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固寧 虎牛軍
[摘要]科學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是黨鞏固和發展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推手,提倡正確的英雄觀和英雄文化能夠凝聚社會共識,弘揚正能量,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進步和發展。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實踐,堅持從人民群眾歷史主體性出發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留下了寶貴經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根本方法;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政治前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根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英雄模范人物;歷史進程;歷史經驗
“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①習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②偉大時代呼喚偉大英雄,偉大時代成就偉大英雄。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樣引領,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回溯中國共產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百年歷史,汲取智慧經驗,對新時代孕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群眾認可和向往的英雄模范人物,對繼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
一、“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問題的提出
英雄模范人物,即英雄和模范的并稱,特指值得人們學習與效仿的典型或榜樣;英雄模范人物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旗幟,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對團結人民群眾、凝聚社會共識、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傳播正能量都起著關鍵作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包含著“選樹與宣傳怎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怎樣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兩個問題,其實質上就是“倡導怎樣的價值理念和培育怎樣的人”的問題。多年來,學界對該領域關注頗多,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但主要精力都側重于對黨的英雄觀和英雄情懷、榜樣文化、英雄模范的精神品格等內容進行研究和解讀,圍繞著理論、制度或文化泛談英雄和英雄精神,較少涉及對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具體歷史進程和現實基礎的細致梳理與研究。諸如:劉偉、劉曉哲從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榜樣文化建設出發,提出要進一步建構榜樣文化精神譜系,創新榜樣文化傳播機制,完善榜樣文化制度體系。③韓云波則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英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出英雄觀念與英雄制度構成了中國共產黨英雄文化的兩翼,英雄觀念和制度的形成對實踐中推動社會建設、改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④何貝、韓苗苗立足價值、主體和實踐三重維度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英雄觀,認為中國共產黨的英雄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報國的赤子情懷、堅定執著的奮斗精神、無私為民的奉獻精神。⑤事實上,英雄模范人物作為代表著“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的現實載體,本就是歷史和具體相統一的存在。任何一位先進人物、英雄模范都是現實的個體,都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諸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英雄模范人物是立體的、不是扁平的,任何時期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現都與特定歷史環境相互關聯,都服務于國家的某個目標、社會的某個領域或人民的某種需求。因此,對“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相關研究,應該回歸歷史材料,堅持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剖析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精神和文化的生成,從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建立三維視角比較分析其精神文化形成脈絡、傳播機制和影響。本文擬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分析各個時期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認識及選樹與宣傳的方式方法,解構英雄模范人物所代表的形象、精神和文化特征,為培養更多新時代所需的“英雄模范人物”探求啟示。
二、中國共產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百年歷史
中國共產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百年歷史,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對英雄模范人物認識的思想發展史、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實踐發展史兩個部分,主要可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在各個時期,圍繞著黨的中心任務和時代環境的演變,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一)“革命志士”和“民族英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1921年至1949年是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人民英雄觀,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經歷了開始萌芽、逐步探索和走向成熟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1921—1927年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是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自發萌芽階段。這一階段,黨圍繞打倒軍閥、完成社會革命的中心工作,通過在工農群體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群團組織,參加國民革命,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意識開始萌芽,在革命斗爭中初步明確了英雄模范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黨的主要領導群體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洗禮,開始意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一時期,毛澤東等同志在認識上形成了“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⑥、“群眾是真正的英雄”⑦的觀念,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完成了從過去的“圣賢”救世的英雄史觀向著推崇民眾聯合力量的群眾史觀的轉變⑧,種下了人民英雄觀的理論基因。二是黨在領導工農運動實踐中認識到榜樣的巨大作用,開始以自身示范為全社會樹立榜樣,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先進性得以充分體現。這一時期,黨通過先后創辦《向導》《前鋒》等黨報黨刊,積極宣傳革命理論和文化,組織和發動群眾參與革命斗爭,共產黨員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意識普遍覺醒;特別是涌現了以澎湃、林祥謙、鄧中夏、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向警予、瞿秋白等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彰顯了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斗爭、不畏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教育和團結了人民。
第二,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黨自覺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逐步探索階段。這一階段,黨圍繞“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心任務,發展紅軍、擴大農村根據地建設并進行武裝斗爭,領導工農運動,逐步探索英雄模范人物選樹與宣傳的路徑和方法。
一是以土地革命為實踐基礎,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逐步從政治、軍事拓展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等諸多領域。這一階段,黨創建并選樹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才溪鎮和長岡鄉等“蘇維埃工作的模范”⑨;并在革命斗爭中初步實行以“對外宣傳,對內教育”為目標的模范表彰方法激勵英雄模范人物,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形象,又加強了黨與群眾的聯系,起到很好的示范和鼓舞作用。二是黨以先進思想為理論武裝,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采用群眾的方法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這一時期,黨糾正了長期以來照搬馬克思主義和將俄國十月革命經驗教條化的錯誤,開始轉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正確道路,明確了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根本政治方向,為人民英雄觀注入了政治靈魂。隨著人民英雄觀由理論走向實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強大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革命斗爭的動力源泉。毛澤東就此指出,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⑩
第三,1937—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黨自主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階段。這一階段,黨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目標,圍繞抗日救國的中心工作,領導抗日根據地建設和全面抗戰,為民主和自由而展開斗爭,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在新的斗爭進程中走向成熟。
一是以黨的優秀骨干為示范引領,營造了尊重英雄、崇尚英雄和向往英雄的全新社會風尚,鍛造了一代新人。這一時期,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號召全體黨員艱苦奮斗、英勇斗爭,明確要求共產黨員在“英勇作戰、執行命令、遵守紀律、政治工作和團結統一諸多方面起到模范作用”?,科學選樹并表彰了一批人民認可、支持和擁護的模范軍人、勞動模范等光榮榜樣代表,涌現了左權、趙一曼、楊靖宇、張思德、吳滿有、甄榮典、劉建章等英雄模范人物。“愛國光榮”“勞動光榮”等觀念深入人心,掀起了全社會向榜樣學習的熱潮。二是通過加強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培育和踐行革命民主主義精神和文化,構建起了英雄模范人物宣傳話語體系。這一時期,黨的領導人多次論述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提出文藝作品要選樹多樣化的典型人物,但更應該選樹無產階級英雄人物,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要有無產階級意識。英雄模范人物應當具備革命性、階級性、實踐性和示范性逐漸在黨內達成共識。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要“為人民大眾服務”,“對人民的勞動和斗爭,對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政黨,我們當然應該贊揚”。?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延安的革命土壤里培育出了濃厚的人民英雄情懷和文化,以文藝界為主要代表的社會各界熱情謳歌了人民英雄史詩般的成就,創作了《我在霞村的日子》《八路軍七將領》等優秀作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二)“最可愛的人”和“勞動模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1949年至1978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該時期內黨一躍成為全國執政黨,所面臨的中心任務和時代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經歷了承前啟后、健康發展和曲折徘徊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1949—1956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是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承前啟后階段。這一階段,黨圍繞鞏固新民主主義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和“一化三改”社主義改造等中心任務,組織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繼承了延安時期的優良傳統,進一步提升了人民英雄觀的內涵。
一是以統一戰線為平臺整合國家力量,黨深入社會各領域選樹和宣傳英雄模范人物,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精神號召、教育和團結人民,重整全國人民的精神風貌。這一時期,黨緊扣新中國“一窮二白、內憂外患”的緊迫現實,在新起點上組織帶領人民群眾保衛和建設國家,在各條戰線上不斷涌現出各類英雄模范人物。諸如:在朝鮮戰場上舍生忘死、英勇斗爭的志愿軍戰士,“在他們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是人民眼中“最可愛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二是以國家功勛榮譽制度激勵英雄模范人物,引導人民群眾見賢思齊,筑牢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這一時期,黨和政府依據憲法賦予的職權,先后在多領域制定了表彰獎勵管理辦法,并面向勞動模范個人及集體、先進婦女個人及集體等英雄模范人物或群體開展了多次表彰獎勵實踐。三是以歌頌英雄為中心,正面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弘揚社會主義精神和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新風尚。這一時期,黨通過報紙、電影、文學作品等多渠道多方式改編和宣傳英雄模范人物事跡,歌頌英雄身上的偉大精神和品質,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體主義精神,構成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周恩來就此多次談到選樹英雄模范人物的方向和重點,提出文藝工作必須“歌頌偉大、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文藝工作要“反映偉大時代,也要反映創造偉大時代的偉大人民”,并在全國第二次文代會上進一步強調:“今天文藝創作的重點,應放在歌頌方面,應該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典型人物。”?
第二,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健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以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為標志,中國全面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迎來繁榮期,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日益成為黨領導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推手。通過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架構起人民英雄精神譜系,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在這十年間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
一是以社會實踐為依托,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內生性轉化,全域式展開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這一時期,黨圍繞社會主義大生產運動,領導農業、工業和科技等多條戰線齊頭并進,在各個領域緊抓生產和進步,樹立了大批典型和榜樣,涌現了時傳祥、鄧稼先、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孕育了大慶精神、“兩路”精神、紅旗渠精神等中國精神。《紅巖》《誰是最可愛的人》《林海雪原》《英雄兒女》《雷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歌頌革命英雄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不斷傳播,在人民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二是以群眾路線為統領,宣傳普及革命精神,錘煉英雄模范人物意志和信念,形成榜樣引領機制。這一時期,黨領導全社會通過深入開展政治動員和群眾運動,在全國上下紛紛建立展示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和精神的紀念館或文化地標,逐步搭建起全國范圍內的英雄模范人物宣傳體系,人民英雄觀從觀念、精神和文化形態開始走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推動人民英雄文化由政黨認同發展到社會認同、人民認同。人民英雄觀的理論內容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模范選樹機制、榮譽表彰機制等制度愈加完善,人民英雄文化內涵和傳播機制得以發展,英雄模范人物理論、制度、文化的“三元一體”格局越發成熟。
第三,1966—1978年由于“左”傾錯誤思潮泛化,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進入曲折階段。該階段內,黨受到“左”傾錯誤思潮的嚴重影響,國家機構和各項國家制度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對各類英雄模范人物的國家表彰獎勵制度體系遭到了干擾和破壞,人民英雄觀被主觀化、片段化,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短暫脫離了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出現了嚴重挫折。
(三)“改革先鋒”和“道德模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該時期內,黨領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恢復并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經歷了撥亂反正、科學發展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1978—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黨通過與各種錯誤思想作堅決斗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地位,承繼了人民英雄觀,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回到正軌。這一階段,黨圍繞經濟建設、四個現代化建設等中心工作,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先導,高度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擺脫了長期以來僵化思想的束縛,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重塑了人民英雄觀。
一是以總結歷史經驗為先導,全面恢復優良傳統。這一時期,黨在思想、政治、組織和教育等多條戰線上開始全面撥亂反正,并在各個領域逐步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鄧小平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必須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群眾路線開始回歸落實,黨群關系明顯改善和加強,堅持人民主體性的價值指向在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實踐中進一步凸顯。二是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為旗幟,堅持立足實踐、從群眾出發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方法全面復蘇。這一時期,國家機構和各項國家制度恢復正常運轉,榮譽表彰獎勵體制機制逐步恢復和發展,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表彰獎勵制度陸續出臺,英雄模范人物表彰制度網絡體系基本形成,英雄模范人物理論、制度、文化的“三元一體”格局迎來新的生機。同時,黨和政府有計劃地將有關英雄模范人物事跡、精神和文化的紀念建筑物放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加快了對革命遺址和革命文化的進一步開發、開放和保護,大批圍繞革命歷史、英雄人物的紀念館、展覽館在管理和營運上逐步系統化、規范化、多元化,以物質形態承載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精神和文化迅速在人民群眾中傳播,產生了紅色效應、榜樣效應,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第二,1992—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探索與建立時期是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科學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黨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改革開放深入實踐中切實引導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向著健康、科學方向發展,選樹了一大批道德模范。
一是堅守人民立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指明了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取向。這一時期,黨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形勢急劇變化情況下,牢牢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正面選樹與宣傳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有力地回擊了社會上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念,維護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二是科學選樹英雄模范人物、傳播英雄模范人物文化,發揮英雄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和道德引領作用日益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黨和政府陸續出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表彰辦法(試行)》等多個文件,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和表彰制度走向體系化、規范化。通過引導榜樣文化健康發展,深化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內涵,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也更加科學。2002年起中央電視臺每年推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開始全面立體地發揮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功能,評選出了像人民公仆鄭培民、航天英雄楊利偉、獨臂英雄丁曉兵、鄉郵遞員王順友、好軍醫華益慰等英雄模范人物。
(四)“國家脊梁”和“人民英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2012年至今,黨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籌推進兩個大局,著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該時期內,黨深化了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提出并倡導全國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手于從制度層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了人民英雄觀,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進入守正創新階段。這一階段,黨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從總體和戰略上精心布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動各項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英雄模范人物理論、制度、文化的“三元一體”格局成熟定型。
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英雄模范人物精準定位,夯實了人民英雄觀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為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進方向,開啟了“以人民為中心”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創新了對英雄模范人物的認識定位,全面闡發了“人民英雄”理念和價值。習近平多次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定位英雄和英雄精神,他指出“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認為英雄模范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杰出人士的代表”?。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習近平以“忠誠、執著、樸實”?概括英雄模范身上的光輝品格,指出“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進一步強調:“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這些重要論述指明,英雄模范人物是歷史的具體的統一,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必須堅定社會主義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服務。二是以黨的十八大為起點,黨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頂層設計,創新了英雄模范人物選樹和榮譽表彰機制。這一時期,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更加規范和科學,英雄模范人物類型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從國家到地方陸續制定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國家功勛榮譽表彰條例》《軍隊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多部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規范了英雄模范人物選樹標準和條件,為弘揚和保護英雄精神和文化提供了完整的制度依托和法治保障。2020年8月,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人分別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平凡英雄從人民群眾中走來,在社會實踐中成長為時代的精神楷模,成為群眾心目中的國家脊梁和人民英雄。
三、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基本經驗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認識由感性走向理性,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圍繞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選樹與宣傳了大批植根于人民、服務于社會、造福于國家的英雄模范人物,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了一系列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系統觀念、制度和方法,留下了寶貴經驗財富。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根本方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根本方法。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科學理論,具有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偉力。它揭示了從自然、社會到思維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特別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指明了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一生中兩個“偉大發現”之一,科學闡釋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地位和作用,指明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向。自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百年來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本性。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唯物史觀,這是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也是黨推動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英雄模范人物是優秀精神和文化的代表,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同時也是選樹與宣傳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百年歷史經驗表明,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性和先進性的根本體現。
(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政治前提。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政治前提,關乎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榮辱成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始終堅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歷程中,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英雄”發展之路,科學回答了“選樹與宣傳怎樣的英雄模范人物,怎樣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這一問題。百年歷史實踐證明,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確保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始終朝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的前提和關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就是堅持以黨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英雄模范人物固根強體塑魂,就是要讓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取向。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民群眾,同時又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孕育英雄模范人物的母體。習近平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英雄模范人物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根植于人民的先進分子,具有崇高的人民特性,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要堅持從人民群眾主體性出發。人民立場和屬性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根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奮斗目標再次明示了全黨追求人民解放、人類幸福的奮斗方向,既是要求必須站好為人民說話、為人民辯護、為人民造福、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立場,也是要求全黨時刻做到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百年歷史實踐充分證明,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不斷強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立場與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社會發展,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堅持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四)堅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根脈。文化是一個民族、社會和國家前進的精神動力,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繁衍生息、薪火相傳的根與魂。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源泉,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英雄模范人物精神和文化發源的精神沃土,更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文明碰撞、沖突與融合的堅實根基。新時代推進英雄模范人物的選樹與宣傳,必須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選樹與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重要精神文化根脈。黨的百年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英雄觀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形成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英雄觀,就在于黨始終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選樹英雄模范人物的重要精神文化根脈。
[注釋]
①?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09-03(02).
②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07):4-17.
③劉偉,劉曉哲.百年回眸:中國共產黨榜樣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與經驗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21(01):16-23.
④韓云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英雄制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探索,2021(03):166-178.
⑤何貝,韓苗苗.論中國共產黨英雄觀的三重維度[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1(03):10-14.
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頁.
⑦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頁.
⑧李佑新,黃春森.毛澤東的英雄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04):1-7.
⑨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9頁.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10-24(0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頁.
??習近平.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09-30(0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1-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10-28(01).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1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