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甘肅省舟曲縣城關九年制學校,甘肅 甘南 746300)
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利用能夠幫助學生陶冶心靈、升華情感,還可以啟迪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這與語文教學的目的不謀而合。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研究與實踐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優勢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堂安排設置差異化的教學情境,借助生動鮮活的表述形式引導學生沉浸在語文教學中,引起學生情感與心靈的共鳴,同時也幫助學生以更易于理解的形式學習語文知識、豐富文化積累,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語文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語文教學。
語文學科的許多教學內容本身就生動而富有趣味,可以說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情境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師要做的正是充分依托、利用這一優勢來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參與的興趣,增強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即使教材的設置已經多方位考慮到了學生的接受程度、情感偏好、成長需要等諸多要素,并盡可能采用了淺白生動的語言,但部分學生仍然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不會語文”,這種錯誤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整體的教學效率。面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帶領學生進入到生動而“真實”的情境之中,幫助學生感悟語文學習的魅力,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的趣味性,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態度,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索,從激發內生動力的層面促使學生專注于語文學習。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從“春天”著手,跳出課文引導學生思考春天的模樣:小草探出了頭,花兒笑紅了臉,河水慢慢漲起來了,河邊的柳樹從光禿禿變得碧綠柔軟,走在路上也能聽到小鳥的鳴叫……這些都是春日里學生會接觸到的景象。在學生進入“春天”的情境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看看作者筆下的春天:“春天是個害羞的小姑娘”,她在柳枝上、在風箏尾巴上、在鳥兒嘴里、在花樹枝頭……教材內容和課堂情境的融合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感受、體會作者筆下不一樣的春天,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帶動教學效率的提高。
科技的發展為教學打開了新思路,也為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更豐富的途徑。借助教室中的交互式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結合視覺、聽覺,營造更生動更鮮活的情境,進一步化抽象為形象,增強學生的情境代入感與體驗感。而在制作情境創設素材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為教師必須預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全面的解讀與細致的研究,并從其中設計一個相對典型的情境來創設。當然,服從于教學內容和具體教學實踐的需要,在保證質量和效果的前提下也可以設計多個情境環環相扣。其次,教師可以憑借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在制作教學素材時在互聯網上搜尋相關的資料、資源,優化素材的質量和教學效果。再者,在篩選素材時教師也需要及時換位思考,盡可能從學生的教學出發選擇接受度更高的素材,帶動課堂氛圍的活躍。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文章平白的文字敘述可能會使學生興致缺乏,甚至難以在腦海中描繪故宮的模樣。針對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上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虛擬全景游覽技術將課文中的宮殿樓閣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活課堂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通過化抽象為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王國維先生曾說:“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如此,文亦然。創設情境不是教學目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體悟情感、獲得啟迪,這才是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功能之一。教師在實踐情境教學法時應當注意給學生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啟迪學生帶入自己情感,“將心比心”,從而與作者、與故事人物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在模擬情境同時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更深層地融入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促使學生在獨特的情感體驗中收獲不一樣的感悟。例如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了解“十六年前”的時代背景,彼時白色恐怖蔓延,而“我”的父親李大釗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工作。作者選取了三個片段,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分成三組分別對三個片段進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誦,把自己帶入到角色之中。以父親被捕后在法庭上與法官斗智斗勇這一片段為例,教師可以安排這一組同學分別扮演父親和“我”,由教師充當法官的角色,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朗誦,通過這樣的深入情境幫助學生對“我”的父親李大釗的慈祥、堅貞、大義凜然的革命者形象形成更深層、更感性的認識。
語文學科在實用性之外依托著厚重的人文精神,教師在教授語文技能之外還需要關注學生成長,發揮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同時依托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感內化到生活與成長之中,在正確觀念態度的指引下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成長與自我發展。事實上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學目的,語文學科都與日常生活聯系相當緊密,這也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創設生活化情境準備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習作:我的動物朋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范例創設情境:“我”要搬到外地了,想把小貓托付給朋友,要描述小貓的可愛。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我”的小貓可愛在哪里呢?它和別的小動物有什么不同?和別的小貓又有什么區別呢?這正是這篇習作的重點——寫出動物的特點。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并代入其中,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需要表達的重點所在,提高作文質量。語文并不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教師需要依托生活本身帶領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對生活、對生命的感悟,從他人的筆觸與文字中收獲獨屬于自己的生命體驗。本著滲透人文精神并結合情境教學法的目的,教師想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求能夠結合教學內容用以情境創設的事物,通過相對完整的情境設計幫助學生強化理解、加深感悟,使學生即使脫離課堂教學情境也能夠形成一定的潛層意識,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形成積極影響,從而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
對于目前的小學生,他們的年齡很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采取單一教學模式,還需要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提高當前課堂的趣味,同時也可以增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因此,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置模擬場景,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具有替代感,增強對不同角色的理解。例如,當他們學習《將相和》的課文時,在學習這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將接觸到不同的人物,例如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秦昭王。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能無法深入理解這些經典歷史故事,借助不同的人物品質,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章后模擬人物,并讓學生提取不同的角色以生動地解釋文本內容。在學生演繹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播放相應的背景音樂,使學生有一種真實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將更加深刻,他們還可以理解與體會不同角色的出色特質。在這種場景設置下,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興趣,并增強對課堂教學的喜愛。
科技的發展和教學硬件設施逐步完善為不同的情境創設途徑實現提供了可能,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在充分認識、深入了解以及實踐調研的基礎上,積極結合情境教學法這一充分彰顯人文關懷與情感的教學方法,滲透人文價值觀念,推進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而在情境教學法之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對優秀教學成果的吸收和對先進研究理論的考察尋找其他更優的教學方式,以多樣化教學途徑為學生帶來新鮮有趣的學習體驗,推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