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杰
互聯網時代下的社會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時代終于來臨。《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職業報告》顯示,只要是人類需要用五秒鐘來思考和決策的事情,就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對于“熟能生巧”的傳統工作在未來會被“精準工藝”代替,有人恐慌,有人興奮。我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類。但這需要人類充分發揮智慧、趨利避害,不讓人工智能主宰人類!
在我眼里,人和機器始終有著本質的區別、清晰的界限,人工智能能代替的只是人類的一些工作崗位,并不能代替人類。一種冰冷的機械設備怎么可能擁有愛的溫暖、家的關懷?
人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他們的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異常豐富。他們懂得七情六欲、愛恨情仇,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機器不一樣,他們始終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也始終不具備人類真摯的情感。
在電影《我,機器人》中,有個發人深思的鏡頭:潛入水中的機器人救出了威爾·史密斯,卻放棄了小女孩。因為前者有45%的生存機率,而小女孩處在一輛下沉更快的車中,生存機率只有11%。很明顯,機器人只會按照客觀情況去行事。但換做人類,也許更愿意去拯教那個生命才剛拉開帷幕的小女孩吧。
“阿爾法狗”輕松戰勝圍棋界的世界級高手李世石和柯潔。在計算能力、大數據處理速度方面,人類比不上人工智能。但在精神領域,人工智能有天生的缺陷。阿爾法狗再厲害,它能享受劍拔弩張時內心的愉悅嗎?
但是,人工智能的普及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人類就該好好思考,怎樣利用人工智能,而不是過分依賴,被其“操控”。
所以,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需要更高的智慧。人類具有潛能和爆發力,這也恰恰是人工智能所欠缺的。人類要不斷地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實現自己。唯有真正認識到生命內在的無限潛質,人類才能在這個世界立于不敗之地!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牛頓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發明了微積分,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人工智能又怎能在哲學、藝術、宗教等領域有所創作呢?唯有擁有更高智慧的人類才能發現、創新和突破。
霍金曾說過:“人工智能的短期影響取決于由誰來控制它,長期影響取決于它能否被控制。”我們人類必須走好人工智能發展的這座獨木橋,既不能因恐懼而放棄,也不能走偏。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去制定一套完整、科學、可行的法律道德體系來約束人工智能,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