會市場中各級金融部門在信貸工作開展中,應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工作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將國民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有機結合,并在銀行貸款中,將支持生態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以此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好方向發展。同年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的信貸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這也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開端。
2006年國家頒布的有關宏觀經濟調控信貸管理相關通知對高耗能項目、高污染項目進行有效控制;2007年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信貸風險防范意見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信貸政策被全面融入到環境保護工作與污染減排工作中;2009年出臺的綠色信貸政策信息共享相關政策,為環保部門金融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更好地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2015年國家針對生態文明制定了總體方案,并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綠色金融體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綠色發展理念被提出;2016年綠色金融被納入到我國的“十三五”規劃當中,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創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將綠色信貸發展、綠色債權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并成立綠色發展基金。2016年我國針對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出臺指導意見,并對綠色金融作出明確定義,綠色金融體系通常情況下主要是指通過對不同金融工具的應用,比如,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等,促使經濟能夠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為此,我國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第一個進行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的國家。在G20峰會上,我國將綠色金融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到國際討論當中,這對于推動綠色金融的更好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017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我國不同地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試驗區分別是浙江、江西、新疆、廣東與貴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的腳步,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2018年出臺的有關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相關意見,將綠色債券發展、綠色信貸發展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點工作。在有關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需進一步擴大兼容改革試驗區試點范圍,即在我國不同地區繼續加強綠色金融的探索與發展。
2019年我國生態環境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綠色金融相關工作的落實提供有效依據。在同年7月下發的有關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相關內容,為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績效的完善與升級打下良好基礎。從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中可以看出,綠色金融發展領域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需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國家方面需給予綠色金融更多重視,促進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優化。
對于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特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與分析。
1.綠色發展理念如今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與內心深處,這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無論哪一行業的發展,都必須充分認識到綠色金融的重要作用。
2.綠色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促使金融產品逐漸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得到一定完善,綠色債券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對于綠色信貸體系的完善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從實際發行品種中不難看出,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產品發展相對穩定[1]。如果從發行主體角度進行分析,國有企業是重中之重,而商業銀行在綠色債券發展過程中,其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與商業銀行的協同發展對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發行主體具有重要意義。
3.綠色金融工具逐漸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綠色金融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綠色金融市場的覆蓋范圍也在不斷擴展,業務深度、業務廣度以及業務專業化都有所提高。綠色金融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推動實體產業更好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4.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同時綠色證券認證、披露,以及評級方法等相關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得以優化,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事業更好的發展,從而避免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1.浙江省實踐分析。浙江省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成立不同的綠色金融機構,并出臺與綠色金融相關的金融產品,同時,浙江省還實現了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比如,綠色循環產品、綠色科技產品、綠色農林產品以及綠色鄉村產品等。浙江省進一步優化綠色信貸審批標準與審批流程,對涉及到有關綠色金融企業客戶,對其貸款準入作出明確規定,并評定貸款信用等級[2]。無論是從貸款審批階段,還是到貸款發放階段,均做好相關的優化與完善工作,并構建完善的綠色信貸產品清單化管理機制。例如:浙江湖州銀行,將綠色生態、技能以及循環經濟類產業進行細化,將其細化成為九大類與二十七小類,針對不同類型采取并制定有效的信貸政策;安吉農商銀行進行特色產品創新,如排污權抵押大款、兩山農林貸等;華夏銀行針對全市范圍內的節能行業、污染防治行業等,成立“綠水青山產業投資資金”,總資金達100億;興業銀行則是推出環保卡這一項目,通過垃圾分類積分,進行生活用品的兌換。
2.廣東省實踐分析。廣東省綠色金融的特色主要是體現在,綠色金融服務平臺以及碳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廣東省創建的第一個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是廣碳綠金,該平臺的主要工作是,為企業提供更多服務,并積極協調銀企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推動各項金融政策的落實。除此之外,該平臺還為金融機構提供高質量服務,實現對綠色金融產品的整合,比如,整合綠色基金與綠色信貸。2016年廣東省的碳市場成交量位于全國首位,而廣碳綠金平臺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江西省實踐分析。江西省在綠色金融實踐中,主要是走“產業+金融”的發展模式,根據具體情況,創建省級綠色產業項目庫,并對省內金融資源進行有效引導,促進金融資源能夠朝著綠色產業項目方向發展。江西省產業項目庫的第一批入庫項目,大約有248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作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榜樣作用,打造出一體化綠色創新發展綜合體,實現產業、人才、資本之間的相互融合[3]。此外,江西省還陸續推出不同的創新模式,比如,綠色創新保險產品試點、金融科技實驗室等,有效推動了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發展。
4.貴州省實踐分析。貴州省在2018年將17.7億元的綠色信貸資金盤活,此類資金獲得的主要方式為綠色貸款,這一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當地綠色企業的更好發展[4]。同年,貴陽銀行等四家銀行獲得人民銀行5.7億元的再貸款資金,確保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更多信貸資金以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需求。再貸款資金及類似資金的獲取,主要是國家為傳統產業技術的改革、開發及發展綠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具體方式。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踐分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采用的是金融服務創新模式,落實金融服務創新,同時針對綠色金融的發展給予更多重視,加大投入力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具體的綠色金融實踐中,采用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方式:(1)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引導其設立綠色專營部門;(2)積極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拓展綠色信貸的放貸規模,確保綠色債券發行能夠順利進行,并進行綠色保險創新產品的開發;(3)積極與金融機構總部、綠色智庫之間進行全面溝通,針對綠色金融發展,達成相應的戰略合作協議。
6.海南省實踐分析。海南省充分認識到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性,針對綠色信貸進行大面積推廣,通過對開發性金融手段以及金融杠桿的應用,做好相應調控工作,從源頭上對高污染行業、高耗能行業進行制約,并最終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對于已經在淘汰名單中的企業,嚴禁銀行向其發放貸款[5]。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新能源產業、旅游業的服務支持與資金支持,促進銀行節能減排的授信率得到提升,同時對企業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從當前海南省的發展中不難看出,海南銀行節能減排的授信率正在逐年上升,同時節能減排的貸款金額也在逐漸增加。
7.重慶市實踐分析。重慶市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并將環保產業作為服務的重點內容。結合實際情況,重慶市制定有效的授信政策,并對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風險進行有效防控,促進信貸政策與宏觀政策之間實現相互協調,確保信貸投放能夠與行業發展速度相適應。各個銀行通過制定有效授信政策以實現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針對高耗能行業、高污染行業以及資源型行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準入門檻[6]。對于國家環保部門限制的項目,以及沒有達到國家環保部門整改要求的項目,嚴禁銀行為其發放貸款。同時責令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嚴重污染環境型的企業退出市場。
8.上海市實踐分析。上海金融機構在自貿區發展背景下,有著新的發展機遇,在有關低碳產業、綠色金融服務產品上,上海市積極做好創新與完善工作。主要體現在,對綠色產融網進行完善,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將綠色能源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以及“綠色金融+互聯網生態產業”體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實現產融網之間的相互結合。在構建完善低碳產業融資機制中,浦發銀行每年都會針對信貸投向制定相應引導政策,大力扶持低碳產業[7]。上海金融機構通過服務模式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對節能減排金融服務新途徑進行探索,并將實現低碳銀行與低碳可持發展、產業升級之間的有機結合作為重點。
對于綠色金融發展國際經驗的借鑒,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創建與綠色金融有關的法律法規,并制定合理的戰略合作計劃。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起步相對較早,而有關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也較為完善。比如:美國聯邦與各洲制定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能夠對金融機構行為、行業部門行為、市場中介機構行為以及個人行為等起到良好約束效果[8]。比如,頒布的環境補償相關法律法規,并成立超級基金,各個州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標準以及準則,為綠色金融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韓國頒布的低碳綠色法律法規,將低碳增長戰略,與法律體系之間進行有機結合,并對環保產業的綠色金融發展方向作出明確指示;英國制定的低碳轉型計劃、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內容,為綠色新政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澳大利亞針對環保出臺多個法律法規,形成了更加完善、嚴格的標準體系與法律法規,對法制約束進行強化,并實現頂層設計及的優化,比如最早實施耗能標識、引導消費者選用節能環保家電等。
2.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針對稅收等政策加強支持力度,并對綠色金融投融資渠道進行創新與拓展。在1988年美國成立專業環境保險公司,結合實際情況,對綠色金融資金投資渠道進行拓展,并對碳交易制度進行完善。2009年頒布的有關清潔能源安全法律法規,針對低碳行業開始加大減稅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環保領域投資以及清潔能源領域投資起到一定刺激效果,保障了綠色產業的資金來源。而澳大利亞則是采取經濟手段方式,對綠色產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并完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同時加大財政及人力資源等的投入力度,將市場機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9]。韓國則是創建專項融資機制,將政府作為主導,市場作為驅動,確保融資機制的完善性與有效性,這對于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起到良好推動作用。通過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等進行積極吸納,能夠為綠色項目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融資保障與融資支持,比如,成立專項科研基金,為企業綠色技術研發以及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在綠色基金等領域、低碳環保領域的投資收益,可以實施免稅政策。
3.加大新型綠色金融產品開發,對部門激勵機制與懲罰機制進行完善。為促使綠色金融市場的規范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美國創建了專門的綠色金融組織機構,對有關綠色金融事業的開展進行有效引導[10]。而澳大利亞則是在綠色債券市場中加大投入力度,促使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能夠得到進一步擴大。對綠色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推動國家的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韓國在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中進行積極探索,并進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創新、綠色證券產品創新,并將綠色股票與綠色債券的發展作為重點,創建碳排放交易所。
綜上所述,綠色金融是當前我國發展中的重點內容,需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視程度,并將綠色金融融入到各行各業中,從而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