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梅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局前街小學 江蘇·常州 213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其中,數學作業對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核心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年齡發展的特征,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科學性的作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題量和難易適中,不僅能達到鞏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目的,還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是作業的內容要科學和準確,不能出現歧義。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當前的教學內容,更要兼顧教材的前沿和后續,符合數學知識的發展規律,切勿胡亂編造,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表現出的學習狀態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科學設計不同層次的題型。作業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提優題和拓展題。基礎題是每一位學生都需要達成的,這些題目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優題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需要達成的,在布置這一板塊的作業時,要符合“跳一跳、夠得到”的標準,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教師在設置拓展題時,題目也不能太難,立足于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只要設計這些有層次性的數學題目,才能讓不同能力階段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對數學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也要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也要加入一些創新性的題目,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邏輯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不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忽視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進行作業布置時,只關注作業量,試圖通過題海戰術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實際上,過多的作業量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還會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無法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與嚴謹性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思維性。因此,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不能光靠死記硬背,而是需要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當前很多小學生的作業都缺乏創新性,題目收圍繞書本上的例題展開,不注重拓展與應用,增加了計算和重復習題的比例,也大大消磨了學生的數學興趣。
不同類型的題目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作業設計中,部分老師設計的題型比較單一,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有部分老師以書面作業為主,很少布置一些實踐活動類作業,在實踐類作業中,又更注重書面作業而忽視學習體驗,其他形式的作業就更少了。對學生而言,實踐類作業更能發展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邏輯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單一形式的數學作業既不利于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鞏固,又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要善于把數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作業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去解決問題。數學問題大多來源于生活實踐,只有設計多元化和生活化的作業,才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另外,教師也可以將數學作業與其他學科的作業進行互相整合,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如讓學生用編兒歌的方式背誦出年月日的相關知識,用樂感發展學生的數感,提高對數學的敏感度。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師不僅可以設置一些書面作業,讓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也可以布置一些實踐體驗類作業,如設置活動單,讓學生去超市記錄一些物品的質量,并掂一掂感受質量觀念,增強數學的直觀體驗,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如在教學認識千米時,也可以布置一些實踐體驗類作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
減輕學生的作業量并不是單純地對數量進行減少,而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減少出現過多計算類題目以及重復類型題目,舍棄重復機械類題目,加入一些具有創新性和拓展類的題目。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方面要減少作業的數量,做到簡而精。另一方面要提升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對題目的選擇進行認真的篩選和補充,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教學中,固然計算是本單元的重點,但是在布置作業時不能重復性的只讓學生練習計算,久而久之,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容易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可以增設一些算法靈活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題型,讓學生明晰算理,掌握算法,提升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大多以書面批改為主,而單一形式的數學練習很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容易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另外,教師對數學作業的批改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教師只以對錯來衡量學生的做題情況和數學學習情況,而不關注對學習過程和方法性的指導,很難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再加上部分教師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作業形式的唯一標準,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作業的批改情況,通過對同一道題目不同形式的解答,了解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發展水平,掌握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作業的正確與否只能反映學生一部分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對有錯誤的學生進行及時的了解與溝通,鼓勵學生及時改正錯題,進行及時的查漏補缺,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時也要弱化分數指標,增加一些其他的評價形式,避免讓學生以分數作為唯一的數學評價指標,以免增加學習負擔。
每個學生認知發展經驗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形式,否則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要根據不同特點的學生,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數學教育。對于數學能力特別強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數學題目,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邏輯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數學題目,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基礎鞏固類的題目,讓學生以鞏固數學知識和掌握數學方法為主,后續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除了教師布置作業,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作業的設計,對某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創新性、邏輯性和開放性,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數學作業對于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良好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重要的意義,是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任務,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和研究。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遵循目標性、層次性和適時性的原則,嚴格控制作業量,設計內容多元化和多樣的作業,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布置分層性的作業,使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更加完善,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