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楠
摘要:本篇論文以分析蘇教版第一單元至第四單元,“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和“認位置”為例,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角度,來對這四個單元的小學教材特點、實踐建議、發展方向進行基本分析和論述。筆者在此文中要探究的問題是如何通過一本小小的教材來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學,使學生知曉如何學習,知道怎么學習,并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我的實踐建議是:讓生活數學語言化,數學語言生活化。大部分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已經對這幾個單元的知識點有所了解,能像唱山歌似的說出“1、2、3.....”,能大概地比較物體間的長短、高矮、輕重;那作為教師,我們還需要教什么呢?在小學的課程標準中談到,學生不僅要知道學什么,還得知道怎么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還得知道怎么教?陶行知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2]
關鍵詞:數學教材分析;生活數學語言化;數學語言生活化
1教材整體內容分析
1.1情境化,建立數與形的知識框架
第一單元“數一數”,是整個小學數學的起點和基礎,學生需要能夠通過觀察不同的場景圖片,了解數學的計數方式,能夠數出并說出事物的數量。
在這一單元的第一面呈現了一個豐富美麗、碩果累累的秋天景象,小朋友在游樂園里歡樂地玩耍,并且有些同學快樂拿著幾個氣球奔跑,有些同學玩著飛機船,有些同學在玩旋轉木馬,有些同學在蕩秋千……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貼近學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怎么當好一名教師,那就是把你當成是學生。”[2]
我們可以詢問學生“秋天的游樂園真美麗,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呀?”,“誰是老師的小能手,來幫老師數一數?”通過簡單的提問喚醒學生的知識結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已有的三個事物——滑梯、秋千、和旋轉木馬,讓學生探究討論滑梯和一個小圓點;秋千和兩個小圓點;木馬和三個小圓點之間的密切聯系。“為什么滑梯下有一個小圓點?”“你還可以用其他簡單的符號表示滑梯的數量嗎?”“在幼兒園里我們學過哪些簡單的形狀呢?你們還記得嗎?”“你們能找出事物和圓點的聯系后填寫后面幾幅圖片的空白格部分嗎”
在這個時候還不適合過早和學生說把小圓點看成是數字,因為數字是這學期第五單元的內容,我們只是通過第一單元培養學生基本看圖識數的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觀察能力。同時這里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思想——對小學生數學符號意識的培養,為什么不直接寫阿拉伯數字呢?要用小圓點來代替呢?簡單來說,符號能夠將自然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它起點低,卻能豐富學生畫○的體驗,慢進程,卻能幫助學生理解內涵,以后學生學到“用字母表現數”時,就能更好地遷移和轉化。不可否認,學生對于情境有一種莫名的依賴性,借助這個圖片情境,不僅幫助建立起數與形的知識框架,而且為其后期的學習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1.2 實踐性,強化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
第二單元“比一比”,主要教學目標是認識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和高矮的含義,并且能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的方法。在學前教育階段,其實學生已經接觸過基本的比較思維,但是往往學生能說出答案,但是對于這個答案是怎么來的還是一知半解的,或者是模糊的。教材中很多題目能充分實現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思考問題。
在教學第二單元中的第五題,是比較幾個圓柱杯子里的水,其實這道題沒有一定圓柱體立體的知識,有些學生可能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那么這也是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題目。因此教師可以找來三個同樣高度的杯子,但是胖瘦不同。老師可以問:“這幾個杯子里的水什么是一樣的呢?什么看起來是不同的呢?杯子里的水一定是最胖的那個最多嗎?怎么做實驗呢?”幾個問題就可以讓學生躍躍欲試,那么此時可以邀請兩個學生進行試驗,可以將三個杯子里的水倒入同一個杯子里,然后標號刻度,最后進行比較標記地方的高低。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課堂的把握就會更深刻。
實踐的過程,就是在實驗中培養學生思考的過程,即教師的教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即是創設——引導——評價;學生的學應是體驗、反思和調整。教師創設實驗問題讓學生自主體驗,引導學生看看錯誤的地方并且讓他們反思。最后教師應主動評價,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評價做出積極地調整。
1.3綜合性,提升學生思考維度的多樣性
第三單元“分一分”,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分類活動中學習分類的方法教材的綜合性,往往能夠培養學生思考的不同維度,本單元把學生熟悉的物體作為分類的對象,如食品、玩具、書本、動物、交通工具、樹葉等。大多數學生都知道物體的名稱、用途和特點,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體驗簡單的分類,學習分類的方法。分類是認識事物、現象本質特征的思維方法,沒有分類就沒有整體與部分,就沒有加減乘除;沒有分類就無法研究幾何形體,也無法進行統計。
在“試一試”中,需要學生把9片樹葉分到按照不同的標準分到不同的籃子里,可以從不同形狀,不同顏色。那么此時就考驗學生從不同維度來進行分類,“同學們!我看到了幾種不同分類的方法,你們能上來講講自己是怎么分類的嘛?”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那有沒有樹葉沒有落進籃子的同學呢?你是怎么分類的?為什么它不能進籃子里呢?”如果學生答不出,我們可以邀請他問問答對的同。這樣有利于每一位學生明白分類,分類標準,如何分類?
1.4 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四單元“認位置”,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處理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能采用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發展初步的位置觀念。此單元傾向于從教材設計入手,包括看圖說話、游戲、操作、聯系生活等。
第四單元的想想做做中是兩個學生在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涉及到左右手的區分辨認,學生的困難在于,老師面向學生舉起右手時,學生看到的實際上是他們的左邊,此時要引導學生“為什么面對面時,我的左手是你們看到的右手呢?難道老師舉錯了嗎?你們是通過什么標準來看我的左手的呢?”教師可以將此游戲改編為一個小兒歌,然后教師唱,學生做,然后分組每個小組一個動作,全體唱到那一句,則那個小組做動作。小學生在幼兒園進行過渡的過程中,教師是要能夠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傳授知識。
同時在這一章思考題中,有一張圖片是靠右走,這張圖片很好地結合了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靠右走的生活學習規范,貼近學生的生活,非常具有教育意義。題目中問到:“都靠右走,那誰走錯了呢?”這道題目老師可以讓幾個學生模仿走樓梯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左右手的判斷是相對于自己的軀體而言的。上下樓梯也是這樣的,只要學生走在自己靠右手的地方就可以了。
2 幾點數學建議
2.1開展趣味性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2.1.1“唰!”的設計
在教學第三單元中的“分一分”的分樹葉模塊,如果直接讓學生按照分類標準直接進行分類,可能會失去一些趣味性,那么我們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模擬樹葉飄進籃子的聲音,我把他設計為 “唰!”,可以定為三個音調:一聲平的唰的三片樹葉進入第一個籃子,二聲揚的唰的三片樹葉進入第二個籃子!,三聲拐彎的唰的三片樹葉進入第三個籃子!這樣不同的分類就立刻生動形象了起來,樹葉伴隨著聲音似乎具有了立體感。
2.1.2 “怎么比長短?”
在比較幾支筆誰更長的時候,教師可以拿出幾根毛線來代替鉛筆,突出“比”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操作,初步學會規范化地比。教師首先把三根相似長度的毛線任何一端都沒有對齊地粘貼在黑板上,“這樣你能看出誰更長嗎?”學生可能會隨意指出一根,那么此時我們可以把其中一根和他說的那一根調換位置,顯然推翻了學生的毛線右端越靠右越長的想法。那么學生可能會說:“那么我們把三條線一端對齊就好了!”那老師這時又要立即做出反應,老師故意把最長的那根毛線傾斜著放,反而變成最短的了。這時學生應該就明白了,原來比長短不僅需要鉛筆一端對齊,還要三條線之間互相平行。其實這點知識可以放在課后讓學生進行趣味思考,想一想到底哪一根最長。
2.2 突出方法引導,注重學習常規教育與培養
2.2.1綜合性和分析性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的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是一個遞進的學習。比一比是分一分的前提,比較思維是需要看到兩種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而分一分則是要看到兩種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在分類時,教師可以舉一個更為有深度的例子考驗學生,比如說:第三單元第三題就設計地有深度,有拓展,又貼近我們的生活,能夠展開來讓學生進行學習。教材讓我們對飛機、自行車、卡車、三輪車、摩托車、游艇、潛艇這幾個交通工具進行分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先區別各自的特點,然后找到一個共性。
我們可以問學生,“有哪些分類標準呢?請大家說出至少三類分法!”引導學生從中概括出共性,可以按照海陸空分類,按輪子數量分類,按乘坐人的數量進行分析,或者行駛速度的不同,需不需要發動機,需不需要充電等等。這個案例極高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往往需要我們思維先發散出去,想出各種可能性;然后再聚合起來,分析比較各種可能性。
2.2.2 提問引導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同時也能提升上課的藝術效果,達成教學目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老師上課適時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探索問題本質、拓展思維方向。更重要的是,在與老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看到自己思維的漏洞,更正自己的錯誤,準確地掌握重難點部分。蘇格拉底曾說:“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那如何讓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呢?我認為教師要掌握三種提問的方式:
提問和情境相契合。在認識位置這一章時,老師可以給同學們講一個龜兔上山下山賽跑的故事,一開始兔子跑得很快,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提問:同學們,請問現在誰跑得更快呢?誰在前,誰在后呢?后來爬到山頂后,小兔子開始往山下奔去,雖然烏龜氣喘吁吁,但這時的烏龜就相當聰明,他很快就跑到了小兔子的前面,請你猜猜小烏龜是如何取勝的呢?生動的情境,引出值得思考的問題,也讓學生更透徹更有趣地理解教材知識點。
提問和思維相契合。在第二單元中,圖片是幾個小朋友一起在跳繩,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這兩個學生跳繩的時候,我們能夠目測知道兩根繩子的長短嗎?”“站在滑滑梯上的兩位同學,他們這樣比較身高的方法對不對呢?我們請一位個子稍瘦小的同學和一位高挑一點的同學來做這樣一個實驗,好嗎?”“通過觀察圖片,我們除了可以比較兩個人的高矮,繩子的長短,果實的輕重,我們還能探究什么問題呢?比如說比較滑梯的左邊和右邊哪邊會更長?兩條石子路哪個更長?你能論證一下你的思路嗎?”從而引導學生不僅要學會觀察,還要學習“假設、實驗、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來進行學習。
2.2.3訓練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多讓學生解釋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這些問題要基于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在第三單元分一分,想想做做第一題,要求學生說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那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理解了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兩者之間的區別呢?我們可以詢問學生:“什么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呢?水中生活的動物有哪些特點呢?青蛙是不是只能生活在水中呢?下面11種動物有沒有你不太了解的呢?怎么進行分類呢?”
讓出錯的學生體面地坐下。在第一單元的想想做做的第四題,有一個瘸腿坐在輪椅上的男孩和一個女孩,圖片中看起來兩人是同樣高的,教師要讓學生描述一下圖片的意思,然后進行一下判斷。“這張圖片你能描述一下嗎?你可以說:這張圖片有××和××,我的想法是××更高,因為……”。當學生說的磕磕絆絆時,教師的態度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可能影響以后學生對你課堂的活躍程度。
吳正憲老師在她寫給《給小學數學教師的50條建議》中提到:“我們愛孩子、尊重孩子,但不應漠視孩子們的錯誤。當學生出錯時,我們要及時而明確的指出,幫助其糾正。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讓發錯的學生覺得難堪和懊惱,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開朗,然后體面地坐下。”[1]
參考文獻:
[1]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50條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2]陶行知.陶行知談教育[M].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
[3]曹琛.主動參與,整體感知,積累經驗[J].小學數學教育.2020.7-8.55.
[4]小學數學一年級教材(蘇教版)[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