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玥彤
內容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語言迅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網絡詞匯作為網絡語言的外顯表現,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從漢英網絡詞匯生成的文化背景入手,對漢英網絡詞匯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并尋找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旨在更好地把握網絡語言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語言 漢英對比 文化語言學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網絡語言作為一種語言,自然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詞匯作為語言三要素之一,是最活躍和敏感的。要研究網絡語言,首當其沖便是研究網絡語言中的詞匯。詞匯在記錄和反映特定時代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受到影響,從而發展和變化。
一.網絡語言和文化語言學
網絡語言是互聯網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網絡詞匯作為網絡語言的外顯形式,是由一定的網絡用戶群體在網絡虛擬空間創造出大量使用的具有實事性、廣泛性和鮮活性的語言變體。文化語言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6年美國語言人類學家帕爾默(Palmer)出版的《文化語言學的理論構建》一書中。這一概念的出現對于語言和文化研究具有空前的意義。從此,文化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如何影響語言的發展和演變。因此,要研究語言,就必須對語言背后的文化進行了解。漢英網絡詞匯作為漢英語言的外在表現,同樣可以透露出大量的文化信息。
二.漢英網絡詞匯生成的文化背景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心理文化的變化也將在語言中反映出來。社會發展帶來的新事物和新觀念將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語言當中,人們對時效性和新穎性的追求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網絡詞匯。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時間成本提高,人們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快捷、高效。這一現實要求人們用最簡潔的詞匯表達思想。網民們樂于用數字、縮略或混用的方式創造網絡詞匯,如521(我愛你)、dbq(對不起)、3Q(thank you)等,反映了人們的求簡心理。另一方面,網絡詞語追求新奇有趣是人們的心理特性,它可以很好地體現當代年輕人追求創新的心理。如xswl(笑死我了)、blx(玻璃心)等,這些詞時尚、獨特、便于記憶,反映了人們的求新心理。
三.漢英網絡語言的相似性和文化因素
除了外部的文化背景以外,網絡詞語的產生同樣與語言自身發展變化有關,而語言自身的發展又能反映一定的文化。在網絡詞匯構造方式上,漢語和英語存在一些共同點,體現在它們兼具的縮略、諧音和派生這幾種構詞方式上。
1.縮略
縮略是使用者出于追求經濟原則,用詞語中每個單詞或生字的第一個字母來組成一個約定俗成的特指詞匯。縮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字母縮略,截取縮略和數字字母混合縮略。
英語網絡詞匯中的縮略大部分由字母縮略組成。即:將原來較長的英語單詞或短語縮略為幾個字母,如:GTG-got to go, BTW-by the way, IOU-I owe you, BF-boy friend, GF-girl friend,CP-couple;一些網絡詞匯則通過截取兩個單詞的一部分并將它們拼湊在一起形成新詞,如:Netizen- Net citizen;還有一些將數字和字母混合在一起的縮略,如:It’s up 2 u-It’s up to you,4ever-forever等。漢語網絡詞匯中也采取這三種縮略方式,體現在漢語拼音首字母的縮略上。即通過將每個詞對應的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組合起來構成新詞,如:dbq-對不起,nsdd-你說得對,pyq-朋友圈,plmm-漂亮妹妹,ssfd-瑟瑟發抖,xswl-笑死我了;另外,還有網絡短語的縮略,即提取詞語中的一些代表性漢字組成一個新詞,如網絡詞語“喜大普奔”,便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細思恐極”指仔細想想,覺得恐怖極了。
2.諧音
諧音是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發音拼寫出具有不同書寫形式的新詞。盡管由于技術的進步,網絡語言逐漸在向語音化發展,但在大部分場合,尤其是人們還不熟識的場合,多數人仍愿意采用文字進行交流。為了達到節約時間、幽默有趣的目的,人們便約定俗成地用諧音詞代替本詞。英語網絡詞匯中,人們使用字母來替換具有相同或相似發音的單詞,如:U-you,R-are,CU-seeyou,PLS-ple
ase, THX-thanks。在漢語中,人們也常使用漢字的諧音。如:油貓餅-有毛病,圍脖-微博,稀飯-喜歡,神馬-什么;此外,還有數字諧音,即用數字來替換具有相似發音的漢字,如:u1s1-有一說一,886-白白了,521-我愛你,666-溜溜溜,8錯-不錯,對8起-對不起。
3.派生
派生法即詞綴法,即通過在現有詞匯上添加固定的前綴或后綴來創造新詞,如follower,由follow加-er組成,unhappy由un-加happy組成。漢語網絡詞匯中也有這樣的詞,如:XX族:月光族、追星族、恐婚族;XX體:甄嬛體、元芳體、淘寶體;XX控:手機控、包包控、微博控等。
基于漢英網絡語言構詞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兩者都具有簡潔性和創新性的特征。從漢英網絡詞匯的共性和其自身的特點反觀文化,可以發現,網絡詞匯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它能否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是受其背后的物質、制度以及心理文化等因素影響的。
首先,物質文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飛速發展和其帶來的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新詞的發展。詞匯作為語言的外顯形式,其變化和發展受物質文化發展影響最大。因此,網絡新興事物,自然在詞匯系統中快速反映。其次,制度文化。語言的發展同樣受到制度文化發展的制約,社會制度的不斷創新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語言。社會制度一旦變化,網絡新詞也會隨之發展和變化。再次,心理文化。當今網絡世界的主體是年輕人,他們普遍具有追求新鮮事物的思想。而網絡新詞恰恰符合了他們求新的需要。網絡新詞的出現,正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和文化。
四.漢英網絡語言的差異性和文化因素
總體而言,漢英網絡詞匯的結構基本相同,但仍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也可以窺探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一,漢語吸收英語網絡詞匯遠比英語吸收漢語網絡詞匯多。語言受文化影響。隨著英語和英語文化的崛起,大量的英語網絡語言已經進入漢語網絡語言體系。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很大一部分網絡縮略詞率先產生,如www,IP,IT等,而漢語源源不斷地將諸如此類的詞匯借鑒過來,化為己用,這就導致了漢語吸收英語網絡詞匯遠比英語吸收漢語網絡詞匯多。相對來說,漢語對英語的影響還少之又少。
第二,漢語網絡詞匯常借用部分方言或諧音,而這種現象在英語網絡詞匯中卻很少看到。在漢語網絡詞匯中,人們常借助方言或連讀來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如某些方言中,把“鞋子”讀作“孩子”,這種方言讀音和意義在被廣大網民理解以后,成為了網絡詞匯,網友們常用“我的孩子丟了。”來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另外,漢語網絡語言中常出現把幾個不相干的字拼在一起來表達一種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多利用連讀,如:醬紫-這樣子,表-不要,造-知道,我宣你-我喜歡你。而英語網絡詞匯卻很少有類似的現象。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漢語語言文化本身的特征。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其同音詞很多,而聲調起著區別詞義的作用。英語沒有聲調,同音詞數量較少,因此,通過連讀創造新詞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漢語存在大量的方言,這些方言在口語表達上的讀音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實現利用方言創造網絡詞匯的條件,而英語中,利用方言創造的網絡詞匯比較少。
第三,漢語網絡詞匯中有許多古字今用現象,在英語網絡詞匯中沒有。漢語網絡詞匯的一種新趨勢是用古漢語中的一些筆畫復雜的漢字形象地表達意義,這種字成為了網民創造的“象形漢字”。網絡“象形漢字”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如:“囧”中的國字框很像一個人的臉, 里面的“八”則很像一雙閉著的眼睛。“八”下面的小“口”則表示嘴巴。“囧”字非常形象地體現了局促的表情,含有窘迫尷尬的意味。再如“槑”,由兩個“呆”字組成,在網絡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傻很呆。這種古為今用的字詞在英語網絡詞匯中很少見。究其原因,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著重直觀、重形象的思維特點。象形字的產生,正是由于古人在對所見新事物進行命名時,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事物,同時兼顧其形和義。時至今日,漢語網絡詞匯中,還可以體現我們文化思維中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而英語,作為字母文字的一種,其使用人群的文化思維本就與我們不同,自然也不會有太多具有形象性的詞匯發展成網絡詞匯。
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網絡詞匯作為網絡語言的外顯形式,首先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分析漢英網絡詞匯的異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掌握漢英網絡詞匯的發展規律和趨勢,為創建新的網絡詞匯提供參考,另外,我們應在當前網絡大環境下,順應網絡詞匯發展趨勢,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語言環境,以此促進漢語網絡詞匯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立剛.對比語言學視角下的英漢網絡詞語對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28(08):112-113.
[2]李雯艷,王盈秋.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漢英網絡新詞語共性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4(06):86-89.
[3]文姿波,徐章.英漢網絡新詞對比[J].知識經濟,2010(02):168-169.
[4]王晨琦.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漢語新詞語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