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達 李明昊 劉向東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18-03
摘? 要? 安塞腰鼓作為特色實踐課走進校園,融入體育課程,如此必將對普及安塞腰鼓文化,豐富教學內容,愉悅學生身心,增強藝術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問卷法、實地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陜北地區安塞腰鼓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此為賡續區域性體育文化、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增強民族自信注入新鮮活力。
關鍵詞? 安塞腰鼓? 大學體育課程? 可行性? 現實困境? 破解路徑
傳統的優秀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是民族生命力和智慧的文化載體。在陶醉于追求西方體育精神的同時,保護和弘揚目前處于弱態的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顯得既迫切又必要。高校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時代責任,將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選擇性融入大學課程,有利于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障民族文化多樣性、豐富課程內容等具有特殊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安塞腰鼓概況
作為陜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安塞腰鼓動作活潑、步伐統一、節奏感強,體現出在黃沙漫天的惡劣自然環境下依然團結一致、勇猛精進的精神和情懷。動作粗獷豪放、鼓音彪悍威武、氣勢磅礴,快放快收,變化神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并濟,屈伸自如,展現了陜北人豪放自強不息、頑強生活的精神面貌,極具觀賞性與娛樂性。安塞腰鼓作為黃土高原上的“絕活”,在表演過程中有跑、跳、扭、轉、蹬、閃、跺、跨、躍、搖、揮等各種動作形式構成。這些技術動作能夠有效促進人們在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各項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能夠消除疲勞,放松心情,增加工作激情和精神活力,使人獲得一種視覺美感和精神快感,從而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均衡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安塞腰鼓作為陜北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有著獨特的健身功能和強烈的藝術特點。
安塞腰鼓作為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一項內容,與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圍有著直接的聯系。從事腰鼓活動不僅是動作技能和身體素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鍛煉,而且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弘揚,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心,促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與文化自信,是體育與娛樂兼備的運動,是世世代代生息的土地上文化血脈的流承,散發著濃郁的、地域的文化氣息,是展示陜北風情的窗口。在適度商業開發的基礎上,可融入紅色旅游且保持自身特色與發展。因此,保護、傳承與發揚安塞腰鼓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具有重要的體育、商業、社會及文化價值。
二、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可行性與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區域間的傳統體育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安塞腰鼓是我國璀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瑰寶,從其功能、特點、價值可以看出,腰鼓運動本身既能增強體質、愉悅身心,又能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學校體育第八次課程改革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學校基于自身實際與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將一些具有文化性、教育性、健身性的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融入學校教育中來。在實際走訪調查中得知,陜北地區的延安、榆林兩市縣部分中小學都已經進行了安塞腰鼓校本課程開發。特別是安塞縣早在2002年就開始在全縣中小學實施了腰鼓進體育課,得到了廣大體育教師和中小學生的喜愛,成為不同學段學校體育的特色與亮點,也充分驗證了安塞腰鼓融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可行性。利用區域性體育文化資源能發揮學校體育的育人、教育、健身、娛樂功能,而學生學習區域性體育文化后能反映出學校體育育人功效與文化保護、傳承效果,兩者相互作用,共促發展。
學校是文化教育的載體,也是保護、傳承與弘揚文化的主陣地。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社會人才,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是我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保障與體現。在對陜北地區的高校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將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是否可行。得到的結果顯示,有95%的高校師生認為可行,而且深刻的認識到融入的不僅是腰鼓運動本身,實則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充分發揮其健身功能與體育價值的同時,彰顯的是其文化性、教育性的功能,保護的是地方特色體育文化,保障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既符合體育本身特質,又有政策依據及師生的高度認可,有根有據。而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質的大學體育課程,有選擇地融入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既是賡續區域性體育文化傳承,弘揚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又是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發展的最優路徑。
三、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現實困境
(一)融入大學體育課程認可度高實施落地難
大學體育課程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查走訪陜北的延安、榆林兩市的四所高校得知,大學體育課程仍以籃球、排球、足球、田徑、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等傳統教學內容為主。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運動形式,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因此,無論是在傳統體育技能技藝方面,還是在價值追求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均為體育與健康學科素養提供了肥沃的生發土壤。
調查得知,地處陜北地區的延安大學開設了腰鼓特色選修課,而且選課效果非常好,廣受師生歡迎,繼而在體育專業本科、研究生教學中將其列為特色項目,按計劃學時進行學習,這對進一步提升中小學腰鼓教學師資和腰鼓傳承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陜北地區其他院校開設了腰鼓社團,但還未將其融入大學體育課程之中。
經過深入訪談得知,可行但不一定落地的原因是腰鼓運動專業師資不足,出現個別院校的院系外聘腰鼓專業師資給自己院系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現象。再進一步調查此類院校得知,大學的體育老師守在安塞腰鼓的發祥地,卻不會打腰鼓的這一尷尬境地。進一步訪談得知,導致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沒有外出進行腰鼓項目的學習與培訓,二是沒有引進專業師資進行腰鼓運動的師資培養與傳授。這也直接導致了大學體育課程腰鼓融入的可行性和認可度很高,但卻出現實施落地難的實際困境。
(二)技能技藝傳習”與“文化內涵教育”的失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安塞腰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成員之一,是我國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陜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極具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凸顯本學科傳統文化特質,在安塞腰鼓的內容建構上多以技能傳習為表征,文化內涵融入上仍顯不足,集中體現為偏重安塞腰鼓的技能習練,而與之相對應的人文性表達有所缺失。實際上,安塞腰鼓文化精神與文化技藝的傳承本不矛盾,動作技術元素與深層文化內涵是構成傳民族統體育項目完整性的“一體兩面”。但文化內涵具有內隱性和不可測性,依附于技藝載體得以彰顯。調查中得知,安賽腰鼓教學過程中“技能”呈現的痕跡過重,傾向于學生就業技能的增加,忽視傳統文化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多元教育價值。
四、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中現實困境的破解路徑與推進策略
(一)引進專業師資,展示腰鼓“特技”魅力
安塞腰鼓氣勢宏大、粗獷豪放是其特有風格,也體現了黃土高原上樸實的陜北人民充滿力量、熱情直爽的性情。因此,這種整體風格是安塞腰鼓的基因,是烙印,是標志,是不可更改的。隨著安塞腰鼓這一非遺項目的不斷發展,腰鼓運動普及率大大提高,一些古老的中國傳統腰鼓打法,如“鴿子翻身”“二起腳”“不打無底洞”“打第三腳不穩就落地”等面臨失傳的危險。長此以往,安塞腰鼓將逐漸失去自身原有的腰鼓技藝藝術魅力,不利于我國腰鼓藝術運動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掌握好變與不變的尺度是至關重要的,既不能使非遺項目脫離時代,也不能一味地求創新,迎合市場需求,淪為商業表演的工具。為此,要培養與引進專業師資,特別是要將腰鼓傳承人的絕活引入課程教學,現身說法展示腰鼓技藝與魅力。同時,開發專門的安塞腰鼓傳統體育文化讀本,充分發揮大學體育課程對文化傳承的作用,以此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現生生不息地傳承。
(二)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鑄牢青年大學生內心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色
體育非物質保護工作我國已經開展多年,但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保護不能只顧及該事物本身,而必須連同與它的生存環境一同關注與保護。安塞腰鼓是陜北地方特色體育文化的典范。在陜北高校推廣普及方面應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線上課程的開設與推廣,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發力,不脫離生長環境,讓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活起來”。學校教育是文化之場,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進行整理和簡化,科學的提煉安塞腰鼓的文化的內涵框架,適當簡化動作結構,將不同動作及技術組合中所蘊含的文化思維、美育元素充分體現在大學體育課程與教學中,將技術技藝升華到“精氣神”,實現從“技藝傳承”到“精神傳承”的話語轉換。將其蘊涵的深厚文化底蘊、審美素養與大學體育教育相融合。提高腰鼓文化的藝術品味,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包容性與接納性,構建集體認同的文化記憶,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線上線下四位一體傳承路徑,推進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最終促進青年大學生實現民族身份的認同。
(三)組建安塞腰鼓進校園進課程項目開發專家團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它的保護與繼承依然要靠人類自身來維系。從教育與文化之間關系的視角思考,將安塞腰鼓這一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育的力量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推進體育教育,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教育最深遠的功能是作用于文化的發展,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的賡續與發展。為讓安塞腰鼓這個中華瑰寶能在神州大地上繼續振奮人心,就要認清安塞腰鼓發展中現存的問題,把腰鼓文化進校園進課程做得更具特色,更加出名,更加有文化內涵。
通過在陜北地區高校組建安塞腰鼓課程開發與融入團隊,可充分發揮腰鼓傳承人與體育教師的作用,加強區域性保護,建立優秀安塞腰鼓項目案例素材庫,發揮師生主動性與能動性,實現區域義務教育階段與高校文化資源互通共享,與學校課程、社區推廣、家庭體育、線上線下四位一體同步發展,推進腰鼓文化的縱深推進與發展,深入推動腰鼓在全省全國高校大學體育課程的全面融入和發展,促進學校體育教育與區域性體育文化資源接軌發展,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質的校本特色體育課程,為學校體育與區域性體育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導向以及實踐路徑。這是學校體育發展現實需求,也是賡續區域性體育文化傳承的需要。
五、結語
教育關注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最根本的是人文精神的闡釋與表達。在大力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的時代愿景下,融入與弘揚地方特色體育文化資源已成為體育課程建設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將安塞腰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助力地方特色傳統體育文化內涵保護,可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傅曉,楊敏.論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絲綢之路,2012(04):80-83.
[2]張悅.非遺保護的活態流變——以傳統舞蹈安塞腰鼓為例[N].中國藝術報,2021-03-16.
[3]高娟,杜春斌.安塞腰鼓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1):92-94.
[4]楊水華.安塞腰鼓的價值與傳承發展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5]季瀏,汪曉贊,潘紹偉,等.小學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金文.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課的價值[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12):109.
[7]姚蕾,李銘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材的歷程回眸與困境紓解[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09):.
[8]王明建.建設校本特色課程視域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應用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04):72-74.
★課題項目: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21年“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