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慶
內容摘要:本文收集了充足的語料,詳細分析了詞語的超常搭配。首先,我們利用充足的語料將詞語的超常搭配分為語法超常搭配、邏輯超常搭配,語義超常搭配三種。其次,重點分析了典型的副詞“很”的超常搭配和量詞的超常搭配,日常交際中常見的詞語超常搭配,動賓結構、主謂結構、偏正結構的超常搭配。超常搭配主要是出于語義表達的需要、日常交際的需要、追求特殊語用效果的需要。超常搭配產生的條件有產生的原因和條件有兩個:句內句外語義的協調性;人類認知心理的接受度。詞語的超常搭配有它獨特的語用效果,能夠使語言表達具有形象性、使語義表達具有靈活性、使語言結構具有創新性。
關鍵詞:超常搭配 認知心理 語用效果
詞語的超常搭配是為了獲得異乎尋常的語言表達效果。超常搭配在語法上沖破了邏輯的限制,將表層毫無聯系的語言因素組合在一起,體現了語言的深層含義,達到了特殊的表達效果。超常搭配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方法,在文學作品和日常交際中頻繁使用,有助于加強語言的表達。關于超常搭配現象前人也做了一些研究。馮廣藝(1990),從語義的整體性、多層性以及語義的強化、弱化和逆向化三個方面說明了超常搭配是一種變異性的言語表達手段。胡幫岳(2003),通過超常搭配的等價原則好使用法則來探討詩性語言的超常搭配問題。在國內,語言學界對超常搭配現象的研究還不夠完善。
我們應對詞語的超常搭配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認識,本文嘗試對詞語的超常搭配進行分析,探求超常搭配現象的語言特點、產生的原因和語用效果。
一.超常搭配的分類
(一)語法超常搭配
所謂語法上的超常搭配指的是詞語之間的搭配不符合語法規則,也就是打破了常規的語法規則,從而表現出表層結構不符合語法規范,但深層結構卻符合語法規范的特征。同時,能夠達到獨特的表達效果。因此,分析語言現象時,不僅要遵守語法規則,而且要聯系漢語實際,透過表層結構深入分析深層結構,體會深層結構中所隱含的言語意義。從共時和歷時的雙向視角把握語法上的超常搭配,并對此做出合理而正確的分析。
1.副詞“很”的超常搭配
語言內部成分之間的相互組合是由常規的語法規則決定的,并受語法規則的制約。但以下示例卻打破了這種固有的語法規則:
(1)他們的表演很青春。
(2)他的長相很中國。
“很+名詞”是非常典型的超常搭配。“很”的語法規則是修飾或者限制動詞或形容詞,但“很+名詞”卻違反了這一規則。“很青春”中的“青春”指稱義即“青春時期”已經逐漸消失,而具有了[+年輕,+朝氣,+精力充沛]等具有敘述描寫性質的附加義。“很中國”指很具有中國的特色。“很中國”中的“中國”指稱義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漸消失,而具有[+黃皮膚、黑頭發、熱愛祖國、勤儉節約、辛勤善良、團結互助]等具有敘述描寫性質的附加義。
從以上分析中可得知:只有-名詞具有敘述描寫性質的附加義時,才能跟程度副詞很構成“很+名詞”這樣的超常搭配。
2.量詞的超常搭配
“量詞+名詞”是固定結構,其中名詞必須具有實際意義才符合這一語法規則。“量詞+名詞”結構中將具有實際意義的名詞替換成意義比較虛化的名詞,即構成量詞的超常搭配。量詞的超常搭配多見于文學作品,例如詩歌。
(3)一盞離愁孤單佇立窗口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方文山《東風破》)
(4)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徐志摩《再別康橋》)
“一盞”、“一壺”、“一船”是用來修飾具有實際意義的名詞,比如一盞花燈、一壺美酒、一船乘客,但例(3)、(4)中的“離愁”、“漂泊”、“星輝”意義已經被虛化,具有特殊的情感意義和表達效果,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具象化、更加形象化。在詩歌中經常運用這樣的超常搭配表現作者豐富而細膩的思想情感。
(二)邏輯超常搭配
邏輯超常搭配是指詞語在語義上的搭配違反了正常的思維邏輯,與常理不相符。例如以下示例:
(5)消防員在救火。
(6)防洪救災工作要重視。
(7)政府放糧救災。
(8)老張請假養病。
(9)老張請假養傷。
(10)兵荒馬亂,百姓四處逃命。
(11)兵荒馬亂,百姓死里逃生。
(12)躺下休息可以恢復疲勞。
上述例子的“火”、“災”、“病”、“傷”都是人們所不愿意遭受的事,“救火”、“救災”、“養病”、“養傷”這樣的表達違背了正常的思維邏輯,不符合語言規則。然而,這樣的表達具有合理性,并不影響人們的正常交際。
(三)語義超常搭配
語義超常搭配主要是打破了語言語義條件和邏輯關系的限制和束縛。即,表達字面意義的表層語義與表達真實含義的深層語義不一致。語義的超常搭配和語法結構有關。下面從主要的幾個語法結構來分析和探究語義超常搭配現象。
1.動賓結構的超常搭配
動詞和它的賓語叫做動賓結構。動賓結構發生支配或影響與被支配被影響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組合同樣也是動賓結構。動賓結構的超常搭配,“動詞+支配對象”符合語法規則,但在語義上表現出了超常的特點。比如“曬太陽”“吃大戶”“吹空調”“吃大碗”“吃小灶”等。下面以其中的“曬太陽”為例進行分析。
“曬太陽”是動賓結構,在這個動賓結構中“曬”表示動作,“太陽”是動作“曬”的賓語。“曬”是動作,“太陽”是賓語類型中的施事賓語。“曬太陽”表示“人在太陽光底下接收光和熱”,表達了一種狀態。“曬太陽”由兩個必備的因素組成,一是曬;二是太陽;“曬”和“太陽”構成的動賓關系符合語法規則,“太陽”是動作“曬”所支配的對象,但在意思上卻不是。“曬”和“太陽”構成的動賓關系表述了一種現象。如果沒有“人在太陽光底下接收光和熱”這個現象作為媒介,也就沒有必要將“曬”和“太陽”組合在一起構成“曬太陽”這樣的動賓結構的超常搭配。
2.主謂結構的超常搭配
主謂結構的超常搭配符合語法上的主謂關系,由于使用了語辭使得主謂結構在語義上打破了正常的思維邏輯,表現出超常的特點。
(13)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食指《相信未來》)
(14)憂郁從你身體內滲出。(翟永明《渴望》)
例(13)在語法層面是合乎語法規則的,但語義上突破了語義條件和邏輯規律的限制,通過修辭來替代具有實在意義的內容。例(13)中通過“嘆息”作謂語使主語“余煙”擬人化,具有了人的特征,即擬人化的“余煙”發出了人的哀嘆。
例(14)中,在語法層面是合乎語法規則的,但突破了字面的詞義,從而形成“憂郁”“滲出”主謂結構的超常搭配,形象生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提高了語言的藝術感染力。
3.偏正結構的超常搭配
偏正結構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偏正結構的超常搭配符合語法上的偏正關系(狀中偏正和定中偏正),但在語義上追求新穎別致,語言獨具風格。
(15)望遠鏡擴大數十倍的鄉愁。(洛夫《邊境望》)
(16)正是上班的高峰,大街上車來人往,摩托車噴吐著黑煙在人行道上亂竄,自行車膽大妄為地逆行,轎車趾高氣揚地鳴著響笛,這些,本是我極其厭惡的,但今天,竟也變得美好起來。(莫言《生死疲勞》第四十四章)
例(15)中用定語“擴大數十倍的望遠鏡”修飾“鄉愁”符合定中偏正這一語法規則,但在語義上超出了常規。這句話采用具體的事物來修飾抽象的事物“鄉愁”,使得“鄉愁”這一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給人以非常直觀的感受,進而更加準備地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內涵。
例(16)中用狀語“膽大妄為”和“趾高氣揚”分別修飾中心語“自行車”和“轎車”符合偏正結構中的狀中偏正這一語法規則,但在語義上也超出了常規。這句話通過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表層的語義相斥轉化成深層的語義相容,給我們展示了一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與此同時,側面襯托出了“藍解放”的幸福和甜蜜,豐富了人物形象。
二.超常搭配的原因及條件
超常搭配現象能夠在現代漢語語言系統中存在并被運用,有它產生的原因和條件。詞語的超常搭配表面上打破了常規的語言規則和思維邏輯,仍然能夠出現在日常交際和文學作品的語言中,這其中有著一些原因和條件。
(一)超常搭配產生的原因
超常搭配頻繁出現在日常交際和文學作品中,肯定有其產生的原因。下面我們從語義表達的需要、日常交際的需要,追求特殊的語用效果的需要三個方面分析超常搭配產生的原因。
1.語義表達的需要
超常搭配的語義要比一般搭配的語義更加豐富、更加形象生動,更加深刻。所以,為了追求語義的豐富、深刻和形象生動,運用超常搭配達到這種語義上的要求。文學作品創作中,需要打破邏輯的限制,使詞語的意義由實在轉為虛化。運用超常搭配既能夠滿足語義表達上關于表層語義和深層語義的要求,又能夠使得搭配項語義更為豐滿,完備。例如:
(17)——是秋天了!人們輕微地溜出了一個迷人的嘆息。(袁鷹《西風絮語·寂寞》)
例(17)在“溜出了一個迷人的嘆息”這個超常搭配里,用“溜”把人們因為秋天即將到來可能會產生的寂寞、迷惘的心情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溜”的語義要比“發(出)”等詞的語義更加豐滿,完備。
2.日常交際的需要
在日常交際中存在常規搭配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所以需要打破常規的這一具有創新特點的超常搭配來滿足日常交際的需要,保證日常交際的順利有序進行。例如:
(18)天氣這么好,你別窩在宿舍了,我們出去曬太陽吧!
3.追求特殊的語用效果的需要
為了能達到使語義表達更具靈活性、語言結構更具創新性,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更具形象性的語用效果,語言使用者運用了超常搭配。所以詞語的超常搭配是語言使用者為了獲得異乎尋常的語用效果。追求特殊的語用效果是超常搭配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19)他們在批斗我時,硬說白素素是先被我睡了初夜然后再嫁給張大壯,這是放屁造謠,讓那白素素作證,她撩起衣襟遮著臉,一味痛哭。一言不發,把假事哭成了真事,把西門鬧哭上了黃泉路。(莫言《生死疲勞》第四章)
例(19)中通過“哭上了黃泉路”這樣的隱含信息形象地表現了“白素素”強大的痛哭本事。同時,把“斗地主”的情景刻畫地淋漓盡致。通過隱含信息轉化為顯性信息,從而達到反常喝道、曲高和寡的特殊語用效果。
(二)超常搭配產生的條件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超常搭配現象能夠存在并被運用,有它產生的條件。下面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句內句外語義的協調性
詞語超常搭配表面上打破了語言規則的限定,實質上仍能夠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探討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語義內部整體的和諧和一致。語義內部整體的和諧取決于詞語意義與句子意思的和諧。一般情況下,如果詞語之間不搭配,顯得突兀,則需要通過句子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協調。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句子中詞語內部之間不搭配,不協調,我們可以通過協調句子內部語義達到和諧一致。
(20)一串干枯了的眼淚,已經蒸發了悲哀。(王蒙《相見時難》)
例(20)中“蒸發”一詞后面搭配了抽象名詞“悲哀”,本來“蒸發”后跟液體類的具體名詞。這樣搭配使得語義變得抽象,賦予“蒸發”另一含義,即“體現”“突顯”等含義。“蒸發悲哀”是對前面“眼淚”的敘述和說明,這樣語義之間恢復了協調,使得感情更加豐富細膩,表達了過度悲傷讓眼淚流完了。
詞語超常搭配不僅要求句內語義協調,更要求句外語義協調。句外語義協調指的是句子的語言搭配必須符合現實生活的語境。“語境和全部語用過程組成了一個內在的結構整體,離開了語境就談不上語言的運用”。①
(21)有人送給她小小的首飾,細細閃閃的小戒指,承載著錯愕慌忙的情感。可是他們一點也不能讓她心動。(張悅然《水仙已乘鯉魚去》)
例(21)中“錯愕慌忙的情感”是超常搭配,用“錯愕慌忙”來形容“情感”,讓人感到突兀。結合上下文語境,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胖胖的姑娘,當他減肥變得纖瘦苗條的時候,男士們紛紛對她展開了追求,就是這樣一個情形讓這位姑娘出現了“錯愕慌忙的情感”。
(22)不能用聲音,只能用沒有聲音的“聲音”加以表達。(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
例(22)中“沒有聲音的聲音”屬于超常搭配。結合十年動亂的特殊歷史背景,不難理解作者所要抒發的那段時期言論不自由的慨嘆。
2.人類認知心理的接受度
因為已有的語言構成方式不能滿足表達的需求,所以出現了詞語的超常搭配現象。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特別是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中,語言表達者融合了語言規則、社會文化、心理認知等多種因素,對語言加以創造性地發揮。下面重點從人類的認知心理分析超常搭配存在的條件。
美學觀點認為任何讀者都是用自己的認知圖式去解構文章和閱讀文章的。②超常搭配現象會激活讀者的認知圖式,會讓讀者以積極主動的情感態度解讀詞語語義,從詞語所隱含的感性意義體會其蘊含的深意,也就是探究詞語背后所隱含的深層語義。我們看到或聽到某個詞語,頭腦里會呈現這個詞語的概念義之外,還會有心理上的感受以及在我們的心理上留下痕跡。所謂心理上的痕跡指的是這個詞語所代表的相關事物的感受和體驗等,我們可以稱之為心理蘊含。③下面例子可以很好地證明。
(23)——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總是不投機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屋里。(魯迅《祝福》)
例(23)中的“剩”表示物品沒有用完,但將“我”與“剩”搭配,營造出凄涼冷清的氛圍,給讀者以孤獨寂寥的情感體驗。
詞語的超常搭配現象與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通過激活認知圖式,進而達到既能夠表達真實的語義內容,也能夠表達深層的情感意蘊。通過探求深層的心理蘊含,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填充和豐富他們已有的認知圖式,進而獲得深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享受。
超常搭配現象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交際和文學作品里面。超常搭配現象能夠大量出現在日常交際和文學作品中,除了具備搭配本身符合語義的要求、符合人類的認知心理的條件外,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符合大眾的表達需求、能夠被為大眾所接受。因為符合大眾的表達需求,能夠為大眾所接受,所以超常搭配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三.超常搭配的語用效果
超常搭配的語用功能效果主要是增強了語言的修辭效果,產生新穎出奇的表達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語言的藝術感染力。超常搭配的這一語用效果要求我們對超常搭配的理解必須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整體理解和把握。
(一)使表達具有形象性
超常搭配有著十分明顯的修辭色彩。超常搭配現象存在于特定的語境當中,使語言表達具有形象性、使語義表達具有靈活性、使語言結構具有創新性的修辭表達效果。下面列舉三種修辭手法加以說明。
1.擬人的修辭手法
例(13)中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格,通過“嘆息”作謂語使主語“余煙”擬人化,具有了人的特征,即擬人化的“余煙”發出了人的哀嘆,哀嘆那個荒蕪、窮困、艱難的時代。同時,描寫當時環境的艱苦和險惡,構筑了全詩的深沉悲慨的感情基調,表達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不放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可貴品質。
2.比喻的修辭手法
(24)我從前街轉到后街,登上土圍子饒屯一周,看到東邊天際由白變紅,看到朝霞如火,看到一輪紅日升起,廣大的天下,雪映紅光,宛如傳說中的琉璃世界。(莫言《生死疲勞》第二章)
例(24)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格使“天下”更加形象、具體。通過喻體“琉璃世界”的表達,形象生動地展示了黎明時分天空中的奇異景象。
3.移覺的修辭手法
(25)菜圃里的紅豆藤還是高高的緣上竹竿,黃瓜還是肥碩的壓在籬腳下,古老的桂樹還是飄著金黃色的香氣。(何其芳《墓》)
例(25)中的“香氣”是視覺無法感知的,只能是靠人的嗅覺感受到。桂樹上的桂花是金黃色的,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讓人感覺空氣中的香氣也有了金黃色。讓人著迷,讓人陶醉。很明顯,在這里視覺和嗅覺的界限被打破,兩者勾通了起來。賦予“香氣”以色彩,使“香氣”變成視覺可以感知的物質實體,形象生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視覺印象,產生奇特的修辭效果。
(二)使表達具有靈活性
(26)她們被幽閉在宮鬧里,戴了花冠,穿著美麗的服裝,可是陪伴著她們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樹。(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例(26)中所描寫的是高墻深院里與世隔絕的宮廷生活。這些女子表面上享盡榮華富貴,實則內心苦悶憂愁。無法按自己的意愿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是整日借酒消愁消磨時光,一生充滿孤獨與落寞。作者沒有直接說出她們在深宮里的孤獨寂寞,而是通過梧桐樹巧妙地將這種孤獨寂寞的情感表現了出來,達到物我交融統一的境界。“寂寞的梧桐樹”這樣的搭配靈活新奇,深刻地表現了深宮女子寂寞凄苦的哀怨之情。
(三)使表達具有創新性
(27)又一陣殘暴的腳步聲,震動著魔窟,漸漸近了,就在窗前經過。(羅廣斌《紅巖》)
例(27)中“殘暴”形容“腳步聲”,很明顯在語言結構和搭配方面進行了創新。通過“殘暴的腳步聲”這樣創新式的超常搭配渲染了集中營陰沉怪異的恐怖氣氛,反映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兇惡殘暴,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士的殘忍迫害,真切地表現了作者深惡痛絕的思想感情。
總之,人們靈活運用語言的各種因素和邏輯思維,創造性地運用這超常搭配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能達到使語義表達更具靈活性、使語言結構更具創新性,使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更具形象性的語用修辭效果。
通過對超常搭配現象的分析研究,可知詞語的超常搭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和日常生活交際中。人們靈活運用語言的各種因素和邏輯思維,創造性地運用這超常搭配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能達到使語言表達更具形象性、使語義表達更具靈活性,使語言結構更具創新性的語用效果。同時,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能夠引導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準確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馮廣藝.詞語超常搭配的語義特征[J].綏化師專學報,1990
[2]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朱德熙.語法講義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付尚興.談超常搭配的語義變化及理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
[5]武仲波.漢語文學作品中量名詞超常搭配的認知隱喻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2007
[6]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注 釋
①周蕓.鄧瑤.周春林.現代漢語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②邵小慧,楊士榮.試析“超常搭配”的審美心理機制[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5
③楊士榮.漢語超常搭配的審美意義探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