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偉 張果良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16-02
摘? 要?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一體多元”獨特民族格局。然而復雜的時代背景導致學生的民族認同構建困難,民族認同感低。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構建之前提,作為典型民族傳統文化符號和獨特存在的民族傳統體育,對學生民族認同構建具有重要價值,學校體育應適當回歸并創生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民族傳統體育,以切實承擔起學校體育在學生民族認同構建中的應盡之責。
關鍵詞? 文化? 民族? 認同? 民族傳統體育
“全球一體化”是當下的時代特點,是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在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優秀文化促進快速發展的同時,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逐步下降,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困難,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亦極其不利,應引起教育的重視。基于此,如何通過教育構建學生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就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和現實意義,也是當下教育的應盡之責和應有之義。
一、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現實困境及歸因
(一)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的現實困境
人們所處的歷史環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人的思想觀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當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的價值取向高度物化,對物質享受的極度追求極易導致精神的荒蕪,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呈下降趨勢,特別是三觀尚未成熟的年輕學生,更容易受周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對中華民族的否定思想,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內生動力不足,民族認同構建困難。
(二)導致學生中華民族認同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我國地域遼闊、族群眾多,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今天由56個民族匯聚而成“多元一體”的獨特民族格局。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這56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貌、語言、生活習慣、心理特征、宗教信仰和文化,有許多民族甚至還產生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字(如蒙、滿)。此外,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還表明,群際威脅是導致群際沖突的主要成因,“群際威脅是指在社會群體情境中,一個群體所擁有的資源、信念和價值觀等各種特征對另一個群體的存在、發展和目標產生的威脅”。總之,正是由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構成的民族數量眾多,各民族特點鮮明、文化各異,受居住地域影響擁有的資源差距巨大,加上人類對本種族的天然認同感更加強烈,給“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帶來困難。
2.復雜的全球化時代背景。全球化的世界發展趨勢推動了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的交流與傳播,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文化全球化,在帶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的同時也導致了文化沖突的加劇,由此引發價值理念沖突亦在所難免,“由于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產物,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內在的價值理念,因此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勢必會引發價值理念間的沖突”。當前的文化全球化,不同的文化觀念、文化思潮魚龍混雜,充斥在每個人的身邊,給我們的文化辨認、篩選和過濾提出了新的挑戰,稍有不慎,一些不良文化就會侵蝕我們的思想,會導致我們年輕人特別是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的學生群體的價值觀異化和精神荒蕪,會極大消融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降低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對我國的發展極其不利。
3.世界高度物化致價值理性的弱化。著名思想家韋伯將理性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兩種。工具理性認為個體行動是受功利性的驅使,追求利益最大化,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是物質的,作為滿足人生存與享受需要等待人去攫取和利用。在工具理性思想的影響下,個體生命被嚴重工具化和物質化。而價值理性關注的則是人類的情感與精神價值,強調人類的生存意義,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意義的編織,關懷和尊重生命,強調人的尊嚴。并且韋伯認為,工具理性必須以價值理性做引導,并且必須以價值理性來引導人類個體生活,以完成對自我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使生命能做到真正敞開于當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避免因生命意義的縹緲帶來生命價值的虛無,進而導致生命的無根化。當下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世界的高度物化導致價值理性的衰退與弱化,物欲橫流的世界人的價值取向嚴重異化,追求物質享樂成為時代主流,這樣的必然結果就是生命的物化和工具化,生命淪為物質的奴隸,找不到人生的精神依托和價值歸宿,生命無根化嚴重。基于人類情感和價值之上的民族認同,必然以價值理性為引導,價值理性的衰退與弱化,嚴重影響學生民族認同構建的完成。
二、民族傳統體育對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價值
(一)民族傳統體育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德國哲學家卡希爾在符號形式哲學中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討論與回答。從其“人是符號的動物”的哲學闡釋中,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所在,就是人具有文化意義的符號,這樣就把文化之于人的重要意義凸顯了出來。民族傳統體育作為與中華民族相伴相生人類活動,是人類生產以獲得生活資料、強身健體以抵御外敵、休閑娛樂以陶冶情操多功用活動,它展現的是多民族不同生活方式與習慣,承載著整個中華兒女的生活記憶,體現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價值,最終塑造了“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民族傳統體育就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語言符號,如武術、舞龍舞獅等豐富的動作名稱;儀式慶典符號,如龍舟賽的點睛儀式;地理特征符號,如游牧民族以賽馬、北方民族以冰雪、農耕民族以龍舟競速等都有顯著的地域烙印;價值共識符號,如武術內家拳的呼吸吐納講究應天地之氣反映出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如龍舟賽前的祭天拜地儀式反映了中國人尊崇天地的價值理念等。
(二)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豐富民族精神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古老而悠久,蘊含著豐富精神價值,是中華兒女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是中國人心靈慰藉、靈魂安頓和生命終極關懷的重要內容與手段,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如民族傳統體育中,每當逢年過節時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的舞龍活動、每年端午節全國各地舉辦的賽龍舟項目,就是流傳數千年的中國龍文化在體育中的充分展現,傳承著歷代中國人敬仰的龍的精神,是中國人精神的最高體現。龍在中國人心中一直是最高的存在,上可追溯至伏羲、女媧的神話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了對龍的崇拜。無論是祈求風調雨順,還是祈禱四季平安,民眾都會舉行龍的祭拜儀式。龍,儼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與力量源泉,是連接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反映了中國人生生不息、死而復生、頑強向上的生命智慧和生命態度。各地風格不同、形式各異的舞龍活動,各種各樣的激烈的端午龍舟比賽,儼然成為了中國龍文化與龍的精神的重要傳播途徑和載體。所有這一切,孕育和滋養著中國人的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讓中國人呈現出獨特的生命姿態。由以上分析可知,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維。學校體育中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與大力推廣,可以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悟和認知,促進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完成。
(三)民族傳統體育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塑造與引領作用
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前提,亦是個體的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得以完成的終極體現。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塑造和引領作用。如中國武術的“抱拳禮”中蘊含的“五湖四海皆兄弟與相互承讓”的豐富內涵,代表著相互間的謙遜與禮讓,體現了“文明”與“友善”的核心價值觀念;又如武術的內家拳,講究呼吸吐納順應自然之變化,武術所強調的六合思想,均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達“天人合一”之境界,這也是“和諧”的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此外,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一貫強調所有人都能以平等的身份,自由的參加交流與比賽,最大程度體現了體育參與的平等與自由之價值觀念。總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內蘊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可以起到引領和塑造作用,而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養成,則是民族認同構建完成的終極表現。
三、結語
由于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逐步融合而成的“一體多元”民族格局,加之全球化時代背景,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困難。我們的教育應該重視對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和民族認同的構建,以保持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長盛不衰。中華民族認同必然以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為基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典型民族傳統文化符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思想,對構建學生的民族認同具有重要價值和獨特意蘊,學校體育應適時、恰當地向傳統體育回溯,回歸并與時俱進地創生出適應當代學生需要的新民族傳統體育,以切實擔負起構建學生民族認同的大任,既是時代對學校體育的要求,是學校體育的時代使命,也是學校體育的應盡之責和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475-480.
[2]李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途徑探析[J].滿族研究,2019(03):12-1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課題,課題編號:18C0062;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課題編號:19YBA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