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因此,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學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因此,我們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課外讀物。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對閱讀活動感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進而活躍其思維,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充分顯現出來。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包括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運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持久的動機,使其愛好閱讀,對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教學中,我就經常采用講故事、猜謎語、唱歌、即興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外,以故事會、朗誦會、好書推薦等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安排平時的課外閱讀教學時,我們還結合一些特殊課文、特殊節日、特殊事件、特殊紀念日等,有計劃地開展系列閱讀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并根據資料,配合班級或者自己進行各種形式的處理與表達。幫助學生廣開信息渠道,大量儲存了各種信息單元,使學生初步具備集中與擴散相結合的信息處理能力。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道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