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健
中圖分類號:G84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54-01
摘? 要? 排球運動是我國眾多運動項目之一,排球運動曾在里約奧運會中奪得了冠軍,其中的女排精神更是震撼著我國大眾。基于此,本文對女排精神在排球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 女排精神? 排球教學
我國女排在奧運會中取得的優秀成績是經過不斷拼搏得來的。因此,教師應在排球教育中將女排精神融入教學中,運用女排運動中團結合作、自強不息等優秀精神鼓舞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領悟排球精神,從而堅定信念,提升排球教育的實效性。
一、女排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堅定學生奮斗精神,促進學生自強不息
在我國排球運動的早期,環境十分艱苦,但是袁偉民教練所帶領培育的排球運動員的戰功卻相當卓越,為我國體育爭取了巨大的榮譽。其中女排精神蘊含了即使傷痕累累也絕不妥協的精神,堅持為榮譽而戰,在訓練中經常遭受各種考驗,但是卻從未挫敗過女排的精神士氣,其中頑強不息的精神值得學習。因此,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教育中能夠提升學生堅持奮斗及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提升挑戰精神,促進永不言敗
我國女排曾經多次奪冠,每次奪冠的背后都是運動員與教練的努力付出,所得的成績并非偶然。曾經的女排教練郎平表示如果僅贏得一場比賽,還不足以稱為“女排精神”。這句話還有更深的寓意,是指女排精神不僅要有豐厚的實力,還應具備勇于挑戰及永不言敗的精神,在不斷的挑戰中吸取更豐富的經驗,要不斷超越自己,才能做到最好。在郎教練的指導下,隊伍得到了優化,并在訓練中融入了各國排球訓練經驗,推動了隊伍的協調性發展。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勇于挑戰,不斷創新,更加促進永不言敗的精神。
(三)提升敬業精神,促進精益求精
郎平是我國女排中的封神人物,對我國女排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的敬業精神更令人折服,在訓練中將精益求精的精神發揮到極致,也因此形成了女排精神。特別是在很多合作伙伴逐漸離開的時期,郎平選擇了再次出國深造,積累更豐厚的經驗,其所蘊含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也是我國女排能夠多次取得勝利,并走向巔峰的原因。她運用自身行動證明了中華精神與毅力,深受國內外的敬佩,是我國偉大女排精神的傳承與體現,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教育堅定學生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榮譽感,益于學生綜合發展。
二、在排球教育中運用女排精神的發展方向
(一)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永不言敗
在排球教育中需要持之以恒的鍛煉才能形成運動效果,因此教師應創新理念,在排球教育中運用多元化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具備好的身體素質,同時還應具備一定抗壓能力。其中良好的抗壓能力需要長久的訓練積累豐厚的經驗所形成,因此教師可以在排球訓練中融入女排精神,為學生拓展教學資源,掌握更多的排球經驗與精神,提升學生的排球訓練效果,培養學生永不言敗的精神。
(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
教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發展有直接關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幫助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在進行排球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長設置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如在課程中為學生播放關于女排精神的視頻并在教育中融入女排精神,如此能讓學生在學習排球的同時感知女排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提升學生形成團結協作精神
現如今,德育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視。女排精神蘊含了豐富的道德精神,對德育教育有重要意義。基于女排精神與社會價值觀念的不謀而合,所以教師可以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活動中,便于學生將女排精神用于訓練中促進女排精神的傳播。另外,女排精神也是引領體育行業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對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有巨大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積極面對排球運動。在排球教育中將女排精神與排球運動相結合,能夠為學生塑造輕松自由的環境,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團結意識。因此,教師應明確女排精神的重要性,在教育中運用多種方式滲透此精神,發揮排球教育的實際效應,促進學生形成團結精神。
(四)激發學生拼搏精神
在排球教育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具備競爭意識,所以在運動進行中需要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團隊中的個體要以集體為目標共同努力。女排比賽中幾乎沒有犯過錯誤,這也是女排能夠取得優異戰果的因素之一,因此應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教育中,學生要遵守比賽規則,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拼搏精神,并能夠在良性競爭中成長。
三、結語
在社會迅速發展中提高了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其中女排精神中包含了優秀精神與素養,這對學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運動中可提升學生的素養,同時提升排球技能,讓學生在練習中能夠以女排精神為領袖,促進排球事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德輝.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排球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8):157-158.
[2]付昊月.女排精神融入在高校排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7):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