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
“價值交換”是一個我很早前就聽過的詞。那時常常有勵志雞湯文說,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人際關系上,因為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所以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但我最近才發現,如果只把它當作一句雞湯來用,那么我們對這個思維模式的理解實在是太過膚淺。
我經常收到很多讀者的留言,有的留言讓我看了非常想給他解答疑惑,而有的看了心里就很不舒服。于是我開始思考,這個現象背后的本質是什么?于是,我把那些讓我不舒服的留言全部看了一遍,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心中只有自己。
那些留言經常用的語言是:“對我有大的幫助”“對我很重要”“我讀不進去,能不能為我做個視頻”。這些留言的背后,都有一個大大的“我”字。他們的邏輯都是“這件事對我很重要,所以你務必幫我”。可是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每個人都傾向于利己,都希望向他人索取更多價值。那么,他人為什么愿意給你提供價值呢?
我曾經加入過很多優秀社群,但是很少主動發言,只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在群里說幾句。明白“價值交換”這個思維模式之后,我驚出一身冷汗——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樣只會索取價值,那么誰來提供價值呢?沒有人會愿意單方面提供價值,除非你也同樣提供價值給別人。現在我只要有空,就會在群里踴躍發言,幫了很多人;有的群友為了表達感激,也給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幫助。我們必須要給別人提供價值,別人才可能給我們提供價值——這就是價值交換。
你可能會想,萬一我給這個人提供了價值,這個人不給我提供價值怎么辦呢?這就涉及一個心理學理論,叫作“互惠原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種不愿意虧欠別人的感情傾向。我們一旦受惠于人,就會有一種虧欠對方的壓力。如果能夠及時回報,則會從這種心理重壓下得到解放。因此,不用太擔心別人不給你回饋。
價值互換的法則幾乎無處不在,養成價值互換的思維,你的路才會越走越遠。不過,光有價值交換的思維還不夠,你還要做一個主動給予的人。
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一次,我在文章里寫到希望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穿衣搭配。文章下面大多數留言都是問我如何學習搭配,只有一條留言異常醒目——他分享給我一個男生如何穿衣搭配的14節視頻課程。對,他在主動向我提供價值。
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不能給別人提供太多有用的幫助怎么辦?這里也有幾點建議。
第一,加入優秀社群,多輸出,多服務。比如,在一個學習社群里,每次老師講完課都有一位小伙伴主動把語音合成在一起,甚至還有小伙伴主動把語音轉成文檔發給大家。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優秀的圈子本就難得,在這里建立你的人脈,是最劃算的提升人脈的方式。
第二,提供財富價值。比如,給作者的文章打賞,去報某個優秀博主的課程……很多人會說,這種行為就不純粹了,難道人與人之間就不能不談錢嗎?可以呀,你能提供其他價值也可以,問題是你能給對方提供對等的價值嗎?不要覺得這很俗,財富價值是最實在的價值,沒有人會拒絕。
如果你既無法輸出價值,又不想支付金錢,還有一個技巧非常管用。很多牛人到了一定層次已經不缺錢了,這時有一件事他們非常在意,就是自我實現。如果你能給牛人提供這個價值,他也會欣然幫助你。
怎么做呢?千萬不要擺出一副“你就應該幫助我”的架勢。謙卑一點,夸獎一下對方,然后表達自己的疑惑,這種求教的姿態其實人人都很受用。在我的文章留言里,很多讀者就是這樣做的。他們首先肯定了這篇文章的價值,然后告訴我這篇文章對他有哪些啟發,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含蓄地索取價值。我就會“自我膨脹”,毫無保留地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
著名商業咨詢顧問劉潤說得好:“頂尖高手都是利他主義者,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給,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拿。”愿你好好思考這一點。
//摘自思維有了模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