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峰
近兩年來,“我太難了” 一話火遍全網,這不單單是對自我的調侃,也是對目前社會中人們生活情況的真實反映。從魏晉時期陶淵明閑適的自然之樂,至大唐時期李白豪放的借酒之樂,再至北宋時期蘇東坡無可奈何的苦中作樂,快樂似乎總是在人們身邊。反觀今日,雖然人們的生活質量正在不斷改善,但是快樂似乎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快樂是什么?快樂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述:“我們忍受著痛苦,希望著快樂到來。”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者被稱為人生四大幸事。因為長久的痛苦,甘霖、故知、洞房與金榜才顯得愈發難能可貴,猶如雪中之炭、暗室之燈。
如今這個時代,不是百家爭鳴若春秋,也不是文化繁榮若大唐,更不是唯才是舉若北宋,而是一個以功利境界為主流的時期。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社會競爭愈演愈烈,996工作制將人們的體力摧毀,巨大的壓力又將人們的精神壓垮,負面情緒長驅直入至我們的大腦,快樂自然也就被擠到了角落。
改變人們的主要是內部因素而并非客觀條件。木心老人曾在獄中失去其三根手指,然而他依舊陶醉在莫扎特與巴赫的樂章中。如今,人們正在不斷失去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與樂觀的態度。若外部的負面情緒是一把利刃,那么好的心態則是能武裝我們的城墻,若它只剩下斷壁殘垣,那城池也就不攻自破了。侯蒙,年長未成,其貌不揚。有一頑童畫其形貌于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幾人平地上,看我碧空中”,將他人的嘲笑一舉轉化為及第后的快樂,正是因為他有一種樂觀的心態。
如何使快樂離我們越來越近才是關鍵。既要做到擁有強大的意志力,當痛苦到來時能坐到臨危不懼,猶如《老人與海》中“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桑地亞哥。又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顧城曾說過:“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生活中的美好其實有很多處,足以撫慰我們被創傷的心靈,希望我們每天也能拼命工作,按時看日出。
如雪中之炭能帶給人們溫暖,暗室之燈能帶給人們光明一般,快樂也能帶給人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