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
一、探究目標
讓學生知曉磁場變化能在閉合回路中產生電流,知道這種現象的名稱,并通過探究實驗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學生通過對“磁生電”的研究,體驗科學探索中科學思想的重要作用,體會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了解電磁感應現象以及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體驗科學知識在生活的應用。
二、探究重點和難點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與應用,感應電流的成因由表象結論到本質結論的內化。
三、探究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實驗法。重點采用問題鏈的形式啟發學生,通過質疑、合作、交流突破疑難點。
四、探究工具與技術
特斯拉線圈、日光燈、發光二極管、法拉第線圈、條形磁鐵、電流表、電池組、小磁針及手機。運用手機App“phyphox(物理工坊)”分析感應電流磁場。
五、探究步驟
(一)通過演示實驗形成基本的“電磁感應”概念模型并提出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導入課程,幫助學生觀察并感知實驗現象。轉動電風扇葉片發電,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基本的電磁感應模型,對下一步進行合理的假設起到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通過實際情景形成理想模型的抽象思維。
1.播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故事中的節選視頻,引導學生感受發現電磁感應現象背后的艱辛歷程。
2.學生開展實驗,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1)提出“問題鏈”,選擇合適的方案
①根據以往的知識和剛剛建立的模型,對如何能產生感應電流、需用什么器材開展探究。
a.學生活動: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經討論形成假設,并對可行方案進行展示。
b.教師活動:將不同的實驗分配給不同的學生小組,讓其分別進行設計和實驗。
②如何驗證產生了感應電流?
a.學生活動:探究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磁通量的變化,并通過感應電流的磁場突破難點。運用手機App“phyphox(物理工坊)”探測感應磁場,將定性分析轉為定量分析。
b.教師活動:回歸最初科學家們發現磁生電現象的方法——產生感應磁場,同時為楞次定律中的難點——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這一“媒介”進行鋪墊。若實驗現象不明顯,可組織學生思考其原因,并探究實驗的改進方案。
(2)自主設計方案,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并設計表格
①辨別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設計合適的實驗表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分組實驗,填寫表格。選取一組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實驗,在多媒體上投影播放,讓全班同學觀看。
②引導學生根據探究現象總結出“表象”性結論——“變化的電流、運動的磁鐵可以產生感應電流?!?/p>
③學生得出結論——“變化的電流、運動的磁鐵可以產生感應電流?!苯處熧|疑:“變化的電流和運動的磁場本質上是磁場強弱的變化,是否可以理解為磁場強弱的變化在閉合回路中就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學生思考。
(二)展示電磁感應現象的應用
學生1:手搖電風扇葉片,導體框在磁場中轉動,導體框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感應電流。
學生2:導體框在磁場中轉動,框內的磁通量發生變化,產生感應電流。
學生活動:觀看三峽大壩發電站發電原理的視頻,了解電磁感應現象的應用。啟發學生再次思考,找出生活中的電磁感應現象并解釋原理。
六、探究創新點
(一)演示特斯拉線圈點亮日光燈、手搖電風扇葉片點亮燈泡等實驗,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利用phyphox軟件將定性分析實驗改為定量分析實驗,幫助學生對感應電流的認知由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
(三)問題鏈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讓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考方向進行分析,設置的開放性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七、反思與提升
該活動方案能讓學生形成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還可以在分組實驗中加入導體棒切割磁感線運動的實驗,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