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豪軒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的相思,“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牽掛,“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閑適,月亮向來是古人的精神財富。相比之下,售賣月球土地的月球大使館,是何等自私與淺薄!這是物質欲望的膨脹,是精神想象的萎縮,更是傳統文化的消逝。
研習古典文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中國的文字歷經五千年文明的浸潤和刀槍火石的歷練,讀起來才如此字正腔圓。翻開一本泛黃的《唐詩三百首》,那狂傲不羈的李太白,那憂國憂民的杜子美,那輕吟淺唱的李義山,怎能不讓你如癡如醉?我們為孔明的智慧所折服,為晁蓋的義氣所感染,為黛玉的身世而黯然,古典文學中的人物,總是那樣栩栩如生,他們陪伴著我們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給了我們無數的啟迪與力量。
保護地方民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一些古老的村落在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絢麗民俗風情和深厚文化底蘊。現代文化如一鐵騎,打破了村民寧靜的生活,沖擊著民俗與觀念,威脅著這些地方民俗的生存。妥協與遺忘,抑或守護與傳承,是每一位現代人都需面臨的選擇。李子柒毅然選擇守護心中的月亮,她將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用鏡頭記錄下來,展現給國人,傳播到世界。珍貴而脆弱的民俗,需要無數個如李子柒的你我來精心守護。
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教育部將古詩詞編入義務教育課本,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愛上古典文學。很多孩子將課本中的詩詞背得滾瓜爛熟,卻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詩情畫意,又怎能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交給他們!同時,在無數個早已被開發為旅游景區的村莊,一群群穿著時尚的游客,好奇地打量著飽經風霜的村民,仿佛在觀摩電影中的人物。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是在和朋友探討一首古詩,也許你只是在見到長輩時頷首低眉,也許你只是為貧困的古村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但是這點點滴滴必將匯聚為奔騰的江河,讓傳統文化永葆活力,生生不息。
文化的進步是歷史的規律,郝爾達如是說。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進行一定的創新,將古典文學改編為電視劇,編導《朗誦者》這類詩詞類節目,都是極佳的傳承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更應勇挑傳承傳統文化的重擔,為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