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加友 劉 慧
(常德市漢壽縣第五中學 湖南·常德 415900)
我校是一所農村高中,英語基礎薄弱,中考錄入到我校的成績在及格線以下。進入到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單詞不會讀,文章不理解,寫作不會寫,這三個主要的英語學習障礙導致學生上課興趣不大,學習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這一整體目標,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從2020年下學期開始,我校高中開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材編排和老教材有一些差別,文章的選材來自報刊,句型句式豐富,篇幅更長。語法部分不再是一些單個的句子,而是一篇文章,讓學生通過語境感知語法,這就對學生的詞匯量要求更大。而在農村學校,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詞匯就出現了斷層?;A詞匯的缺失,再加上高中詞匯量短時間內無法達到高中的學習要求,這就導致學生文章通篇不會讀。因此,筆者在高一階段教學重點是落實和鞏固單詞,通常英語學習APP大體分為詞典工具類、單詞記憶類、聽說類、讀寫類等類型,教師將這些學習類APP引入英語課堂,能夠給予學生新鮮的感官刺激,發揮顯著的激趣作用。一般情況下,詞典工具類的APP建議學生下載在自己手機里,在周末放假或是休息的時候,讓學生可以快速的查找單詞。單詞記憶類、聽說類、讀寫類等類型的在課堂上選擇使用。課前,筆者一般使用百詞斬檢查學生單詞情況,通過反復的朗讀復習詞組的釋義和生詞的時態變化與用法的認知。但是,百詞斬的單詞有的有一定的難度,就利用Flash小插件的形式,自己設計一些動圖來呈現今天要復習的單詞,如:在學習模塊二第二單元的單詞時,因為這個單元是講述去非洲冒險,單詞里有一些名詞和形容詞比較容易用圖來展示,就全部把它們用flash做出動圖。astonishing這個形容詞,就用一個人看到UFO的表情,當然,在用動圖表示時,可能學生會想到其他的詞,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復習其他的詞匯,在這個詞匯教學中,學生想到了amazing,frightened等,這時候,就引導學生復習他們所說的詞匯,豐富詞匯庫。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拼讀式教學有兩個基本的含義:一個是指組內的,每個小組一般是由兩個基礎最好的,兩個基礎一般的,三個基礎較薄弱的同學組成,每個同學完成自己的閱讀任務,即完成了任務。第二個含義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每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務,整個文章的閱讀任務才能完成。每一個同學都有明確的任務,都能參與其中,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筆者在上高一新教材必修3第二單元的閱讀部分時是這樣做的:首先,將學生分組,本單元的閱讀內容是新聞體裁。在之前的模塊中,新聞體裁已經學過,學生比較熟悉。因此,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把全班分成了A、B兩個大組。同時,把三個任務用拼圖的形式粘貼在黑板上,看哪個小組能快速而又準確的完成閱讀任務。
Task 1 Fill in the blanks
News report 1
The lead Para.1:FALMONT—On 17 March,476 students and 36 teachers at Falmont Primary School escaped an earthquake that hit the county at 2:27 p.m.
The body Paras.2 and 3:The process of escaping successfully from the earthquake.
The tail Para.4:The reason for their calmness in the earthquake.
第一個任務是查找細節類的信息,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一般是每人完成一個。當然,基礎好的同學完成的較快可以輔助本小組的同學完成沒有完成的內容,每個小組完成的時間都差不多。
Task 2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at personalities did Miss Brown show in the disasters?Use details from the news report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2.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第二個任務是根據文章的細節,討論布朗女士在遇到災難時展現出什么人格特點?思考從本次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啟發?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學生思考,并能用簡單的句子表述。學生相互討論,形成結論,再將他們寫成完整的話,這個是限時完成的任務,時間到了,再展示各組的成果,看哪個小組的總結更全面,思考更深刻。
Task 3
Read the passage on your test papers and then complete the blanks.
第三個任務則是快速朗讀一篇新聞,這篇新聞是課外的內容,目的是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新聞的敘事結構,能夠快速找到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的結構,回答相關問題。最后一個任務,可以讓學生分兩人或三人完成一個問題,最后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題目。三個任務完成后,把寫有答案的紙板粘貼再黑板上,最后看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時間最少,答案最佳。
在設計這三個任務時,筆者設計的問題涵蓋了以下方面:直接選自材料、間接來自材料和超越材料,在活動目標中蘊含了學科素養,活動內容設計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活動任務可操作、可實現,活動主題使閱讀材料、中外文化、課堂技能和策略形成一個整體活動。問題建構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展開,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問題激趣將孤立的語言和一個個課堂任務串聯成以某一主題為中心的一系列設計活動。拼圖小組活動中,要求小組成員形成完整序列,組內用心分享,并及時記錄,掌握新聞體裁的閱讀要領。小組成員獲得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仔細傾聽其他成員的觀點。此時,教師要協助把握任務進度,關注各拼圖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當學生匯報展演時,及時給予適當提醒。拼讀式閱讀策略為“趣智課堂”的構建提供方法和方向。
新高考要求學生除了完成第一篇作文,還要根據閱讀素材續寫文章,完成第二篇作文,也就是讀后續寫。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有序、高效補齊寫作短板?在高一第一學期,筆者就讓學生將平時學的每一篇文章中重點句型和短語用規范工整的方式書寫,利用早自習的時間朗讀和背誦,形成語料庫。同時,每兩周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布置一篇本單元的主題作文,都堅持用框架式的方式將文章先搭建好。此時,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都只要求他們寫好主題句,搭好框架。如模塊1第一單元,讓他們將文章中的重點句式抄寫好,根據每個段落的主題句搭好框架,模仿文章寫出自己的學校生活。這樣的訓練就保證了第一篇作文的寫作。基礎薄弱的同學慢慢開始有話可寫?;A好的同學則增強了基礎句型和句式的運用,在寫作文時句式更豐富,主題更鮮明。這樣,高一學生的寫作的基礎就逐步形成了。從第二個學期開始,繼續要按第一學期的要求讓學生抄寫好本單元的句型句式,但是除了搭好框架,開始學會寫出細節的描述。也就是在寫好主題句后要學會針對主題句的細節描述。通過本學期之后的兩到三篇的寫作練習,對于兩篇作文,基礎最薄弱的同學都能有所了解和進步。進入到高二后,學生對于一般的文體都有了框架,細節的描寫也能逐步提高。到高二結束,一般的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兩篇作文。到了高三,學生在一輪復習階段,通過再次復習句型和結構,豐富句型和句式,練習不同的主題,拓展相關的主題詞匯,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兩篇較好的作文??蚣苁降淖魑挠柧氉尅叭ぶ钦n堂”得以落到實處。
總之,借助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創設趣味化、個性化課堂學習環境,為學生創設了多維互動與自我展示的空間,在引導學生產生主動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學生單詞識記、閱讀、寫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英語學習的魅力,激發其自主學習意識,“趣”“智”相融,“趣”“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