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 君
(武漢文理學院醫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為社會環境的主要發展特點,身處其中的大學生正面臨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沉重的心理負擔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新時代下因為學業發展、人際關系、就業、情感等心理問題而休學或退學的大學生數量變得越來越多,大學生面臨著更多新的心理困惑與問題,高校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難以應對,這直接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了不利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環節,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高校要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以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為基礎,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也不斷得到豐富。所謂“三全育人”就是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是我國高校在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總要求,這三方面要求要統一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三者缺一不可。具體來說,全員育人要求高校所有教職工都要肩負起育人的職責,包括輔導員、專職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全過程育人要求高校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將心理教育貫穿于學生大一到畢業的全過程,使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展開,讓心理教育活動貫穿學生大學的學習、生活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不僅要體現在教學、管理、服務等多個環節,還要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多個方面進行滲透。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把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培養目標,通過多元主體構建協同育人的模式,從多維度、梯度化開展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生的數量也得到激增。根據教育部的明確指示,高等教育要穩定其發展規模,通過內涵式發展確保教育質量,保證其相對穩定的招生規模。雖然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數發展已經保持相對穩定,但是其基數與之前相比也得到較大增長。在新時代下成長的大學生,面對多元化、競爭化的社會,很容易因為自身缺乏抗壓能力而產生心理問題。當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配置了心理咨詢室,并有專業的心理專業教師給學生進行心理答疑與疏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困難。然而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師生比很難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要求1∶400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很難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承擔繁重的教育任務,這也會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大學生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可能成長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往往只是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其內在的育人功能。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發展成為孤立的幾個點。但是從發展實際來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育人鏈條不完整、全域性不顯著等問題。很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其界定的時域范圍通常是學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并不關注學生在入校前的一系列心理發展狀況以及畢業后的重點個案跟蹤,缺乏一定的生命周期視角,教育線程缺乏全域性,這樣一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統謀劃就容易出現教育偏差,缺乏針對性。另一個突出性問題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過程的融合,更多時候它只是一項業務性的工作,只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真正納入高校必修的人才培養方案中。
從三全育人的理念出發,要求高校在育人過程中要堅持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等多個維度,從不同層面、不同邏輯出發實施教育過程。從這一理念去審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發現,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其教育方法與載體缺乏系統性與融合性,不同教育主體的教育層面、評判標準不同,難以形成系統化的教育。比如作為教育主體的家庭,更多地從學生的情緒、交流等淺層次要素去判斷其心理健康情況。其中一些家長只重視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是思想道德的水平,忽視了二者的差異,未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對學生產生正確而有效的引導。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宏觀的全方位視角,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學工作中,科研成果并未充分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并未完全實現其育人目標等;在心理教育的咨詢與預防方面,其方式比較傳統,運用的資源較為陳舊,缺乏積極的創新,容易與學生產生距離感等。
所謂全員育人,從高校育人角度來看就是要人人參與其中,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在開展各項工作時,高校都離不開每位教職工,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需要所有師生的共同參與。高校要積極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使全員形成心理育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通過心理育人的合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首先,高校要打造一個具有心理專業背景的主力教育團隊,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心骨,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以及具體的教育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打造一支負責實操工作的輔助隊伍。在主力團隊的宏觀把控下,一些需要去落實的具體工作則需要更多人去完成,主要包括管理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班主任、專職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等。最后,補充隊伍也必不可少,真正實現全員育人。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教育理念、教學態度、為人師表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所以全體教職工都要積極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樹立育人理念,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佳補充。
所謂全過程育人,從大學生成長角度來看就是要從入學開始到學生畢業不間斷地做好育人工作,從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出發,因時因勢而為,為大學生的成才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在大學生的入學前后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入學前,可以通過一封致學生及家長的信去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一方面要告訴學生大學將要發生的改變,要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積極適應新環境,如果有心理問題要學會求助;另一方面要告訴家長要學會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并解決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入學后,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其次,在大學生的求學期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有關心理健康的必修課與選修課,讓學生了解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自我發展現狀以及調節自我心理發展的方式,讓心理健康教育伴隨大學生求學過程的始終。另外,也可以通過一系列形式豐富、載體多樣、內容充實的心理講座、心理情景劇、主題征文比賽等溝通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吸引學生參與活動,達到心理育人的目的。最后,要格外關注畢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畢業生會面臨就業、擇業壓力,因此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解決求職期間的心理困惑,使其順利畢業。
首先,要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育不再只是三尺講臺,教育的方式得到不斷豐富,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發展微教育。微教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結合的產物,也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通過微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將得到不斷豐富,而且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更加貼近,其現實教育意義更加深刻。我們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微教育嘗試,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微環境”“微平臺”,開展線上教育“微課堂”等。其次,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建設,加強對其的理論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踐性與理論性高度融合的綜合體,要想順利開展這項工作,就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引領,以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基礎知識為基礎。所以,全方位育人不僅是創新教育方式,從多平臺、多載體等實現實踐教學的全方位化,更需要從專業理論、學科建設等方面實現理論層面的全方位化突破。當前,我國高校在心理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夠深入,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面對這一現實問題,高校要不斷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把思政教育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實現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與融合,進一步發現、總結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規律,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要積極開展個案研討與案例督導,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與專業素養,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