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
摘 要:在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繪畫的理論技法在六朝時期達到了時代巔峰。其中,畫分疏密二體,是六朝以來繪畫領域中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語言。“所謂疏、密二體,就是指人物畫造型中線條構成的疏密程度。”以顧愷之《女史箴圖》為例,可以感受六朝時期密體畫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密體;顧愷之;《女史箴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史學家把“從公元3世紀初到6世紀末,都建都在南京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合稱‘六朝’”。這一政權更迭頻繁、崇玄尚道、民生艱難的歷史階段中,人們的文化思想卻有了極大的提升和飛躍,在這種無規失矩的社會形態與自我倔強的心理自贖的劇烈碰撞中,產生了一大批的文人名士,他們既憂思多慮、憂國憂民,又形散意迷、曠達脫俗,在文學、繪畫等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就。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繪畫有疏密二體。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是憑空而來,疏密二體亦是如此。特別是密體,一直是繪畫的主流形式,從繪畫自身的規律上來說,六朝之前就有著對物體的形體刻畫由陋向精、由簡向繁的要求。密體畫是畫得精致細膩的畫,精細是密體畫的主要理念,形式是密體畫的靈魂。
密體畫最早產生于六朝時期,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也為宮廷畫家所采用,涵蓋人物、花鳥、山水三大類別。這也說明了密體畫在古代繪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六朝時期的密體畫
(一)密體畫的產生
1.六朝時期的時代環境
六朝時期對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文人名士們在各個領域中運用藝術才華充分展示著本體意識,他們追求個性自由,創新作品形式,“求奇”“求巧”“求仙”成為一種藝術風尚,所以在當時的繪畫領域里,出現了新的藝術形式——疏密二體。
疏密二體本質相同,但表現形式不同。其是指繪畫作品中由于線條的組織和構造或細密,或疏朗,從而形成的兩種審美風貌,是畫家對造型要求的不同而產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
2.六朝時期人物品行與密體畫
人物畫在六朝時期最為盛行,密體畫又是在這一時期的人物畫中逐漸發展且日臻完善的。當時文人士大夫重視自身品行修養,注重內在神氣的把握,所以六朝杰出畫家顧愷之首創“以形寫神”的人物畫藝術理論。因為藝術形象的“神”必須通過“形”表現出來,為了能夠精準表達所繪人物的神韻,就要格外重視藝術形象的細節描繪。正如顧愷之所言,“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因此,以精細為主要理念、以細節為傳神基礎的密體畫在這種背景下慢慢發展起來。
(二)六朝時期密體畫的特點
密體畫是六朝時期的主流繪畫風格。在謝赫《古畫品錄》中記載的27位畫家,有13人之多都屬于比較明顯的密體畫家,占據了其中絕大多數,說明密體畫風在六朝時期備受推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當時一些繪畫理論中,藝術家們把“氣韻生動”放在首要位置,密體畫在當時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能夠達到“氣韻生動”這一首要要求。這種重氣韻的畫風,是繪畫由粗向細、由陋向精、由拙向巧的發展初始。
“氣韻生動”的內涵,離不開“骨法用筆”的表達。六朝時期的繪畫也十分講究風骨,因此,當時的密體畫除了具有精密的特點之外,也十分具有骨氣。好的藝術作品,離不開藝術形式的表達,而好的藝術形式,必然需要對繪畫技法的精研和色彩形貌的把握,而這些都離不開用筆。在《古畫品錄》和《續畫品》中多有提及“精謹”“細微”“雅性精密”“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含毫命素,動必依真”等評價,說明了密體畫的藝術特征。
二、顧愷之與他的《女史箴圖》
(一)密體畫代表人物——顧愷之
顧愷之擅長書法、繪畫,尤以人物畫最為突出,所畫人物原型多為歷史真實存在。他是開創中國人物畫技法與理論之先河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被后世評價為“精古而雅秀”和“俊爽而雅勁”,其內涵是對顧愷之首創中國人物畫獨特藝術風格的高度贊譽。
顧愷之是密體畫的始祖之一,作畫以線描為造型的主要手段,以精煉的筆法勾勒出人物的神情意態,加以淡墨渲染畫面,增強人物整體的質感,線條布局精謹周密,五官刻畫細致入微,既能表現出豐富的面部表情,又能繪制出衣紋流暢飄逸之感,呈現出人物的動態感,且能同周圍的環境景物交相輝映,起到相互襯托、互為背景的融合作用。
人物畫能體現精神風度的畫風就是從顧愷之開始,他注重對人物形體與精神的描摹,通過對細節的刻畫,抓住人物的神韻,達到傳神的目的。所以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顧愷之的評價就是“深體精微”“運思精微”。
(二)《女史箴圖》中的密體畫藝術特征
1.從《女史箴》到《女史箴圖》
六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治混亂,思想、道德方面也處于一個獨特的狀態,儒家學說被質疑、被批判。西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張華比較清醒地看到,統治階級的腐朽導致了社會道德混亂的局面,從而撰寫了《女史箴》,希望以此匡正時弊。《女史箴》全文共12節,是張華為了勸諫妃嬪修德養性、樹立高尚品德所著,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與教化作用。
《女史箴圖》是六朝時期人物畫的杰出代表。關于此圖的研究,徐邦達在《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提到:“人物衣紋作‘高古游絲描’,運筆飛動,真有春蠶吐絲之妙。設色多用朱墨,色調古艷。”顧愷之將《女史箴》中的勸諫內容,用畫筆栩栩如生地描繪在長卷上,根據原文的12節內容,將畫面分為12段,每一段場景都獨立成章,人物設置和景物對應相得益彰。畫卷現存9段,從畫中人物的面容、發飾、形體、衣著、動作等細節中,能看出其構圖嚴謹,線條靈動,筆線回環連綿,細而均勻,宛如游絲。通過具體的人物與情節,透露出這些古代宮廷婦女的身份和風采。整幅長卷以史為鑒,富含濃厚的規勸、教化之意,從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發展史上的曠世經典。
2.密體在《女史箴圖》中運用與表現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顧愷之人物畫技法做了精準概括,那就是“緊勁聯綿,循環趨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從此論斷中可知顧愷之在繪畫構圖和技法上的獨特風格,他在《女史箴圖》中,將密體運用至嫻熟而貼切。以現存畫卷第四段中“婦女對鏡梳妝”場景為例,描繪了非常多的細節。畫面正中央有一位跪坐在地、背對觀眾的女子,她獨自對鏡自視,鏡中映出她精致的面容與手部微微揚起的姿勢。畫家借助鏡子的反射,將一位原本背對著觀眾的人物面部展現在世人眼前,構思十分巧妙,動作設置安排合理,人物面部與手部描繪精細,展現出女子顧影自憐的神態,同時對于女子的神態和服飾刻畫,能反映出她的身份地位,勾起了觀眾的觀看興趣,也開創了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她左側,繪有一坐一站兩個女子。鏡前女子端莊地坐著,雙手平舉放在衣袖內,右側腳邊放著有序排列的四個妝奩,烏黑的頭發被身后站立的女子高高束起;站立的女子發髻高攏,頭戴紅色簪花,紅衣貼身,長裙曳地,以紅色腰帶為連接,帶領觀眾的視線由上而下,自然過渡到地面的紅色地毯與紅色妝奩,然后又回到鏡子背面那一點紅色的飄帶處,使得整幅畫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同理,畫面中的黑色,也被畫家安排成了一個吸引視線的閉環,不管觀眾第一眼看到何處,都會被畫家這種巧妙的設置所吸引,完整地欣賞整幅畫面。這種精巧的設計與描繪,體現出顧愷之密體畫極高的藝術水平。站立女子上身微俯,左手抓起頭發,右手執梳,做梳頭動作,整個形象自然生動,與坐在鏡前的女子兩人身體相貼合,裙裾堆積疊加。站立的女子云鬢高聳,看發型應該是侍女,但其頭飾與衣衫卻都描繪得秀麗柔美。端坐的女子儀態端莊大方,服飾給人一種華貴厚重之感。兩人層疊的長裙,雖都使用了舒緩自然、較為密集的線條,但侍女的長裙用線略細密,線條墨色較淺,排列更加稠密、舒緩,讓人感受到侍女長裙的輕柔靈動,主人的華服用線則略微粗獷,線條赭紅色較重,排列疏密相間,讓人感受到主人華服的尊貴硬挺,很好地表現出了兩人服飾的不同質感。從姿態、動作及服飾上,能看出兩人的身份地位尊卑有別,是主仆關系;從其侍女服飾的精致程度上,又可以看出主人家身份的尊貴。顧愷之以連綿不斷、舒緩自然的線條描繪人物形象與服飾,在密集精謹的線條勾勒和極具巧思的構圖及設色中,將人物安排合理,位置層次分明,真實地描摹出了那個時代的貴族婦女們閑適優雅的日常生活狀態。
顧愷之通過“傳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將“形神兼備”融入作品中,把人物形象和所處環境描繪得極具特色,畫作構思巧妙,筆墨傳神。顧愷之擅長使用密體線條和豐富場景,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密體的藝術風格。
三、結語
六朝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人文思想與社會現實碰撞,產生出新的社會形態和藝術思潮。從藝術角度來觀察,與之前的藝術相比,六朝藝術有了明確的質的升華和形的表現。標新立異與玄學是當時統治階級與上層社會的文人的精神追求,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也深受影響,從而產生出專屬六朝時期的獨特風格和藝術形式,從而又深深地影響到后世繪畫藝術發展方向,是繪畫藝術的厚重底蘊的孕育階段,所以密體畫在中國古代繪畫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占據了主要地位。顧愷之把中國人物畫的技法和理論從思想性和藝術性進行了拔高和創新,在人物畫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也為中國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蘇靜.知中竹林七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樊波.中國人物畫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
[3]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M].2版.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
[4]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6]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八[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