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宏圖
(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1)
語法歧義,就是指句法層次上的歧義,表現為兩個句子的語言結構相同,即在句法這一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相同,而在語義這一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不同。也就是說一個句子會有多種解讀。喬姆斯基Chomsky曾用下面的例句說明句法層次上的歧義,即語法歧義: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該句的歧義在于flying和plane之間的關系上。如果flying是做定語修飾plane,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飛著的飛機可能是危險的”。如果flying plane用作句子的主語,plane是flying的賓語,這句話意思就是“開飛機可能是危險的”。英語語法歧義的表現形式復雜多樣,主要體現在各種句子的語法意義和功能意義方面,它的產生是由于句子的結構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解釋。英語非謂語動詞的歧義現象就屬于語法歧義之一。以下就語法歧義中的英語非謂語動詞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英語非謂語動詞的歧義主要涉及不定式、分詞(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和動名詞所引起的歧義現象。
英語的不定式可作定語,賓語,也能用作狀語表目的,這樣就容易造成兩種理解,產生歧義。例如:
(1)The students will discuss their plan to hold a party.
(2)He agreed to amuse the child.
(3)She doesn’t dance to please her boss.
在以上句子中,例句(1)不定式to hold a party既可用作狀語表目的,可以理解為,“為了舉行晚會,學生們將討論他們的計劃”,也可作定語,可理解為“學生們將討論他們舉行晚會的計劃”。在例句(2)中,不定式可作賓語,也可作目的狀語。這個句子有兩種理解,一是可理解為“他答應逗樂這孩子”,不定式to amuse the child是及物動詞agree的賓語,二者是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他答應了,為的是逗樂這孩子”,to amuse the child是不及物動詞agree的目的狀語。
此外,不定式作目的狀語時,謂語動詞如用否定形式,也可能產生歧義,例如:在例句(3)中,否定形式可能否定目的狀語,可理解為“她跳舞,不是為了取悅她的老板”,也可能是否定謂語,可理解為“她不跳舞,以取悅她的老板”。
另外,在某些形容詞+不定式結構中,其主句在深層結構上既可以是不定式的邏輯主語,也可以是不定式的邏輯賓語,即:不定式可表主動意義,也可表被動意義,從而引起歧義,例如:
(4)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
(5)Tom is quick to please.
(6)The cat is too small to kill.
以上三個句子中的不定式都有歧義。例(4)可以理解為“這只雞準備要吃東西了”,也可理解成“雞準備好了,可以吃了”。此句中的to eat,既可表主動意義,也可表被動意義。對主語chicken來說,前者是主動的動作,后者是被動動作。例(5)也有兩種理解:“湯姆很快把人逗樂”,和“湯姆很快被人逗樂”,前者表主動,后者表被動。例(6)也可能有兩層意思,“這貓太小了,不能殺(其它動物)”,和“這貓太小了而不能(被)殺”。
v+ing可充當動名詞,也可充當現在分詞,往往會造成不同理解,產生語法歧義,特別是在v+ing+名詞短語中,這種結構有兩種邏輯關系:一是動賓關系,前者是動作,后者是接受者;二是修飾關系,前者作定語,修飾后面的名詞。這種結構具有語法歧義,容易造成不確定性。例如:
(7)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a nuisance.
(8)They are eating nuts.
(9)He likes inquiring students.
例(7)有兩種解釋:visiting與relatives一起構成動賓關系,意思為“拜訪親戚可能是一件煩人的事”,也可以是visiting作定語,修飾后面的relatives,那么,該句意思為“來訪的親戚可能是一件煩人的事”。在例句(8)中,eating與nuts是動賓關系,和are一起構成現在進行式,意思為“他們在吃堅果”,它也可能是eating充當動名詞,作定語,全句意思為“它們是可生食的堅果”。
在例(9)句中,inquiring是動詞inquire的動名詞形式,作likes的賓語,又和后面的名詞students構成動賓關系,意思是:“他喜歡向學生提問題”。但是,如果把inquiring當現在分詞,用作定語,修飾students,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他喜歡好問問題的學生”。
過去分詞+名詞也可能會產生類似的歧義現象,例如:
(10)The beggars have discarded food.
如果把discarded與food看成動賓關系,則該句意思為“乞丐們把食物丟棄了”。如果把discarded當作定語,修飾food,那么,這句的意思就變成“乞丐們吃了(被別人)丟棄的食物”。
并非所有的 be動詞+過去分詞結構都是被動語態結構,也可能是系表結構,被動結構是一種動作,而系表結構卻是一種狀態,這種結構有時會造成歧義。例如:
(11)The old man was relieved.
(12)The floor is polished.
例句(11)既可以時被動語態,表動作,意思是“這老人(被別人)解脫了”,也可以是表狀態的系表結構,意思為“這老人感到欣慰”。例句(12)也可能有兩種意思,即“地板被打上了蠟”和“地板是锃亮的”。
另外,v+sb+現在分詞/過去分詞這個句型有時也會產生語法歧義,具有語義的不確定性。例如:
(13)I saw a boy smoking by the window.
(14)I found a boy hidden behind the door.
例句(13)可有兩種解釋:一是smoking是現在分詞,作a boy的賓語補足語,a boy smoking結構邏輯上構成主謂結構,因此,該句意思為“我看見一個男孩在窗旁吸煙”。二是smoking仍然是現在分詞,作定語,修飾a boy,全句意思就是“我看見一個在窗旁吸煙的男孩”。
在例句(14)中,過去分詞hidden作a boy的賓語補足語,邏輯上與a boy構成被動的主謂結構,意思為“我發現一個男孩躲藏在門后”。同樣,過去分詞hidden也可作定語,修飾名詞a boy,則該句意思為“我發現一個躲藏在門后的男孩”。
在have+賓語+過去分詞的句型中有時也會出現類似的歧義現象,例如:
(15)She had a wallet stolen in the supermarket.
該句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可以是“她在超市被偷了錢包”,句中過去分詞stolen與a wallet構成被動關系,作賓語補足語,表示經歷或遭遇某種不好的情況;另一層意思是“她有一個在超市偷來的錢包”,這時,stolen作后置定語,修飾前面的名詞a wallet。
在動名詞+of+名詞結構中,動名詞與of后的名詞可能是主謂關系,也可能是動賓關系,這種語法歧義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不確定性。例如:
(16)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 was terrible.
(17)The newspaper reported the stealing of the child.
在例句(16)中如果hunter是施動者,是shooting的邏輯主語,二者就構成主謂關系,其意思為“這個獵人射擊的樣子很可怕”。如果hunter是受動者,是shooting的邏輯賓語,二者構成動賓關系,那么,這句的意思就變成“這個獵人被射殺了,很可怕”。同樣,在例句(17)中,the stealing of the child如果是主謂關系,這句的意思就是“報紙報道了這小孩的偷盜行為”;如果是動賓關系,其意思就是“報紙報道了這小孩被盜的消息”。
歧義存在于所有人類語言中,是語言的一個普遍而又復雜的語言現象,本文著重討論了語法歧義中的英語非謂語動詞的歧義現象,實際上,英語非謂語動詞的歧義現象遠不止這些,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總之,我們應該采取辯證態度來看待歧義,有的歧義是人們無意產生的,有的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出人意料或幽默的效果而刻意使用的。人們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有時需要準確與清晰,有時需要模糊,模棱兩可。無論如何,英語的歧義現象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