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俊
當下,新聞媒體、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都在引導大眾了解、認同“儀式感”一詞,該詞也已成為了時下熱詞。事實上,儀式是古已有之的東西,它早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平淡無奇的歲月增添了幾分色彩與浪漫,但為什么最近“儀式感”一詞才突然火起來呢?
首先,儀式和儀式感是最能直接表達出內心的喜悅的,逢十而辦的生日宴,除舊迎新的農歷春……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與成熟,表達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其次,都市生活的節奏較快,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大,一些小的儀式,比如每年的生日會,節日假期的旅行安排等,幫助我們抽身于繁忙而緊張的日常生活,不僅可以全方位地放松身心,更是對自己的肯定與犒賞。平日的小儀式成為一種獎勵機制,獎勵辛勞的自己。再次,在部分商家和媒體宣傳的推波助瀾下,許多非傳統節日涌入人們的生活,成為時尚、品位的象征,最著名的便是“圣誕節效應”。商家們在節日里降價促銷,營造歡樂浪漫的購物氛圍,實現利益最大化。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極易受到心理暗示,商家的大力宣傳,為人們的儀式、儀式感提供了客觀條件。
生活中的小儀式是我們平淡日子中的調味劑。而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儀式,它們往往意義重大,代表著人生的新篇章。
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經各種重要的儀式:入學典禮、畢業典禮、成人禮、婚禮,甚至是葬禮。這些儀式往往意義重大,它們是人生某階段的開始或結束。入學典禮、畢業典禮的儀式感,代表著學校學習的起點和終點,那莊嚴的撥穗禮,象征著收獲新知的喜悅。成人禮的儀式感,代表著個體的成長與成熟。自此,我們將步入人生的新階段,肩負起成年的責任,勇挑重擔,砥礪前行。婚禮的儀式感,代表著一對伉儷,要在未來的歲月里長相廝守,共克生活中的難關。婚禮為婚姻平添了幾分厚重和敬畏,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婚姻的意義,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儀式和儀式感并不是無用的形式主義,相反,它能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厚重,擔起應負的責任,凝聚自身的力量。
我認為,生活中既要有意義重大的儀式,也要有小的儀式來犒勞自己。儀式和儀式感能讓我們在生活中得以休整,當我們重振旗鼓地面對這個略顯殘酷而絕對精彩的世界時,我們不再彷徨而凄傷,而是能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苦難與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