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景
(湖南軟件職業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0)
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心理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因素,特別是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易產生厭學、社交以及早戀等方面的情緒困擾,這些消極情緒不僅對學習過程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會高度阻礙學生生理與心理的成長。作為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從任何角度出發,都應依托于學科特征,及時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并為學生個人職業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文章分析了關于心理教育和課堂教學融合教學的重要性及相關策略。
職業院校展開心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臨生活與學習的壓力,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復雜關系,幫助其學會理智、冷靜的處理各種社會交際方面的問題,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約束能力。實施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融合教學過程,教師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學生實際生活狀況,了解此階段學生面臨各種壓力的原因,并運用課堂講解的方式引導其心理、身體向健康方面發展,另外,二者的融合教學為學生搭建一種傾訴場所。在我國就業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更會出現發展落差的問題,心理教育可以起到疏通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調整自我。最終,在兩者的融合教學下,能夠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其以積極的態度與強大的自信心應對到各個專業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提升整個職業院校教學質量。
當代職業院校學生幾乎是00后,思想觀念更具有開放性特征,他們更重視自由與個性化特性。以往教學忽略學生自身發展特征,對學生開展的心理教育方式較為落后。與課堂教學不同,心理教育更重視學生主體思想的發展,將學生自身健康發展視為教學根本目的,在整個教育中本著尊重、理解的教育態度,探尋學生內心實際變化情況,從心理問題源頭上分析,通過多種疏導方式,幫助學生直視生活矛盾與內心沖突,讓其自然放松,主動釋放壓力,進而科學有效的解決學生各種消極矛盾。職業院校實施心里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學生個人健康發展,并保障每位學生可以擁有健康的心態。這樣一來,才能夠對職業院校的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正確的解讀,在正確進行課堂教學任務時,提升學生身心同步發展。
現下每個職業院校都設有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部門,它存在價值在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雜癥”,讓其更加積極面對時代環境。職業院校學生在應對各種困難與壓力過程能夠第一時間尋得幫助,并根據專業指導下順利邁過難關,解放心理壓力。在職業院校,各個專業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時不同的探究方向,在教育形式與內容上存在出多差異性特征,但是二者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的健康發展,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社會觀與價值觀。在教育全過程中,心理教育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形式展開,心理教育是客觀存在,通過正確心理教育保障學校專業教學的順利實施。
職業院校相關教師想要實現高校組織能力并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在整個教學過程必須要重視心理教育資源的挖掘。在科學組織下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在職業教學中,各專業教師根據科學方式展開,應用課堂管理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合作意識。此外,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應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鼓勵及表揚,逐漸培養其心理承受值,這些活動都是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心理健康觀念的形成,對中高職的學生未來學習與生活具有積極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心理教育資源起到的作用要遠勝于專業課程教學的作用。
職業學校各專業教師是建立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融合的首要前提。各個專業的教師應注意從不同角度尋找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適合自我心理健康發展的情緒,以下是關于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學方案分析:
在職業院校教學中,教學觀念對其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并發揮著指向標作用。想要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就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好奇、求知的欲望,樹立正確、優良的教學觀念。對不同專業課堂教學效果而言,基于學生叛逆期心理的基礎上,創新教學理念,是其學習過程的重要的基礎。相關學校應積極幫助專業教師為學生構建正確、優良的心理觀念,專業教師在把握先進的、科學地不同專業教學目標和大綱的基礎上,并在先進的教學目標下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重新梳理教學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有差異地組織教學活動,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應根據學生情緒、新穎的想法開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課堂教學應重新審視,正確定位政治教學,設置科學、現代化教學目的,基于學生心理特征,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和諧、充實的教學氛圍。
處于青春時期的心理教育,一般教師會大量引入生活實例對學生開展教育,幫助學生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理解專業知識,但是在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相整合過程,部分教師應積極引入實際案例的相關內容,可以定期開展心理調查問卷,整合全校學生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與專業知識教學的相關內容。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重視學習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整合。在整合中獲取大量優秀教育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但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依靠單一的教學形式只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限制其思考,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結合與自身教學方式的創新。采取科學合理地方法幫助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使學生利用恰當的方式合理約束自己。教師在組織心理教育活動中,也應結合當今社會新鮮時事讓學生對事件內涵進行思考,并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行為,反思自身思想理念,這樣一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方式應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學習愛好、思想觀念等等,深入分析其生長環境,認知水平,以此作為基礎有效整合心理教育同專業理論知識的相關內容,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課堂管理方式是促使學生學習地關鍵性因素,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一般是教師在教師侃侃而談,學生在郁郁寡歡。此種課堂教學方式不僅讓心理教育與專業教學難以融合,還大大降低學生的專業學習效率。所以,在課堂互動過程教師、學生二者應進行深入溝通,而且教師也要鼓勵學生主動與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探討,在彼此溝通過程,教師、學生二者之間增加親密度,心理差距由此減少,讓學生首先體會師生之間能夠平等對話。二者互動過程較為自然,學生對學生敞開心扉,這樣一來,幫助學生獲取積極心理狀態,師源性心理傷害則會降低,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建立民主化課堂教學中,構建課堂秩序、活動組織與評價、處理應急問題等等,或多或少對學生心理狀態形成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
職業知識大多數涉及專業知識,理論比較抽象難懂,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壓力因此增大。我們都知道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差較大,但是它與生活又是緊密相連著的。如果教師們在心理教育中與實際學生生活相脫離的話,就沒有辦法使理論知識得到實踐,學生解決矛盾也就無法到位。如果要改變這一面貌要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時刻關注學生的社會生活。教師只有通過結合生活、回歸生活才能讓學生主動去研究問題所在。二、即使關心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心理動態變化。學生對于事物都存在著好奇的心理,因此通過特殊心理問題學生展開教學研究更能夠從中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從而進一步了解并幫助學生應對困難。
俗語說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氛圍與環境能夠對學生產生極大地影響,教師要想在心理教育中逐漸培養學生心理應激能力,就要為學生打造一個融洽、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心理教育正確地理念,讓學生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不斷約束自身行為,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融合過程,教師應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職業教育階段,學生往往對教師產生一種抵觸心理,教師形象也比較權威,所以教師行為也是學生注意對象,在這種現象下,教師就更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在學生面前樹立起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以積極自信的狀態面對學生,學生在此影響下,能夠形成開朗陽光的性格;在課下以文明禮貌、禮儀規范的狀態同學生交流,學生能夠遵守規則。另外,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中應遵循個性化、人性化準則,尊重學生行為,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建議與想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所思所想,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在德育培育過程中還應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讓師生關系在任何角色中都能夠成為朋友,促進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程度,形成和諧、融洽的班級環境。
專業課教師通過實際教學,相信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不僅可以獲得知識的清晰認識,最重要的是能夠獲取深刻的體驗價值,尤其是學習經驗和思想方法。大部分教師存在不合理啟發式教學,缺乏指導,導致學生并不真正回顧自我經歷,獲取相關體驗,最多是獲得一些初步體會。教師應根據不同心理發展階段學生不同學習特征,幫助其養成自我鼓勵這一良好習慣,這也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心態的重要路徑。職業院校教師對于心理教育需要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協同探索,在彼此探索過程滲透心理教育知識,進而掌握較為科學的教學成效。
在現代化教學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中早已步入信息技術化教學手段,幫助課堂教學迅速進步,也是師生頗為贊賞的一種方式,所以,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融合過程也因運用此種方式,讓學生在虛擬網絡中向教師敞開心扉。這樣一種優勢可以幫助學生放下警備心理,讓學生漸漸向教師尋求成長過程解決困難地技巧。教師能夠通過校園網絡構建心理教育平臺,增加學生心理健康品質,優化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身心同步積極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對于職業院校學生未來進入社會至關重要,職業學校應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發展,意識到心理教育對于中職、高職學生重要性以及學校發展的必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處理心理負面情緒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