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中國書法是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書法學習需要臨摹練習。臨摹是仿照歷代書法精華練習,以形成具有個性的風格。臨摹在書法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很多書法專業學生具有一定臨摹字帖的能力,但是在書法學習中更多關注書法創作,導致創作水準不高。書法藝術學習需要兼顧臨摹與個性創作,臨摹創作書法中要介入主體意識,使其貫穿于臨摹學習過程。忽視個性表現不利于創作風格的形成。論述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的應用價值,從關注臨摹效度體驗等方面探討書法藝術臨摹技巧。
關鍵詞:臨摹;書法藝術;書法學習
中國書法以其獨特欣賞價值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臨摹是書法學習的基礎,當前很多書法專業學生認為積累了一定的臨摹經驗,而在學習中忽略臨摹基礎課,由于臨摹基礎不扎實,創作水平不高。臨摹始終是創作的基礎,教學中臨摹不足則不能充分體現出創作個性,只有不斷積累才能創作出個性化的書法藝術作品。臨摹基礎不夠不能達到較高的創作水平,臨摹是書法學習的重要途徑,可以改變學習者原有的藝術結構元素,通過同化達到新的平衡,這是學習者對碑帖理解與揚棄的過程。當代書法走上專業化道路,書法教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書法藝術中臨摹需要兼顧個性化表現,形成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一、書法學習中臨摹的意義
臨摹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手段,要學習書法創作首先要認識書法,臨摹前人在長期實踐中創作的書法作品能使學習者深刻認識書法。甲骨文時期曾有學生模仿教師寫字的筆跡,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出摹印就是臨摹印章上的篆書。隨著歷史的發展,臨摹成為人們學習書法的基本途徑[1],關于臨摹的方法研究不斷增多。臨摹對促進書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書法學習中臨摹能取古法經驗,克服自身書法不良風格,是解決技法問題的有效方式。
歷史上的書法名家通過學習古人名作達到一定的藝術成就,可見臨摹是取得書法成就的關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書法逐漸演變為具有藝術審美性的創作活動。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的精彩書法作品,每位書法家在掌握前人書法技巧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個性的書法藝術形式。沈尹默說,臨帖可以得到千人用筆結構規矩。李流芳說不臨摹則與古人不親,很多書法專業學生臨摹學習時會融入許多創作,書法藝術需要個性,但未經臨摹沉淀的書寫非藝術個性[2]。書法史上許多作品雖非書法經典作品,但見證不同歷史時期書法藝術某些狀況,雖然非書法大家創作,但在盡力追求符合法規。學生在初級階段的書法學習中應改正不規范的書寫習慣,避免對個性風格過分追求,在具備扎實基本功后才能從中感悟到有益的元素。
臨摹的作用是生成技巧,達成意境。書法技巧如同文藝語言,每位識字者具有語言習慣,經過規范訓練后才能把文字語言轉化為藝術語言。書法藝術規范并非直接來自書者對現實事物的感悟,而要在對經典作品臨摹中學會運用書法形式,充分表達個人想法。規范技巧相對容易,達成意境絕非易事[3]。書法技能形成只能使書寫者手腕運用自如,書法藝術境界有賴于學習者的感悟力。倪后瞻論述書法境界時指出,寫到熟練時,自然能洞見古人精微奧妙。感受洞見古人精微奧妙之境必須有熟練的書寫技巧,達成絕妙意境需要不斷臨摹。學生學習中由于領悟能力等限制,要更多關注臨摹練習。臨摹對書法藝術技巧掌握及意境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書法大師的作品一般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因此歷代書法家將臨摹作為學習書法重要的手段,在領會前人書法精神的基礎上傳承發揚前人書法精髓。唐朝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命群臣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4]。王羲之是在大量臨摹的基礎上才使自身書法風格走向成熟。黃庭堅指出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的價值,同時強調通過觀察領略作品精髓。陸儼少在晚年所作《自序》中提出,臨摹前要選擇百幅作品進行認真品讀觀摩,從作品的布局等方面探究。陸儼少推介董源《龍宿郊民圖》、趙孟■《枯木竹石圖》等,每天用心賞讀精妙佳作,用心揣摩起落筆的獨到之處,每幅佳品爛熟于心,經長期積累提升創作水平。
二、書法藝術中的臨摹方法
藝術從臨摹開始,歷代書法家重視臨摹學習,書法藝術傳承創新也必須以臨摹為基礎。臨摹學習要先觀察分析要臨摹的字帖,深入揣摩優秀書法家的用筆方法,對其結構章法心摹手追,再過渡到獨體字等的臨摹。初學者對用筆結構能夠形成一些認知,但一般對字帖中的細微變化觀察不到,不能再現書法藝術神韻[5]。臨摹要摒除妄念私心,認真模仿照寫。書法藝術臨摹有多種方法,包括對臨法、背臨法、心臨法等。
對臨法是將字帖放在左側,對照字帖書寫,從筆畫、運筆等入手,注意線條曲直、粗細變化。在進行對臨時,要注意字間距。背臨法是憑印象書寫,需要靈活記憶字帖。背臨法適用于具有較好書法基礎的學生,要注意字的章法等與原作相像。意臨法的應用需要學習者達到一定水平,可以根據對碑帖的理解對原作進行改造,但需要使觀者能夠看出取法傳承。對臨的目的是學習古人用筆方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與古人風格統一。意臨是繼承古人用筆的基礎上進行自發創作。心臨法是讀帖的延伸,針對某個字的結構用筆如何起筆等,需要在腦?;貞洠由钣∠蟆S补P臨摹較為簡便,用硬筆臨摹碑帖有助于理解字的結構,但硬筆的表現力不如毛筆。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目的是學習優秀書法碑帖的結構章法。初學者要精準臨摹后背臨,要提高臨摹的有效率。初學者觀察字帖往往會忽略細節,而細節恰恰可以體現書法的技巧。臨帖前教師需要講解示范,引導學生觀察體會起筆的變化。在臨摹初期,學生對用筆等還不熟練,因此教師要做好充足的示范工作,用筆將字的輪廓精準描摹,注意在空心區域書寫筆勢變化。教師可以將毛邊紙放在字帖上,畫出字的結構,讓學生體會筆畫的粗細、起筆等。在學生寫好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與字帖比較,使學生對字的結構清晰認識,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
三、書法臨摹應用技巧
臨摹是書法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法,需要掌握臨摹應用技巧。摹帖是用不透墨的紙蒙在書法字帖上勾畫描摹,其中雙鉤是描紅,單鉤是用硬筆沿字帖單線描摹。臨摹書法作品需要解決用筆與結構的問題,而摹帖對掌握字帖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摹帖是在框定原字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字體結構,由于由薄紙阻隔不能完全看清筆法。
當前很多高校書法專業的學生認為摹帖方法麻煩,很多學生通篇摹寫,但容易忘記筆法結構。摹帖作品不能整篇全抄,要對每個字仔細推敲。摹寫中要主動思考,加深對筆法結構的印象,切記要對每個字都理解消化。學生經過對臨積累一定經驗后可以進入創臨階段,如在臨習《集王字圣教序》時可以融入顏體某些書寫感覺。創臨是對范作筆畫、風格等的精準把握,更多關注的是字帖的整體關系。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漢字中相同筆畫的用筆不盡相同,可以在漢字中找出無數變化的筆法。臨帖的益處是便于把握字的用筆,近距離觀察書法作品的奧妙。多數學生學習書法時會選擇對臨,而由于缺少背臨的環節,在創作書法的階段往往缺乏藝術性。背臨要求對漢字的筆畫結構及通篇章法做到與原作神似,背臨是臨摹走向創作的重要過程。
從臨摹到創作是漫長的過程,每位書法學習者自身素質等對書法創作都會產生影響。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經歷無我臨帖、自由與融通創作的階段。初學書法的階段強調“唯帖是從”,臨帖時需要不讓原有書寫經驗介入臨摹書帖中,注意原帖用筆結構等。這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把握書帖的形式特點,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予幫助。經過嚴格的無我臨帖訓練后,大部分學生對臨摹范帖的準確性提高,這時要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方式剖析漢字筆法結構。在自由創作階段,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要多研讀書法理論方面的書籍,創作出格調高雅的作品,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
四、書法藝術臨摹學習的方法
臨摹是書法學習者提取碑帖藝術信息、改變個體認知圖式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書法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臨摹創作能力。社會建構論認為文化知識積累主要體現為語言作品知識庫等,人們以自己的方式解釋文本意義。書法藝術元素以碑帖等文本形式呈現,而不同時代人們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學的本質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學生接受來自教師的信息。教師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看帖,使其感受許多草書行氣章法的相同點。
臨摹的目的具有階段性,需要分析臨摹意向,漫無目標是臨摹中的大忌。很多書法學習者毫無技巧重復臨摹,這不能提高書法水平。書法學習要注重目的預設性,如關注筆法應用,或注重對字體結構的掌握,或關注風格的強化等,有關臨摹的預設問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中教師如果未進行書帖的綜合性分析,會導致學生的臨摹停留于表面,對章法不能詳細了解,對書帖不能形成足夠的認識。初學者臨摹更多關注字的結構,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對書法進行全面了解。針對一些經典書法作品,教師要引領學生站在觀念層面探索書法作品為何成為精品,讓學生具備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后實現臨創轉化。
五、結語
臨摹是書法藝術學習的不二法門,創作是臨摹書法的最終目的。藝術作品風格是個性化藝術創作精神的表現,人們關注藝術風格是對創作者創作精神的關注。因此,錘煉獨特個性風格應成為書法家的自覺追求。臨摹需要學習者掌握科學方法,通過不斷努力塑造獨特風格。書法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書法初期給予正確指導,使其潛心忘我臨摹字帖,提升藝術品位。
參考文獻:
[1]李剛田.問題與現象:以“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為例[J].中國書法,2018(11):10.
[2]張建龍.中國書法藝術元素在書籍裝幀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大學學報,2019(4):102-105.
[3]崔亞軍.書法藝術鑒賞對于臨摹創作的啟示[J].藝海,2015(6):67-68.
[4]吳程生.書法初學者如何練習臨帖[J].大眾文藝,2018(14):29.
[5]張濤.淺析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4):58-60.
作者單位:
長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