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靜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430)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而是在課程當中有機融入價值塑造的元素,做到“如鹽化水”、耳濡目染、潤物無聲。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把價值觀培育融入所有課程,讓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價值。課程思政的核心含義就是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要素。開設思政課程是進行思想政治顯性教育,實施課程思政是進行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兩者需統一起來。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演講與口才》課程是高職院校各個專業都要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旨在研究語言現象,揭示語言規律,通過實踐訓練開發邏輯思維、優化心理素質、養成思辨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
《演講與口才》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要素。本課程講授語言運用的知識時,所涉及的話題素材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更是不乏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它們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更易觸及心靈。這一特征使《演講與口才》課程具備了獨特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價值。相比較于思政課的專業性、理論性和系統性,《演講與口才》課程寓思政要素于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審美素養、培養奮斗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建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演講與口才》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式三個方面展開,其目的是使價值觀引導與《演講與口才》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其中蘊含的思政要素“發于心、言于聲、踐于行”,逐步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實現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演講與口才》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古今中外豐富的語言材料作為教學案例,起到示范和引導的作用。互聯網時代,我們有著更多便捷的途徑獲取這些語言材料。
這些優質的語言材料可以來源于經典小說、詩歌、故事等。學習過程中,除了從語言表達角度了解這些佳作的優秀之處,更能使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及“崇高的人生志向、豁達的生活態度、深切的憂患意識、赤誠的愛國情懷”。閱讀學習這些語言材料,可以讓學生獲得啟迪和共情,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人生方向前行。授課過程中所用到的語言材料,也需要選取學生關注的國內外熱點問題和現象。它們反映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分析這些內容,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關注社會,獨立思考,恰當評論,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恰當運用語言材料,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既學習了理論知識、鍛煉了實踐技能,同時又能受到優秀文化、先進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提升德育素養。《新聞聯播》是學習、練習普通話吐字歸音、字正腔圓的優秀樣板,同時收看《新聞聯播》節目,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閱讀古代詩文是培養語感、積累語料的重要學習手段,歷朝歷代飽含家國情懷、愛國敬民、憂患意識、責任擔當的優秀作品,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并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通過舉行即興演講、辯論賽等實訓,設置憲法法治類、職業理想類、職業道德類的主題,學生準備實訓的過程同時也是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過程,也能加深理解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3.2.1 守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演講與口才》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的掌握,必須需要學生本人進行大量實踐練習,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因為我們課程中的絕大多數學時都是在課堂環境下完成的。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的專題討論、案例分析、臨場體驗等實訓。教師需要根據授課情況持續改進,不斷探索恰當的角度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堅決防止“貼標簽”“兩張皮”。
3.2.2 加強“第二課堂”育人作用
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不夠的。只有在課堂之外,有意識地注意和運用語言,豐富自己的語料積累,培養自己的語言敏感度,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和交際水平。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利用課外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比如開展名家講堂、經典誦讀、主持人大賽等,不斷拓展貼合學生生活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機會,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學生在各個學習環節都受到思想教育。
3.2.3 提升網絡課堂教育效果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來源渠道數不勝數,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互聯網接收、搜索信息,也為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課堂推進課程思政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便捷通道。引導學生在各類網站、APP上找到所需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利用網上社群、朋友圈等加強互動交流,豐富學識,增長見識。網絡課堂形式靈活多樣,更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了課堂的互動頻率。需要指出的是,網絡上信息量龐雜,良莠不齊。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提升認知,明辨是非,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3.1 采用過程性考核取代傳統考核
傳統應試教育中,往往一張試卷定成績。顯然,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是非常僵化和片面的。拿《演講與口才》課程來說,其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增長是循序漸進的,因而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更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因此《演講與口才》課程現在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即通過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持續追蹤與記錄,來評估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過程性考核機制下,對于一個學生的評價不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核,而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變化,是對學生的全面考核。過程性考核融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術素養、創新能力、道德素質、人文情懷等評價。同時,過程性考核方式也使學生無法期末突擊背誦理論知識,而不得不重視整個學習過程,有助于規范學習行為,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簡言之,過程性考核是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德、能、勤、績”等多方面表現進行考量,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末。
3.3.2 采用多主體評價取代單一評價
突破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模式,讓學生參與到過程性考核中來,實現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模式。首先,進行自我評價,促使學生產生更加清晰的自我認知,從而提高自我修養,自覺以德立身;同時也使教師對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為接下來繼續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做準備。其次,進行學生互評,學生之間針對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情況、作業展示進行互評,形成善于看到他人優點的開放心態,提高誠信友善修養。多主體評價可以在學生之間增進交流,引導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在高職院校的《演講與口才》課程中,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式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努力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合起來,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具備良好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豐富學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