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甘肅省酒泉市第六中學,甘肅 酒泉 735000)
語文學科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學科,與傳統文化教育間存在著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密切關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不僅可以將各種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并起到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文化素養的作用,對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著很大幫助,而對于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途徑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新課改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雖然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了明確,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隨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受到了高度關注,但由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多個維度構成,其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往往很難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取得理想教學效果,而通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卻能夠將各種歷史文化知識、古代文學作品、歷史人物故事等各類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課程內容之中,使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覆蓋范圍變得更為廣泛,而在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支持下,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自然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從目前來看,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創新、發展雖然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但由于傳統文化傳承人相對較少,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也相對有限,因此即便政府部門能夠在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領域方面給予充足的資金、人力支持,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也同樣具有較高的難度。而通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則能夠將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與教育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使當代學生群體能夠對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了解,同時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承人。尤其是對于正處于興趣愛好發展重要階段的初中生來說,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更是能夠將學生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這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顯然是非常有利的。
新課程改革不僅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同時還基于素質教育理念,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而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之中,則能夠對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例如通過對古代忠人義士相關事跡的講述,能夠使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通過對古詩詞、經典名著等傳統文化元素的學習,則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產生強烈認同感與自豪感,進而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
為迎合新課改對弘揚傳統文化的相關要求,近年來初中語文學科教材融入了很多古詩詞、文言文內容,使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間的聯系大大加深,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實現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自然也同樣需要圍繞初中語文教材展開,對教材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展開全面、深入挖掘,準確把握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間的聯系點,從而使傳統文化教育變得更加自然。例如在學習“《論語》十二章”時,教師就可以在帶領學生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從文義的深層次分析切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來總結儒家文化的主要內涵,使其能夠掌握“以學習為樂”“學習他人優點”“主動思考”等學習方法,同時對安貧樂道、珍惜時間、堅定信念等優秀品質及人生哲理產生深刻理解,進而實現文化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傳統文化知識雖然具有深刻的內涵與獨特的魅力,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往往很容易出現學習興趣不足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還需靈活應用情境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來創設趣味情境,將課堂教學中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觀滄海》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介紹古詩的創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途中經過碣石山,登上秦始皇、漢武帝曾經登過的碣石,觸景生情寫下此詩),待學生對古詩創作背景有所了解后,再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劇片段以及碣石山景色的相關圖片,并據此創設“穿越時光隧道,親臨碣石山”的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自己是曹操,在登上碣石山后會有怎樣的感觸。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曹操在詩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同時還能夠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對本詩的意境美與深遠立意擁有一定了解,而經過這一生動、有趣的導入環節后,學生對于《觀滄海》這首詩乃至其他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進一步增強。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基本都是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不僅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學功底,同時還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結合作品內容展開深入探究,從更高的層次來理解作品思想內涵,那么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效果就必然會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在學習《馬說》這篇雜文時,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介紹作者韓愈的生平與本文創作背景,之后再提出“文中的千里馬與伯樂分別有何種寓意?”“為什么有的千里馬會被發現,而有的千里馬只能‘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等類似問題,鼓勵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及作者的相關經歷來進行自主探究與自由討論,思考文章的深層次含義,同時從現代社會的視角出發,談一談自己對作者觀點(文章思想內涵)的看法。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會變得更為深刻,在討論過程中,還能夠提出自己的認知與觀點,并將這些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而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初中語文教材中雖然融入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元素,但在教材篇幅的限制下,其內容仍然很難充分滿足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需求,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就不能將傳統文化教育的范圍局限在課堂教學領域,而是要通過課外知識拓展來帶領學生了解、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將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發揮出來。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文中故事的出處,同時以此為切入點,對“疑鄰盜斧”“杞人憂天”“歧路亡羊”“朝三暮四”等古代語言故事進行講述,同時鼓勵學生閱讀《列子》(少年版)等相關課外讀物,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通過對這些寓言故事的延伸,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神話的魅力,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也會變得更加強烈。
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是各種優秀精神、品質的傳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不僅需要通過知識講解、文學作品解析來實現,同時也要積極組織各種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優秀傳統美德、精神思想落實到行為實踐中,以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自習課時間組織班會活動,鼓勵學生效仿“鄒忌”,為其他同學提出善意的意見,同時根據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意見來進行自我完善,從而在互相幫助、互相督促的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傳統文化傳承、素質教育貫徹落實都有著很大的幫助,但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教師仍然需要在實踐活動組織、教材內容挖掘、課外知識拓展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