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付秀 王 瑩 李欣哲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值得重視的是,當前的國有企業改革,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初的以放權讓利、提高企業效率為目標的改革(1)戚聿東、張任之:《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如何再出發?——基于整體設計與路徑協調的視角》,載《管理世界》,2019(3)。,也不同于始于世紀之交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2)黃群慧、余菁:《新時期的新思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治理》,載《中國工業經濟》,2013(11)。,而是在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引領下亟須新精神、新要求和新行動的國企改革。同時,從國際大環境看,如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在如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3)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載《管理世界》,2020(12)。,國有企業理應也必須肩負起國家使命,彰顯政治擔當,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探尋新做法、積累新經驗。而無論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還是大變局形勢下助力實現國家戰略調整,都對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提出了更為嚴格、更加全面以及更高標準的要求。因此,在這樣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呼喚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的時代,對國有企業家精神進行科學定義和深刻解讀,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企業家精神內涵而言,目前學術界形成了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共識。(4)J.A.Schumpeter.“The Creative Response in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7,7(2):149-159;P.Drucker.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inciples and Practices.New York:Harper Trade,1985;張玉利:《創業與企業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載《南開學報》,2004(1)。從1755年Cantillon在其著作《商業性質概論》中強調市場經濟中企業家洞察力與活力的重要性開始,陸續有學者將企業家精神概括為一種能力或過程,包括勇于創造的素質(5)F.H.Knight.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art,Schaffner and Marx,1921.、實現“創造性破壞”的能力(6)J.A.Schumpeter.“The Creative Response in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7,7(2):149-159.、將變化作為機會進行充分利用的創新意識(7)P.Drucker.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inciples and Practices.New York:Harper Trade,1985.等。西方學者的上述觀點對國內學者產生了較大影響。李新春指出,應該將企業家精神的發揮理解為企業家創新的過程;魯興啟和葉勤也認為,企業家精神實質上是一種變革和創新精神。(8)李新春等:《企業家精神、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企業家理論與企業成長國際研討會”綜述》,載《經濟研究》,2002(1)。張玉利則認為企業家精神關注的焦點在于機會而非當前所擁有的資源,同樣強調了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內涵。(9)張玉利:《創業與企業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載《南開學報》,2004(1)。此外,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家精神內涵進行了一定拓展,如競爭意識與拼搏意識(10)邢以群:《技術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載《科學管理研究》,1993(6);靳衛東、高波、吳向鵬:《企業家精神:含義、度量和經濟績效的評述》,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4)。、抗風險能力(11)靳衛東、高波:《企業家精神與經濟增長:企業家創新行為的經濟學分析》,載《經濟評論》,2008(5)。、誠信和責任意識(12)李蘭等:《當代企業家精神:特征、影響因素與對策建議》,載《南開管理評論》,2019(5)。等。盡管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企業家精神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但創新意識一直被認為是企業家精神最核心的要素,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
需要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在討論企業家精神時,并沒有考慮到企業的異質性。企業的國有屬性使得國有企業在企業目標、行為決策等方面與民營企業大不相同。那么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企業家精神的內涵上是否有所差異呢?我們認為,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具有企業的一般屬性,具有經濟組織追逐利潤的共性特征,尤其是在全球競爭格局下,更需要通過創新來助力企業生存和發展,由此決定了國有企業的企業家同樣需要創新意識,這是國有企業家精神的一般性。
同時,國有企業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與私營企業的私有產權不同,國有企業的公有產權要求國有企業家必須具有奉獻意識。私營企業的企業家有著充足的動機去提升企業價值。而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全民,并非企業家個人,加之不甚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使國有企業家提升企業績效、創造企業價值的動力不足。因此,國有企業家必須要具備無私奉獻精神,要懷有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創造財富、貢獻力量的情懷,才有可能將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與私營企業追求單一經濟目標不同,國有企業所承擔的政治和社會責任要求國有企業家具有大局意識。私營企業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唯一目標,企業家依據該目標來進行決策。但國有企業除了經濟目標之外,還承擔著如實現國家戰略、促進就業、扶貧等政治和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家不應單單從企業自身出發,而應從國家戰略布局、社會發展進步和百姓民生福祉的高度去進行決策,完成國有企業的國家使命。不論奉獻精神還是大局意識,實則都是政治意識的具體表現,這是國有企業家精神的特殊性。
無疑,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應該既強調創新意識這一共性,又強調政治意識這一特性。強調創新意識是國有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其完成國家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而強調政治意識則是國有企業緩解代理問題的重要保證,更是其踐行國家使命的內在動力。對于國有企業家而言,創新意識和政治意識同等重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二者相互補充。如果創新意識濃厚而政治意識薄弱,則容易滋生貪污腐敗現象。現實中,諸多具有創新精神、為國有企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家,因為政治意識淡薄,犯下嚴重錯誤,對國家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自身也鋃鐺入獄;反之,如果政治意識濃厚而創新意識薄弱,則無法突破國有企業現有發展瓶頸。其次,二者相互促進。創新意識通過推動創新產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服務國家戰略,以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成就感,從而強化其政治意識。同時,政治意識也為創新意識的增強提供了新動力。有著濃厚政治意識的國有企業家更能認識到持續創新之于國有企業、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性,因而其創新意識得以強化。
不論是對國有企業家精神內涵的探討,還是對其內涵之間關系的討論,目的都在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弘揚國有企業家精神。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探討了培育和強化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具體路徑。“選好人、用對人是頭等大事”(13)《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11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我們認為培育和激發國有企業家精神也應做到“選好”和“用對”:選出具有國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來領導國有企業,即精準選人;讓國有企業家有足夠的積極性和充分的空間來施展才干,即放手用人。與此同時,打造“軟環境”和強化“硬約束”,通過文化育人使國有企業家精神內化于心,通過嚴格管人來威懾和規制有悖于國有企業家精神的行為。即應該從選、用、育、管四個方面入手探尋強化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具體路徑。
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和現實需求,探討了國有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具體內涵和培育路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國有企業家精神,為更好地培育和弘揚國有企業家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有助于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實現,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第二,本文對國有企業家這一中國特色企業家群體的深入剖析及其企業家精神的深刻解讀,在一定程度上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有助于增強“四個自信”。第三,本文對國有企業家精神內涵的探討,對非國有企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14)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07-22。,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具有企業的一般屬性。在全球競爭格局下,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保證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可見,國有企業家精神應該也必須強調創新意識。
根據企業從決定開展創新活動到獲得最終創新產出的全過程,我們認為創新意識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企業家對創新的認識和態度,這決定了企業家挖掘企業創新潛力的意愿,是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內在推動力。(15)張華、張慶林:《企業家創新意識與企業創新潛力研究》,載《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4)。比如,企業家是否對新的經驗和刺激持開放的態度,是否愿意承認新觀點的潛在應用價值等。(16)J.M.Pennings,and A.Smidts.“Assess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Risk Attitude”.Management Science,2000,46(10):1337-1348.其次是企業家是否有將創新想法付諸實踐的欲望和勇氣,這是確保創新思想落地的關鍵。比如,企業家是否愿意承擔失敗的風險等。最后是企業家是否有持續創新的耐心和決心,這是企業最終獲得創新產出的保障。總體而言,我們認為企業家精神,包括國有企業家精神,其所強調的創新意識,就是一種把持續創新作為思維習慣和自發行為的思想境界。
1.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國有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
一個經濟組織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獲得發展。國有企業天然具有企業屬性,謀求生存和發展是最基本的需求。這一現實需要迫切呼喚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
首先,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能夠為企業生存和發展提供源動力。創新能夠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17)P.A.Geroski.“Entry,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9,71(4):572-578;程惠芳、陸嘉俊:《知識資本對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分析》,載《經濟研究》,2014(5)。,提高成本加成率(18)劉啟仁、黃建忠:《產品創新如何影響企業加成率》,載《世界經濟》,2016(11);諸竹君等:《勞動力成本上升、倒逼式創新與中國企業加成率動態》,載《世界經濟》,2017(8)。,提升企業銷售收入和盈利水平(19)周煊、程立茹、王皓:《技術創新水平越高企業財務績效越好嗎?——基于16年中國制藥上市公司專利申請數據的實證研究》,載《金融研究》,2012(8)。。本質上,創新為企業提供核心競爭力。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能夠引領企業率先進入藍海市場,擴大市場份額,保持技術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戰略。企業家喪失創新意識將導致企業難以在技術快速更替的時代始終保有競爭力。正如Christensen所指出的,處于市場領導者地位的大企業會隨著技術和行業變化而走向失敗,重要原因正在于其對“破壞性創新”的漠視。(20)C.M.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3.
其次,當前國內外環境變化使得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更具必要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1)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載《管理世界》,2020(12)。,國內經濟發展環境也正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從國內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對于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而言,創新意識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市場競爭遵循優勝劣汰法則,唯有始終保有創新意識,培育創新能力,才能獲得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從國際形勢看,逆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一些核心技術的國外壟斷與封鎖對我國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包括部分民營企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國有企業家唯有增強創新意識,盡早培養自主研發能力,才能擺脫他人掣肘,才能使得國有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力和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從而得以生存并進一步發展壯大。
2.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國有企業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企業的國有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目標不只包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盈利性目標”,還包括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等“公共性目標”。(22)黃群慧、余菁:《新時期的新思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治理》,載《中國工業經濟》,2013(11)。這些國家戰略層面的目標需要國有企業家增強創新意識,這不僅具有時代意義,更是使命所然。
首先,增強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有助于推進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經濟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現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而對于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而言,增強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有助于提高整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3)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創新作為引領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增強國有企業家創新意識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前提,有助于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持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因此,增強國有企業家創新意識能夠有助于緩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中國經濟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在自主創新過程中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
其次,增強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是國有企業必然的使命追求,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一方面,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國有企業在國際資源配置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提升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這無疑有助于國有企業更好地貫徹落實“走出去”戰略,同時通過打造“中國品牌”和“國家名片”來進一步塑造我國充滿魅力的大國形象,增強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對于處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而言,技術壟斷和技術封鎖是其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最大阻礙。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高尖端技術封鎖,航天、軍工、通信等領域的國有企業家更需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24)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8-05-29。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加速培育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將打破技術壁壘的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與穩定,助力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是企業家精神的共性特征。但是,國有企業家和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家不完全相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堅定信念、任事擔當,牢記自己的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25)《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9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可見國有企業家除了“經濟人”身份之外,更具有特殊的“政治人”身份,因此國有企業家精神理應具有特殊性,要強調政治意識。
國有企業的產權性質和企業目標決定了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內涵。首先,企業的公有制性質要求國有企業家要有奉獻精神。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全民,并非企業家個人;同時,國有企業不甚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使得企業家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不對等。因此,國有企業家必須具備無私奉獻精神,要懷有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創造財富、貢獻力量的情懷和追求,才有可能將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其次,國有企業所追求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多重目標要求國有企業家具有大局意識。除了經濟目標之外,國有企業還承擔著如實現國家戰略、促進就業、扶貧等政治和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家必須具備大局觀念,從國家戰略布局、社會發展進步和百姓民生福祉的高度進行決策,踐行國家使命。因此,奉獻精神和大局意識是國有企業家政治意識的內涵所在。
1.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有助于國有企業緩解代理問題
國有企業存在天然的所有者缺位問題,導致了企業家與國家大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較為嚴重。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權。而國家和全體人民只是法律上的企業資產所有者,實則缺乏動機和能力去監督和約束代理人。(26)張維迎:《從現代企業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載《改革》,1995(1)。所有者的缺位意味著對企業家監督的缺位,這就導致國有企業家有動機也有能力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盡管自2003年起國務院國資委代為監管國有企業,但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及存在多重委托代理關系也使得其對國有企業家的監管難上加難。國有企業家的代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在職消費(27)陳冬華、陳信元、萬華林:《國有企業中的薪酬管制與在職消費》,載《經濟研究》,2005(2);羅宏、黃文華:《國企分紅、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載《管理世界》,2008(9)。、過度投資(28)楊華軍、胡奕明:《制度環境與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載《管理世界》,2007(9);辛清泉、林斌、王彥超:《政府控制、經理薪酬與資本投資》,載《經濟研究》,2007(8)。等方面,這都將損害國有企業的經濟績效。
增強企業家的政治意識則有助于緩解國有企業代理問題。與媒體監管(29)孔東民、劉莎莎、應千偉:《公司行為中的媒體角色:激濁揚清還是推波助瀾》,載《管理世界》,2013(7)。、政府行政干預(30)鐘海燕、冉茂盛、文守遜:《政府干預、內部人控制與公司投資》,載《管理世界》,2010(7)。、紀委監管(31)陳仕華、姜廣省、李維安、王春林:《國有企業紀委的治理參與能否抑制高管私有收益?》,載《經濟研究》,2014(10)。等外部監督機制不同,增強國有企業家政治意識是對企業家內在精神的洗禮和升華,是從內在本質上緩解國有企業家的道德風險,從而有效改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32)金宇超、靳慶魯、宣揚:《“不作為”或“急于表現”:企業投資中的政治動機》,載《經濟研究》,2016(10);王茂斌、孔東民:《反腐敗與中國公司治理優化:一個準自然實驗》,載《金融研究》,2016(8)。,促進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價值。需要強調的是,國有企業家政治意識的加強既不是為規避政治風險而“不作為”,也不是為追求政治晉升而“急于表現”(33)金宇超、靳慶魯、宣揚:《“不作為”或“急于表現”:企業投資中的政治動機》,載《經濟研究》,2016(10)。,而是政治覺悟的提高、自身修養的提升以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即對奉獻精神和大局意識的培育和弘揚。
2.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有助于國有企業踐行國家使命
企業的國有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家必須堅定鮮明的政治立場,擔當莊嚴的政治使命;同時,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決定了國有企業家肩負著光榮的社會責任。我們認為,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就是國有企業踐行上述國家使命的內在驅動力。
首先,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能推動國有企業完成政治使命。國有企業作為踐行黨的基本理論的重要陣地,作為領導干部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的主要戰場,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有助于其深入學習、透徹理解、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重大部署,有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同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34)《習近平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 開創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新局面》,載《人民日報》,2016-10-12。國有企業家政治意識的增強無疑有助于推動國有企業中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有助于更好地發揮黨的戰斗堡壘作用,從而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其次,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能助力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必須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35)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07-22。在社會面臨困境之際,具有濃厚政治意識的國有企業家也確實展現了社會擔當,肩負起了社會責任。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之時,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在10天之內建成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并交付使用,充分展示出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使國有企業“壓艙石”和“頂梁柱”本色得以彰顯,成為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
探究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不僅需要關注其具體內涵所在,也需要對多個內涵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全面、系統地解讀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更科學地指導實踐。我們認為,創新意識作為企業家精神的共性內涵,政治意識作為國有企業家精神的特性內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創新意識與政治意識相互補充,缺少任何一種意識都不利于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創新意識與政治意識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一種意識的存在能夠強化另外一種意識。
1.創新意識濃厚而政治意識薄弱易滋生貪污腐敗現象
創新活動在擴大企業規模、推動企業績效增長的同時,有可能助長企業家好大喜功的作風和構建商業帝國的沖動。(36)有著濃厚創新意識的國有企業家,在任期之初可能不斷開拓創新,加大企業創新投入,進而推動企業快速擴張和高速發展。然而,隨著企業創新成果增多、企業規模擴大以及行業地位上升,那些缺乏政治意識的國有企業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首先,創新意識濃厚而政治意識薄弱的國有企業家可能產生過度創新投資的沖動,造成國有資源浪費、國有資產流失。創新投資有助于擴大企業規模,使管理層有動機通過過度創新來獲取更高薪酬、聲望和地位(37)盧銳:《企業創新投資與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載《會計研究》,2014(10)。;同時,創新投資專業性強、評價難度高,且創新產出具有不可預見性或高不確定性的特點(38)B.R.Holmstr?m.“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9,12(3):305-327.,由此產生的高度信息不對稱為企業家過度創新投資提供了條件。
其次,創新意識和與之伴隨的事業成功為國有企業家帶來了更為豐厚的資源、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當企業家政治意識淡薄時,會更多地進行貪污腐敗等機會主義行為。企業家天然具有出于提升自身權力、薪酬以及聲譽等目的進行企業擴張或構建商業帝國的沖動。(39)M.C.Jense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R.Stulz.“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6(1):3-27.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問題強化了國有企業家的這一自利動機,豐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資源也為其自利行為提供了機會。同時,隨著權力的增大和地位的上升,國有企業家更可能產生居功自傲情緒,謀求更多的私有財富,貪圖個人享受,最終使國有企業淪為企業家的私人王國。
事實上,在近些年的市場經濟浪潮中,部分國有企業領導人憑借自身開拓進取和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確實推動了國有企業高速發展,但由于政治意識嚴重缺乏,面對體量不斷擴大的國有企業,他們思想意識發生扭曲,變“公仆”為“主人”,開始利用公有權力為個人謀私利。可見,當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濃厚而政治意識薄弱時,就無法從動機和源頭上遏止其機會主義行為,極易滋生貪污腐敗現象。
2.政治意識濃厚而創新意識薄弱將無法突破國有企業現有發展瓶頸
幾十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使得國有企業發展存在瓶頸。譬如,近年來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改革停滯不前(40)戚聿東、張任之:《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如何再出發?——基于整體設計與路徑協調的視角》,載《管理世界》,2019(3)。,盡管嘗試了分拆、合并、重組等一系列舉措,但改革效果均不明顯;再如部分國有企業家一味強調“做大”而不注重“做強做優”,導致了僵尸企業的形成,至今仍未完全將該類企業從市場中淘汰。(41)肖興志、張偉廣、朝鏞:《僵尸企業與就業增長:保護還是排擠?》,載《管理世界》,2019(8)。
單純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無法完全克服上述困難。政治意識能夠緩解上述改革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但無法為國有企業所面臨的發展瓶頸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引。政治意識強調國有企業家的政治素養、政治思想和政治邏輯,能夠約束國有企業家的自利行為。然而,僅有政治意識并不足夠,還應該從市場競爭角度考慮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現實中,不論是改革受阻的行業壟斷型國企還是僵尸企業,往往都是因為國家政策對其進行了過度保護和傾斜,使其未能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進而導致該類企業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意識強調國有企業家要有充分把握市場上每一個創新機會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持續進行創新投入,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國有企業提供了突破發展瓶頸的思路和途徑,有助于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更有助于實現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目標。可見,如果只有政治意識而沒有創新意識,就無法快速有效地識別并抓住市場機遇,難以突破國有企業現有的發展瓶頸。
1.創新意識增強政治意識
相較于其他人群,企業家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cClelland通過對企業家特質進行研究,發現企業家群體具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42)D.C.McClelland.“N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5,1(4):389-392.具體地,對于杰出的企業家來說,物質上的富足遠非他們的最終目標,而靠自己的信念和能力取得成就才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由此可見,對于作為企業家群體一員的國有企業家來說,精神滿足和情感反饋也十分重要。
當國有企業家創新意識濃厚時,企業創新成果有所增加,其帶來的積極情感反饋會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識。具體來說,由于企業的國有屬性,其創新成果本身就有利于提高社會福利,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這使得國有企業家實現了踐行國家使命、履行政治和社會責任的目標,進而在政治上實現了自我價值。這種強烈的政治成就感無疑會進一步增強其政治意識。同時,企業集團、政府以及社會多方基于創新成果授予國有企業家的表彰與榮譽,同樣提升了其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使命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增強了國有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和社會奉獻感。由此可見,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識能夠增強其政治意識。
2.政治意識強化創新意識
國有企業現有的激勵制度在提高企業家創新意識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國有企業家的晉升激勵制度不利于增強其創新意識。一是國有企業家任期的短期性與創新產出的長期性不相匹配。現實中,國有企業領導人任職期間存在職位調動的不確定性,任職期限普遍較短。(43)我們根據國泰安數據庫(CSMAR)中的相關數據統計得出,1990—2018年間國有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任期均值(中位數)分別為35(24)個月、33(23)個月。而創新活動的收益具有滯后性,這意味著企業家所做的研發投入很可能無法在任期內形成績效。(44)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載《經濟研究》,2012(3);周銘山、張倩倩:《“面子工程”還是“真才實干”?——基于政治晉升激勵下的國有企業創新研究》,載《管理世界》,2016(12)。這種時間上的不匹配導致國有企業家創新意愿降低。二是國有企業家晉升的業績壓力與創新產出的高風險性存在一定沖突。國有企業家晉升與企業業績表現密切相關。(45)X.Cao,M.Lemmon,X.Pan,M.Qian,and G.Tian.“Political Promotion,CEO Incentiv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y and Performance”.Management Science,2019, 65(7): 2947-2965.而創新的高風險特征并不必然帶來好的公司業績。因此,晉升意愿強烈的企業家可能會更關注能給企業帶來確定業績的活動,而減少高風險的創新活動。其次,國有企業家的報酬激勵制度對其創新意識的激發也同樣失效。盡管理論上期權激勵有利于緩解國有企業家的短期化行為,但現實中,國有企業根深蒂固的公平性原則,使得經理人持股或股票期權激勵等長期激勵方式難以實施,或者不夠有效。(46)Z.Chen, Y.Guan, and B.Ke.“Are Stock Option Grants to Directors of State-Controlled Chinese Firms Listed in Hong Kong Genuine Compensation?”.Accounting Review, 2013, 88(5): 1547-1574.此外,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優勢制約了國有企業家的創新意愿。由此可見,不論是政治晉升激勵還是經濟報酬激勵,對國有企業家創新意識的強化都未能達到應有效果。
我們認為,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創新意識提供新的動力。政治意識使得國有企業家從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出發,基于政治觀和大局觀去審視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若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穩固國有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石力量,必然要走持續創新道路。因此,有著濃厚政治意識的國有企業家會更加強烈地認識到創新對于國有企業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其創新意識。
從上述對國有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及其內涵之間關系的探討中,能夠看出弘揚國有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為如何培育和強化國有企業家精神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我們認為應該從選、用、育、管四個方面入手,探尋培育和強化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具體路徑。具體而言,應健全選任機制來做到精準選人,創新激勵機制和完善容錯機制以放手用人,加強政治教育來文化育人,強化監督機制以嚴格管人。
當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選拔任用模式以上級黨組織或是組織人事部門的委任為主。這是由黨的執政地位和國有企業的國有資本性質決定的,理論上也有助于保證國有企業領導人具有較強的政治素養。但是在實踐中,一些企業的黨管干部原則仍未落到實處,存在“帶病提拔”現象;同時,現有選任機制容易受到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選拔標準的影響,未充分考慮到企業家所需要的核心特質,使得選出的企業領導人對市場的洞察力不夠,缺乏創新意識。(47)楊春學:《國有企業“企業家”選拔方式的經濟學思考》,載《中國工業經濟》,2002(7)。
要選拔出創新意識與政治意識兼具的國有企業領導者,我們認為要在堅持黨管干部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注重對領導人選考察的全面性和精準性。具體來說,第一,為保障國有企業家的政治素養,需要加強黨組織的領導和把關作用,將黨管干部原則落到實處。通過嚴格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的選任程序,牢牢把住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和廉潔關。第二,為保證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有機會進入國有企業領導層,需要豐富選任方式,明確將公開遴選作為選拔任用國有企業領導人的方式之一,擴大選人視野。注重從市場選人是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屬性的體現,能夠使選任機制與市場競爭環境相適應,選出市場認可的良將賢才。第三,為精準選出政治素質過硬同時創新意識濃厚的國有企業領導人,選任機制的考察環節應充分聽取董事會和黨組織的意見。董事會具備對本企業領導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市場價值的判斷能力,尤其是在候選人是否具有足夠的創新意識方面,其判斷更為專業。而國有企業的基層黨組織由于深入基層、扎根實踐,對候選人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才干有著獨特的識別能力。因此,在考察環節應重視上述主體的意見,做到對國有企業領導人選綜合、全面、精準的考察,保證其兼具政治意識和創新意識。
選拔出合格的國有企業家之后,需要考慮如何進一步激發其創新意識和政治意識,從而強化國有企業家精神。結合國有企業相關制度現狀,我們認為在用人方面,應該創新激勵機制和完善容錯機制。
在激勵機制方面,首先,應設計有效的國有企業家中長期激勵方式。創新收益往往具有滯后性,如果無法在任期內產生效果,將會挫傷企業家的創新積極性。(48)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載《經濟研究》,2012(3);周銘山、張倩倩:《“面子工程”還是“真才實干”?——基于政治晉升激勵下的國有企業創新研究》,載《管理世界》,2016(12)。同時,創新作為一項增加企業長期價值的高風險活動,實行股權激勵更有利于激勵企業家進行創新投入。因此,需要將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的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與企業家的年度業績考核、三年戰略指標考核、五年任期考核等掛鉤,推動和引導企業家兼顧年度短期業績和中長期戰略目標,注重企業可持續發展。其次,應建立對國有企業家的精神激勵機制。引入企業家終身動態評價機制。建立國有企業經理人的檔案系統,記錄其職業生涯中所有任職情況以及任職公司后續發展情況等信息。同時也應加強相關信息披露,增強聲譽激勵。對在國企改革發展、追求國家戰略目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企業家應及時予以表彰并大力宣傳其先進事跡,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從而激發國有企業家的使命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增強其政治意識和創新意識。
在完善容錯機制方面,一是應建立容錯清單。劃分清楚敢作為與亂作為、出于公心與私利、失誤與犯錯之間的界限,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建立盡可能完備的容錯清單,并根據企業改革和發展情況實時進行調整與公示。二是應完善容錯機制的配套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后續考評與獎勵制度,對已經被“容錯”的企業家平等對待,大膽進行評優和提拔。切實做到寬容那些在改革創新中發生失誤的國有企業企業家,形成“為負責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的積極導向。
思想意識的培育和增強離不開文化滲透這一路徑,尤其是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更需要通過文化熏陶的方式內化于心。國有企業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更應該注重企業內部政治文化建設。這作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務,能夠提升黨的自我凈化能力,提高國有企業家的黨性自覺和文化自覺,從而有助于增強其政治意識。
我們認為,要增強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意識,就要切實加強對國有企業家的政治教育。總體來說,就是要使國有企業家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首先,真學是不做表面功夫,切實開展體系化的課程或一定時長的活動來對國有企業家進行教育,確保課程和活動的有效參與度。課程內容應涉及黨章和黨史、政治紀律以及其他相關的政治理論知識。其次,真懂是要通過對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深入學習,達到對其透徹理解的效果。再次,真信是要樹立并堅定正確的政治理想信念。通過將日常黨內政治生活融入企業文化的內容中,使國有企業家擁有強烈、不可動搖的政治信念。最后,真用是要用習得的政治理論來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用政治理想信念來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將思想政治活動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相結合,使國有企業家能夠學以致用,強化政治認同,增強政治意識,并借由政治意識的增強提升創新意識。
完善的監督機制是保護和增強國有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路徑。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很容易導致企業家創新上的惰性和政治上的懈怠。強化監督機制,能夠提升黨的自我凈化能力,增強企業家政治意識,可以有效緩解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有助于國有企業家時刻抱有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不斷開拓創新,使國有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環境下保持極強競爭力。
現階段國有企業的監督制度主要包括內部和外部兩類監督機制。內部監督機制主要指國有企業內部的黨委會和監事會監督;外部監督機制則包括中央紀委和國家監委的紀律監察監督、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審計部門的出資人監督以及中央巡視組的不定期巡視監督。(49)朱珊珊:《國有企業監督制度的困局與策略》,載《經濟體制改革》,2020(1)。為保障國有企業家精神能夠得到激發和弘揚,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強化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監督機制。第一,鑒于國有企業領導人在企業內部的權威性,應形成以外部監督為主、內部監督為輔的監督體系,同時完善各項監督機制,嚴格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日常管理。具體來說,應該將外部監督制度化、流程化、日常化,從履職情況、廉潔從業、權力行使等各個方面,始終將國有企業領導人置于嚴格的管理監督之中;同時,要提高內部監督機構尤其是監事會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以達到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有效監督與制衡。第二,需要優化監督資源,整合監督力量,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監督效能。多方監督主體應該建立監督互聯的監管工作模式:一方面,統一調配監督資源和力量,定期召集各類監督主體進行信息溝通與交流,聯合檢查、聯合分析、共同討論,達成對發現問題的處理意見;另一方面,對監督工作進行明確分工,通過信息共享、群策群力、系統聯動,減少工作的交叉重合,切實提高監督效率。
當前艱巨繁重的國有企業改革任務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亟須國有企業的企業家肩負起歷史使命,擔當起家國責任,切實助力我國經濟形成新發展格局。因此,探究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具體內涵以及培育路徑具有極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對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內涵進行分析,認為其應該既強調創新意識,又強調政治意識;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創新意識和政治意識的關系;最后探究了新時代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強化路徑。本文在豐富企業家精神領域研究的同時,對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健康發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以及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