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萌 李雪飛
摘要: 明代官服是明代服飾文化中“禮”的代表,具有區分等級,辨別尊卑的作用。官服體現了對唐、宋、元服飾的繼承與創新,但實體文物展出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以圖片資料為主的數字化資源只能從二維角度進行研究。文章以明代文武官員服裝為例,研究其形制與結構特點。選取孔府舊藏中朝服、公服、常服,在復原其結構、面料紋樣基礎上進行三維建模與展示,提出成套服裝的組合建模方法,得到明代文武官員服裝完整的數字化復原效果。通過數字化復原明代官服,探尋實現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傳播之路。
關鍵詞: 明代服飾;結構;服裝建模;虛擬展示;孔府舊藏;成套服裝;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TS941.2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12-0110-07
引用頁碼: 1213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2.018(篇序)
Abstract: The official robe of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itual" in traditional Ming costume culture, which plays a role in distinguishing the hierarchy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and reflect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owever, as the exhibition of physical cultural relics is under spatial and temporal limitations, the digital resources mainly based on pictures can only be studied from a 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aking the robe of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he shap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ceremonial court dress, formal court dress and normal court dress in the old collection of Kong Family Mansion were selected to restore the structure, fabric patterns, for the subsequent 3D modelling and display. In this process, a combinatorial modeling approach for complete sets of clothing was proposed. The complete digital restoration effect of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 robe was obtained in the end. Through the digital restoration of the official robe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study expects to explore the way to realiz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Key words: Ming costumes; structure; clothing modeling; virtual display; collections of Kong Family Mansion; complete sets of clothing; cultural transmission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國家研究的重點課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作為歷史發展的載體,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禮”與“儉”,標志著歷史的變革與發展。但實體文物在展出時需要及時維護,且具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已有許多學者對基于三維虛擬展示軟件的服飾復原進行了嘗試,如對四川花苗女裝[1]、烏珠穆沁部落蒙古袍[2]、羌族女裝[3]等民族服飾的建模與復原。通過對服飾進行結構復原、面料處理,并在服裝虛擬展示軟件中進行三維建模,完成服裝的虛擬效果展示。針對漢族服飾,張偉萌等[4]利用CLO軟件,完成了漢服改良設計;楊若冰等[5]完成了一套宋代女裝的設計與建模。在對于傳統服飾的建模與復原研究中,對少數民族的服飾研究更側重于對實物服飾進行還原,而漢族服飾的研究更多在于對服裝設計與三維展示。推測這種研究差別是由于少數民族服飾現存實物較多而漢族服飾在清代后經歷改革,傳世樣本較少,考古文物又失去色彩,難以進行精準復原。同時,現有虛擬展示研究多集中在漢族女子服飾,成套的建模服裝均為上衣下裳制,卻少有研究考慮增加里衣組合展示。
針對上述研究問題,本文選取明代男子服飾中代表服制——文武官員服飾,以孔府舊藏服飾為復原依據,對明代官員典型服制進行結構研究與三維虛擬復原,對服裝三維展示關鍵技術進行總結,完成男子官員服飾中朝服、公服、常服三套服裝的組合建模。將中國傳統服飾以數字化形式呈現,有利于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1?明代官員服飾制度及特點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其服飾繼承唐、宋時期的制度,又潛移默化地受到元代影響,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明代十分重視服飾等級制度的建立。其一,服飾作為禮儀的象征,在儒家思想中發揮著舉重若輕的作用;其二,服飾在明朝成為區分等級,辨別尊卑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就頒布了詳盡的服飾等級制度,規范了不同階層人群在不同場合所著服裝形制、顏色、面料等內容。明代服飾制度在洪武時期由朱元璋確立后,在永樂、嘉靖年間幾經變化,最終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
1.1?明代文武官服概述
明代官員服飾包括文武官員、儀賓、內使、命婦及內外官親屬的冠服[6]。從服制及穿著場合來看,文武官員服飾主要包括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靜冠服等。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以及頒降開讀詔敕、進表、傳制時穿朝服。所著服裝為赤羅衣、赤羅裳,緣以青羅,內搭白紗中單,青緣。在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員分獻、陪祀時穿著祭服。祭服上衣為青羅皁緣,下裳為赤羅皁緣,內搭白紗中單,形制與朝服相同。在京官員每日晚朝奏事,以及侍班、謝恩、見辭;在外官員清早公座時穿著公服。后改為每月初一與十五穿著公服,其余時間穿著常服。公服服制為圓領右祍袍。常服為朝臣官吏常朝侍事所著,圓領袍,上繡“胸背”,亦稱補子,以區別文武官員及不同品級。圓領袍常與帖里、搭護共同搭配穿著。明代部分便服款式如直身、道袍等在綴上補子后,也可用作常服[7]。忠靜冠服為文武官員燕居之服,為明世宗嘉靖七年創立,直領右衽,衣身為深青,緣為藍青色。以上官員服飾制度等級嚴格,不僅規定了整套服飾的搭配,不同品級官員所著服飾顏色、紋樣亦有所區別。
此外,還有吉服、賜服、便服等幾類文武官員穿著服飾并未納入冠服制度。吉服為官員在時令、節慶活動、壽誕、筵宴、婚禮等各種吉慶場合中所著[8]90;賜服為皇帝賞賜,按照等級分為蟒服、飛魚服、斗牛服等,以服裝紋樣相互區別。便服為明代男子日常所著。這幾類均不拘于服裝形制,款式豐富,吉服及賜服中圓領袍、直身、道袍、曳撒、帖里等均有出現。男子便服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帖里、褡、衫等[7]。
1.2?明代官服結構特點
從服裝整體結構上來看,文武官員服飾中較為常見的形制有圓領袍、直身、道袍、搭護、帖里、曳撒等,其結構樣式、特點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明代官員服飾結構整體上符合與傳統服飾一脈相承的“十字型”平面結構。在服裝細部結構中,可以按照領型、袖型與擺等部位進行分類。文武官員服飾領型可分為直領、圓領,朝服上衣、道袍、搭護,帖里等均為直領,圓領代表服裝為圓領袍。袖型按照長短可分為長袖、短袖與無袖,按照袖肥可分為大袖與小袖,袖肥的形制與服制關系密切,通常長袖大袖為禮服(朝服、祭服、公服)形制,短袖大袖為燕服,小袖短袖則為常服形制,比如常服中的帖里[9]。官服中的“擺”,也稱為“側耳”“繒角”等,指的是官服左右開衩處額外接出來的面料部分,通常起到遮蔽里衣的作用。可分為外擺與內擺,圓領袍、褡護、曳撒、直身等服裝均為外擺,道袍為內擺形制。根據《酌中志》記載,直身形制與道袍相同,但有擺在外,可見兩者結構上的區別只見于擺。按照袖端是否進行收口分類,朝服、祭服、公服與忠靜冠服袖端皆不收口;常服及道袍、直身、曳撒、帖里等結構服裝袖端收口。
2?明代官員服飾三維展示
服裝三維展示技術是指通過人體建模、服裝建模等技術預先模擬出服裝穿著效果。目前許多公司已經開發了功能完備的服裝虛擬展示專業軟件,比如韓國公司研制的CLO3D、美國EFI公司的Optitex軟件等。中國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也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的Style3D軟件,原理是通過將紙樣在虛擬模特上進行安排與縫紉,得到服裝三維展示效果。將傳統服飾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通過服裝虛擬展示軟件實現服裝的數字化復原,解決了參觀實體博物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比二維圖片更加直觀、全面,有助于實現基于互聯網的服飾文化傳播。
2.1?服裝三維展示關鍵技術
2.1.1?明代官服結構研究
目前,對于明代服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制規定、面料紋樣、工藝技術、演變過程等,在結構方面研究較少。崔莎莎等[10]對孔府舊藏中幾例典型男子服飾結構進行復原,并對交領、褶、擺、大袖等細節裁剪方法進行研究。劉暢等[11]對明代官袍中“側耳”結構進行研究與工藝分析,同時提供兩件帶有“側耳”的帖里與圓領袍結構復原圖。劉暢[9]還從服裝結構、工藝、面料、紋樣等方面重點分析了李雨來先生收藏的明代服飾,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佐證。鮑懷敏等[12]對孔府舊藏赤羅衣的“內繒耳”結構進行研究并繪制了赤羅衣結構圖。除此之外,山東博物館出品的《孔府舊藏服飾——斯文在茲》和《衣冠大成》圖冊中收錄了大部分孔府舊藏服飾圖片資料和尺寸信息,以及少量結構圖參考。本文以圖冊及文獻中收錄的圖片資料為基礎,參考典籍文獻中官服形制結構,對擬展示服裝進行結構圖繪制,并根據模擬效果對結構進行優化調整。
繪制結構圖有兩種方式:專業服裝CAD軟件樣板繪制工具較為全面,適合結構較復雜的紙樣;服裝三維展示軟件的二維紙樣窗口提供簡單的紙樣繪制工具,適合較簡單紙樣的繪制和服裝紙樣細節修改。
2.1.2?明代官服面料復原
中國傳統服飾色彩豐富,紋樣種類繁多,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在服裝三維展示中還要注重服飾面料復原。服裝面料復原包括織物紋樣、顏色及物理屬性等細節設置。本文選取孔府舊藏傳世服裝,面料保存度較完整,色彩鮮艷,能夠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服飾之美。三維展示中采用的面料紋理主要來自實地調研及圖冊中的圖片資料,需要對拍攝面料的污損進行處理。針對素色或紋樣有規律的面料,采用“最小單元法”選取未被污損的面料單元進行擴展。同時,導入面料法線貼圖可以增加服裝面料紋理立體感。服裝虛擬展示軟件提供常見面料參數,根據復原面料材質對透明度、經緯紗強度、對角線張力、彎曲強度、變形率、變形強度等參數進行設置,能夠進一步提高面料真實性。
2.1.3?多件服裝組合與疊加
從服裝完整性與協調性角度對內外層服裝進行組合模擬。針對組合過程中里外層次錯亂、面料沖突及面料層次增加會降低模擬速度等問題,根據服裝的層次與疊加特點總結為同一層次的服裝疊加與不同層次的服裝疊加。
同一層次的服裝疊加主要為上衣下裳的疊加,疊加服裝只有部分面料重合,處理相對簡單。當兩件服裝面料產生重疊時,在非模擬狀態將外側服裝的版片向外移動,模擬時輔以固定針工具進行調整即可。不同層次的服裝疊加主要指內外層服裝的組合,比如朝服中白紗中單與赤羅衣的組合。難點在于面料重合部分較多,易發生沖突。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外部服裝與內部部分結構疊加法”:即優先考慮通過結構優化將外部服裝與露在外側的內部服裝結構進行疊加。常見疊加部位如服裝衣領、袖口等。這種疊加方式可以在不影響外觀前提下降低面料沖突,增加模擬穩定性,同時不會影響服裝模擬速度。但當外層服裝透明度較低或內側服裝未遮蓋部分較多時,則需要將兩件服裝進行完整組合。此時模擬難點為當內外層服裝寬松度均較大時,面料不易控制,需降低內層服裝經緯向縮率使之較為貼身,再添加外部服裝,外部服裝模擬完成后再逐步將內層服裝縮率調回100%。內外層服裝的疊加需要著重注意腋下、袖口、擺等細節位置。
2.2?明代官服三維建模與展示
本文選取孔府舊藏中朝服、公服與常服基于服裝三維虛擬展示軟件CLO3D進行建模與模擬。服裝三維建模與展示步驟如圖1所示。
2.2.1?朝?服
1) 朝服介紹。整套朝服如圖2所示,分為赤羅衣、赤羅裳,以及梁冠、云頭履、蔽膝、大帶、革帶、綬、佩玉等配飾,內搭白紗中單,形制與赤羅衣相同而尺寸略有不同。朝服上衣身長116 cm,腰寬62 cm,兩袖通長249 cm,袖寬73 cm。十字平面結構與“四幅裁”式樣。形制類似道袍,直領,大襟右祍,大袖,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約13 cm)寬的青紗邊,具有內擺。朝服下裳身長91.4 cm,腰圍132 cm,分為兩片,每片由三幅拼接而成,每片中左右相對各打四褶,側邊、底邊緣以輕紗。白紗中單身長121 cm,腰寬65 cm,兩袖通長258 cm,袖寬66 cm,青紗緣邊[8]17-28。
2) 朝服三維建模與展示。對比赤羅衣和白紗中單尺寸可以看出,白紗中單較赤羅衣身長5 cm,兩袖通長較赤羅衣長9 cm,因此穿著時會在赤羅衣外露出白紗中單的領口、袖口及下擺部分;袖寬比赤羅衣窄7 cm,便于穿著在赤羅衣內部。
《衣冠大成》中赤羅衣結構圖準確性較高,但對底擺與后擺的結構繪制在面料里外方向上出現顛倒。修改“擺”處結構并增加“領”處紙樣,完成赤羅衣樣板繪制,如圖3所示。朝服下裳為“兩片三幅”結構,依據已有尺寸,繪制赤羅裳結構,如圖4所示。白紗中單的形制與赤羅衣相同,只是在細部結構尺寸中有所區別,在赤羅衣樣板基礎之上修改其細部尺寸,完成白紗中單樣板繪制。在服裝三維展示軟件中的三維界面對需要模擬的服裝進行位置安排,使用縫紉工具進行縫合操作完成三維建模,并根據模擬效果進行樣板結構優化。
服裝紙樣結構與數量會對模擬效果產生影響。以赤羅裳褶裥效果為例,三幅布片分割線位置是影響其展示效果的原因之一。經過實驗得到,在折疊角度為180°的結構線處進行分割面料沖突最小,比在折疊角度為0°或360°的結構線處進行分割得到的展示效果穩定。對赤羅裳進行結構優化,如圖5所示。模擬時,可通過硬化面料功能對褶裥細部進行調整。將修復好的面料紋理導入系統中并添加法線貼圖增加面料真實性,如圖6所示。在系統中,絲綢類別面料選擇與紗羅面料屬性接近的面料對其物理屬性進行設置,完成單件服裝建模。
從內層至外層按照赤羅裳、白紗中單與赤羅衣順序在人體模特上添加服裝,使用“冷凍”處理可以降低外層服裝在穿著與調節時對內層服裝模擬效果的影響。在組合白紗中單與赤羅衣時,首先對白紗中單經緯向縮率進行調節,降低其寬松度。經實驗,當緯向縮率75%、經向縮率65%,大袖剛好與衣身面料分離,此時模擬可有效減少白紗中單與赤羅衣的重疊,減弱面料沖突。若將面料縮率降至過低,反而會由于形態差別太大而影響面料縮率回調。調整完成后,逐步將白紗中單縮率恢復至100%。最后調整領口、袖口等細節,得到整套朝服的三維展示效果,如圖7所示。
2.2.2?公?服
1) 公服介紹。孔府所藏公服為大紅素紗袍,如圖8所示。圓領,大襟右祍,大袖,兩側有擺。該圓領袍身長135 cm,腰寬65 cm,兩袖通長249 cm,袖寬72 cm[8]42。
2) 公服三維建模與展示。公服與朝服結構區別在衣領與擺。公服為圓領,且在左右兩側開衩處為外擺,腋下處有兩塊類似扇形的貼補。根據劉暢等[11]對“側耳”即擺的結構復原,其實際結構通過對長方形面料的一系列折疊來完成??紤]到模擬的局限性,在繪制結構圖時,本文依據圖片資料直接繪制了最終形狀。通過參考圖片資料與具體尺寸,根據“十字結構法”繪制公服圓領袍結構,如圖9所示。
依照結構圖對公服進行三維模擬,根據展示效果著重調整圓領處曲線結構。由于公服的穿著需要搭配“襯衣”,參考《無款邊貢畫像軸》(山東博物館館藏)可以看出其內搭襯衣衣領為直襟,且除衣領部分之外無其他部分裸露。因此,將襯衣直襟衣領與圓領袍進行組合,模擬出公服套裝,如圖10所示。
2.2.3?常?服
1) 常服介紹。本文選取常服為大紅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圓領,如圖11所示。其衣身長為132 cm,腰寬60 cm,兩袖通長242 cm,袖寬63 cm,袖口寬27 cm。結構為圓領,大襟右祍,大袖,兩側有擺[8]50-52。
2) 常服三維建模與模擬。常服與公服均為圓領袍,大襟右祍,大袖形制,兩側有擺。除尺寸區別外,常服袖口為收緊式樣。不同于公服圓領袍的素紗,常服面料為四合如意紋,具有補子。在公服基礎上,本文著重對其袖口進行修改,調整服裝尺寸,得到常服結構,如圖12所示。采用“最小單元法”對暗花紗四合如意紋進行復原,得到整幅面料。常服主要搭配帖里、褡護與圓領袍。搭配后只露出直領,對內搭中直領與圓領袍組合得到常服模擬效果,如圖13所示。
3?結?語
本文研究了明代服飾中的文武官員服飾制度,將文武官員服飾分為服飾等級制度內的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與忠靜冠服,等級制度之外的吉服、賜服與便服等。從整體結構對圓領袍、直身、道袍、搭護、帖里、曳撒常見服裝形制特點進行總結,并從領型、袖型、擺等細部結構對其進行分類。通過分析三維服裝展示關鍵技術,著重對多件服裝的組合與疊加進行闡述,并利用服裝虛擬展示軟件CLO3D對朝服、公服、常服套裝進行建模與展示。將三維展示技術與傳統服飾結合有助于傳統服飾文化的研究與傳播,為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王心玙, 馬凱. 基于CLO3D的四川花苗女裝虛擬復原研究[J]. 服裝設計師, 2020(9): 94-99.
WANG Xinyu, MA Kai. Virtual restortation of Hmong clothing in Sichuan based on CLO3D[J]. Fashion China, 2020(9): 94-99.
[2]劉東升, 史慧, 劉運娟, 等. 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結構研究及虛擬試衣[J]. 絲綢, 2020, 57(8): 50-56.
LIU Dongsheng, SHI Hui, LIU Yunjuan, et al. Study on shape structure of Mongolian robe of Ujimqin tribe and virtual fitting[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8): 50-56.
[3]楊永華, 張皋鵬.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羌族女裝三維數字化展示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 42(11): 118-119.
YANG Yonghua, ZHANG Aopeng. Research on 3D digital display of Qiang women’s clothing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J]. West Leather, 2020, 42(11): 118-119.
[4]張偉萌, 馬芳. 基于CLO3D平臺的漢服十字型結構探析[J]. 絲綢, 2021, 58(2): 131-136.
ZHANG Weimeng, MA Fang. Analysis of cross structure of Han Chinese clothing based on CLO3D platform[J]. Journal of Silk, 2021, 58(2): 131-136.
[5]楊若冰, 馬凱. 基于CLO3D技術的宋代女裝影視化虛擬設計研究[J]. 服裝設計師, 2021(4): 110-115.
YANG Ruobing, MA Kai. Stage costume virtual design of women’s wear in Song dynasty based on CLO3D[J]. Fashion China, 2021(4): 110-115.
[6]王熹. 明代官員服飾研究[J]. 故宮學刊, 2008, 5(1): 180-216.
WANG Xi. A study of Ming dynasty official[J]. Journal of Gugong Studies, 2008, 5(1): 180-216.
[7]呂健, 張露勝. 品味服章之美?再現大明風華: 孔府舊藏明代服飾[J]. 收藏家, 2021(1): 3-16.
L Jian, ZHANG Lusheng. Tasting the beauty of clothing and reappearing the fashion of the great Ming dynasty: The costume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Kongfu[J]. Collectors, 2021(1): 3-16.
[8]山東博物館. 衣冠大成[M]. 濟南: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20.
Shandong Museum. Epitome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M]. Ji’nan: Shando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20.
[9]劉暢. 明代官袍結構與規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7.
LIU Chang.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Ming Dynasty Official Robe[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7.
[10]崔莎莎, 胡曉東. 孔府舊藏明代男子服飾結構選例分析[J]. 服飾導刊, 2016, 5(1): 61-67.
CUI Shasha, HU Xiaodong. Analysis of men’s clothing struc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in Kongfu[J]. Fashion Guide, 2016, 5(1): 61-67.
[11]劉暢, 劉瑞璞. 明代官袍標本“側耳”結構的復原與分析[J]. 服飾導刊, 2017, 6(6): 57-62.
LIU Chang, LIU Ruipu.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Lateral Ear" structure of official robe in the Ming dynasty[J]. Fashion Guide, 2017, 6(6): 57-62.
[12]鮑懷敏, 劉瑞璞. 孔府舊藏明代赤羅朝服的“內繒耳”結構考釋[J]. 藝術設計研究, 2021(2): 49-55.
BAO Huaimin, LIU Ruipu. A study on "Nei Zeng Er" structure in the red gauze court clothes of the M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Kong family mansion[J]. Art & Design Research, 2021(2): 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