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安娜
摘要“大思政”格局是將思政教育全方位貫穿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及社會實踐的重要舉措,更是達成全程、全方位育人機制的關鍵所在。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與社會服務實踐教育形式的有效融合共同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共同使命,兩者間的聯動效應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為此,文章以“大思政”格局的價值內涵為切入點,從多種視角探索了高校“黨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因素,并以此契機,系統思考兩者間融合的實現途徑,旨在有效推動高校黨建工作與社會服務協同育人機制的形成,并指導實踐。
關鍵詞 “大思政”格局下 協同育人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24
ResearchontheImplementationPathofCollaborativeEducationof"PartyBuilding+ SocialServic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Patternof"BigIdeologyandPolitics
TONG Anna
(Liao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Modern Servic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4)
AbstractThe"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patternisanimportantmeasuretointegrat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intoeducationconcept,teaching content andsocialpractice, and it is also thekey to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mechanism.Inthe newperio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Party constructionandsocial servicepractice education form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erthecommonmissionofcultivatingqualifiedbuildersofsocialism,andthelinkag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for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pattern of "big education" connot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 to explorethecollege"party+socialservices"bottleneckfactorsintheprocessofcollaborativeeducationdevelopment,andan opportunity, system realization ways of thinking between fusion, aimed at effectively to promote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e.
Keywordsunder the pattern of big thinking and politics; cooperativ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0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創新改革,“大思政”理念逐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主導到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從而為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機制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堅持“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培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堅持以高校黨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高校黨組織的工作戰斗力,充分確保黨建工作是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整體教育資源、發揮聯動效應及育人機制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必須形成高效的“大思政”格局,實現育人機制和黨建工作的無縫銜接,形成同向同行教育合力。在“大思政”格局科學引導下,社會服務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舉措,更是高校充分落實黨中央的教育方針,有效促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1]具體而言,社會服務實現途徑,協同育人是價值目標,黨建工作的基礎保證,必須將以上要素進行有效銜接,從而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輸送更為優質的綜合型人才。
眾所周知,高校黨建和社會服務作為協同育人構建的重要措施,兩者既有共性也具有差異性,共性表現在共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差異性主要表現在黨建更加凸顯了頂層設計,注重學生的思維意識;而社會服務更加凸顯了學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正是兩者間的獨特屬性,進一步說明了高校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契合度和耦合性。[2]現階段,兩者間的融合發展在育人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比如教育理念缺失大思政格局價值引領、教育教學模式不科學、教師隊伍整體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日漸凸顯,嚴重制約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鑒于此,本文堅持以“大思政”格局為引領,立足現狀,針對高校黨建和社會服務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途徑,從而為高校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創造有利契機。
1“大思政”格局的價值內涵
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人們走過艱難的百年歲月,是取得卓越輝煌的一百年,是艱苦奮斗的一百年,是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百年,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一百年。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百年之際,全國各級單位、人民群體正在掀起學習黨史熱潮。立足于百年征程新起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新思想、顧黨史。[3]在此背景下,“大思政”理念對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育人機制構建等工作尤為重要,因此,“大思政”格局的價值內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利于幫助高校明確黨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走未來的路定不能忘記過去走過的艱難路,走的再遠、走的再輝煌,也不能忘記過去艱苦歲月,更不能忘記出于什么目標出發。因此,大思政格局和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彰顯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方向標”,更是思政教育的“清洗劑”,高校教師和學生群體只有全面熟知黨建相關理論知識,才能從本質上熟知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歷史擔當,知道中國高校黨建的目標?通過什么途徑實現?未來朝著何種方向發展。因此,只有高校黨建工作不斷融入“大思政”理念,才能讓學生群體知黨、愛黨。[4]
1.2有助于落實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價值
實踐證明,高校思政教育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方面肩負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樣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有效整合大思政的有益因子,并將其不斷融入實踐教學過程中,這也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穎別致的方式。[5]并以此契機,高校學生群體會潛移默化受到百年大思政的思想洗禮,并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到課程教學語境中,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通過大思政理念的深入開展,有助于學生群體有效熟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難歷程,同時還有助于積極科學的傳達黨的價值觀念、優秀思想。[5]從本質上講,能夠確保學生群體“不忘初心、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同時,這也為學生群體講好紅色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承紅色基因奠定堅實的基礎。
1.3有助于實現全社會服務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
眾所周知,育人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全面的教學任務,并非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在“大思政”格局的正確引導下,高校社會服務是達成育人目標、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能夠實現學生實踐主體和地方服務對象的有效銜接,達成社會服務資源和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6]具體而言,將社會服務作為育人的重要形式,基于“大思政”理念視角下,有利于發揮政府職能部門、高校、企業等不同參與主體的綜合資源,從而在育人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思政格局有助于實現全社會服務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這也是高校社會服務育人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
2高校“黨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2.1高校社會服務缺失價值引領
一方面,高校管理層、專家學者、教師及青年學子在育人機制構建時并未從根本上意識到社會服務的重要作用,導致其缺失正確合理的教育理念,無法滿足黨和國家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盼,同時,高校社會服務實踐育人缺乏價值引領,嚴重制約育人機制的高效構建。[7]另一方面,高校在開展社會服務實踐活動時,并未從與黨的政策方針、黨建內容等方面有效銜接,無法從根本上有效解決社會中出現的難點問題,從而使得社會服務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社會服務育人急需要嵌入黨建工作,從而起到價值引領作用。
2.2高?!包h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的教學體系設計不合理
受多方面因素制約,教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學體系等,使得在高?!包h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目標模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知道“黨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的教學體系設計的整體方向在何處,也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黨建元素,這無疑與大思政格局背道而馳。長此以往,使得部分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設計僅是為了思政教育而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和理論嚴重脫節,“貼標簽”和“兩張皮”現象日漸凸顯。與此同時,一些高校不顧專業課程性質的差異性,同質化進行實踐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與“黨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目標相違背。
2.3高校社會服務師資隊伍人員不足
現階段,部分高校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教育體系并不健全,高校幾乎沒有在學生社會服務方面配備專業教師,主要仍以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或學院輔導員擔任,當然部分高校會結合實際教育引入社會企業導致作為實訓教師進行實踐教學,但是教師師資力量不足問題日漸凸顯,社會服務實踐教育的教師本身在黨建、思政教育知識方面的儲備未成體系。與此同時,一些高校教師不顧專業課程性質的差異性,同質化進行社會服務實踐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與高校思政建設目標相違背。
3“大思政”格局下高?!包h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實現路徑
3.1嵌入黨建思想,為社會服務引領價值方向
首先,高校管理層、專家學者、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以黨中央關于社會服務實踐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針為導向,加強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深入學習黨的文件,多措并舉,切實加大宣傳力度,保證高校不同參與主體能夠與黨建思想保持高度統一。其次,在社會服務實踐過程中,應立足于學生群體的內在價值需求,緊緊圍繞著黨的決策戰略,讓學生群體在學習和實訓過程中深刻領會黨建思想要義。比如,高校通過將黨建工作嵌入社會服務教育教學和實訓活動中,通過教學科學引導學生學習黨史教育,通過社會服務實踐讓學生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發展,從而起到很好的協同育人效果。最后,根植社會服務品質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歷程的一部可歌可泣的黨的奮斗史與社會服務和黨建活動的深度融合,比如,參觀革命紀念館、學生知名企業的創業經歷,從而感受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讓優秀品質根植于學生的內心世界。
3.2嵌入黨建組織保障,為社會服務實踐工作保駕護航
首先,依托高校黨組織的正確領導,為學生社會服務構建牢靠的組織保障。成立以高校黨組書記為帶頭人的學校社會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為社會服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格局、教育方式、學科建設、實踐平臺、思政教育等方面的頂層設計規劃和指導。其次,建立社會服務實踐開發研究工作小組,此舉措更加凸顯了“基礎性”,專門針對大學生的社會服務實踐體系的構建、精確定位實踐教育內容和重點、創新社會服務實踐方式方法、提高教師隊伍理念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嵌入黨建組織保障,為社會服務實踐工作保駕護航。
3.3立足現狀,達成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
現階段,高校教師群體對于社會服務教學實踐持有不同態度,但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有機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群體對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兼具的多元化需求,同時也是學生群體對思政價值的內在表達。筆者認為,對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的實踐必要性的系統解讀,應該從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等方面視角出發,對于社會服務而言,就是輔助學生群體能夠及時全面掌握相關實踐技能;對于黨建工作而言,主要集中在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基本原則、基本態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導向的方面。只有將以上兩個層面進行有機融合,方可打造真正的大思政格局。
3.4嵌入黨員精英隊伍,切實提升社會服務教學團隊建設
充分利用黨員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切實提升社會服務教學團隊建設是育人“大格局”的關鍵所在,比如,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展示或教研活動。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分工協作的社會服務的黨建教學團隊,主要由思政教師、專業教師、校外教師、輔導員及學工教師組成,不同類型教師崗位間形成聯動機制,形成高校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協同效應的示范教學展示,尤其是重點聚焦高校青年教師社會服務教學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依托黨建活動,積極激勵教師群體參加不同層次社會服務示范課程建設及相關課程思政教育科研項目。不斷探索提升社會服務教學團隊建設,從而達成兩者間的協同育人機制。
4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理念應回歸育人本質,以培養專業素質和思政價值兼具的高質量人才為根本出發點。在實踐過程中,黨建工作和社會服務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并非短時內一蹴而就,而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立足于現狀,積極整合諸多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大思政”格局的引導作用,有效促進高校課程教學的實踐改革,這也是本專業大學生群體未來發展的本質要求,有助于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融入課程教育全過程。因此,要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激發社會服務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擔當,提高專業素質和思維意識,使得社會服務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基金項目:2020年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一般課題《“大思政”格局下“黨建+社會服務”協同育人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20GXDJ-YB067)
參考文獻
[1]黨曉菲.“大思政”視域下校企合作成才型資助育人模式[J].現代企業,2021(06):151-152.
[2]李鵬,許錦絨,張國偉.高校社會實踐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路徑研究——以山西農業大學脫貧攻堅主題社會實踐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6):27-29.
[3]吳夢伊,許曉玲.生活化視域下社會課堂融通“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究[J].中國德育,2021(09):25-29.
[4]鄒桂祎,李秋芬.“大思政”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03):11-13.
[5]尤明秋.“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與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探析[J].職大學報,2020(05):84-87.
[6]王林杰.高校學生黨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構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9):26-28.
[7]趙敬東.高校黨建工作與“雙創”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析[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9,9(06):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