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楠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那些美夢,沒給你我一生有愧……”李榮浩以一首《年少有為》重襲華語樂壇。一時間,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沉溺于歌曲淡淡的憂傷氣質,尤其是高潮部分婉轉的懺悔,每次高八度的哀訴都是對心靈的揉捻,予人強烈共鳴。可每當你不經意哼上兩句時,真正體味過“有為”二字嗎?或許,只有品嘗過“無為”的失意后,才會對歌中“喪”的意境有更深刻地了解,也會對“有為”有更深地渴望。
有為,有所作為。若以百年為紙,我們每年每天、每時每刻的所作所為,則是親手執(zhí)筆譜寫生平樂章中的激揚壯闊。因此,下筆前我們應深深思考:為何“為”,何時“為”,“為”什么,如何“為”。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聽到此句,我們不禁皺眉厭煩,可我們又是否客觀衡量過自己未來“挑大梁”的能力呢?自打呱呱墜地,我們就在庇護中茁壯成長,在關愛中學習進步。最弱小的少年時代,是祖國護我們無憂、平安。烏鴉尚知反哺老母,我們更當報效祖國。成人自立后,你我應憑借滿腹的學識及前輩的經驗,以滿腔自信與熱血握緊時代傳承給我們的接力棒,在愛得深沉的土地上揮灑你我辛勤的汗水,將最美的自己根植在這片土地,即要讓自己奮力綻放,也要為花蕾留下肥沃的春泥。斯大林曾言:“偉大的精力只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而朝氣蓬勃的青春就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本,“有為”就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
但“有為”不僅限于一方小小的書桌。廣大天地,大有所為,我們各有所長,請找到屬于自己的使命。日本國寶級運動員羽生結弦曾說過:“我覺得每個人能做的事情都是絕對不一樣的,所以我會竭盡全力去做我能做到的事情。”可見,年少有為,不是強壓少年去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讓他們探索適合的領域。大多MBA球星都是高中甚至初中開始,就從課桌來到籃球場,如奧尼爾等,他們未必是學霸,但尚年少的他們心懷夢想與志向,用努力實現(xiàn)了從小有名氣到躋身世界超強球隊的“有為”壯舉。這是多少少年艷羨的人生,又讓多少少年明白“有為”絕不是狹隘的“萬般皆下品”,而是“術業(yè)有專攻”,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萬花擇一細栽培。
十分欣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或頭上。”反觀身邊,有的人雖然找到了自己作“為”的方向,卻不得作“為”的辦法,竟然愚蠢的“拼爹”,或者爭搶著去當“關系戶”,只是他們何曾想過,“一步登天者”,遲早會迎來坐吃山空,緣盡情淡的一天。所以,靠自己拼來的才是成就,才是“有為”!大仲馬曾對屢次被退稿的兒子說:“你告訴他們,你是小仲馬!不要再用筆名了。”可小仲馬卻執(zhí)拗地堅持著,經過無數(shù)次的退稿、修改、寄稿,《茶花女》最終以筆名署名出版,并且轟動一時,艷驚四座!這才是真正的“有為”呀,就像《千與千尋》教會我的“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么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接近“有為”的幸福!
重溫歌曲《年少有為》的自白,主人公年少不懂事,荒蕪了青春,而今悔之晚矣。幸好,我們尚年少,因此請謹記,“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吾輩年少者,自當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