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結合漢語言文學教材內容,探索合理有效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措施和方法,營造漢語言文學教育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探究,逐漸增強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基本素養,深入把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美學內涵。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文學鑒賞能力 措施
漢語言文學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和構造,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有極其明顯的人文氣質和內涵,要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之中加強語言意境學習和領悟,使之與生活相聯系和鏈接,增進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記憶,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基本素養。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1、漢語言文學理念缺乏及時更新
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相對陳舊,局限于傳統教學思維和模式,多數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采用直接灌輸的方式,將漢語言文學知識直接告知學生,學生只需將教師傳輸的內容進行強記硬背即可,而沒有真正領會到漢語言文學的內在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表面看似都能背下來,然而卻是懵懵懂懂,甚至不知所云,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勿提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素養的生成。
2、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尚存在欠缺
在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課程體系之中,通常配置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課程,而缺乏一些與生活實際相契合的實踐應用性課程,存在過于傾向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應用教學的現象,暴露出“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沒有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難以真正深入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的語言意境,無法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漢語言文學教學評價相對單一
當前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大多傾向于對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考試的成績評價,而缺乏對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沒有進行學生綜合品格素養的評價,沒有真正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評價的診斷、反饋和發展功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綜合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
4、課程教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地位相對被動,缺乏學習的主體性,停留于“聽課做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狀態,缺乏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知識的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究,沒有掌握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多樣化方法和手段,難以培養和生成良好的語言意境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路徑
1、合理優化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
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課程內容,進一步優化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設置,改變現有課程設置獨立分割的狀態,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貫通和鏈接,采用統整的方式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形成涵蓋多個學科門類的課程模塊,可以將概論、修辭學、漢字學等學科相整合,形成“語言文字能力”模塊。在不同的文學門類之中,如:文學概論、文學評論、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都有內在的關聯性,體現于文學語言的組織、文學觀念、文學風格及文學源流等,可以將其整合為“文藝理論素養”模塊,通過學習獲悉文學觀念的嬗變過程,明晰文學的文化意義,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深入認識到文學是作家個體體驗的凝結。
同時,還要聯系基礎教育和學生實際,改變部分課程內容偏深偏難的狀態,使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現實應用價值,增加個性化、情境化、生活化的課程內容,適當增加漢語言文學案例分析等內容,關注學生心理和現有經驗,使學生融入和滲透到個性化、情境化、生活化的案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生活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對課程知識的體悟,真正成為漢語言文學課程學習的主人。
2、創新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
要倡導學生在漢語言文學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下,進行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分析和探究,關注和突顯學生在漢語言文學活動中的獨特、個性化閱讀體驗和感悟,加強漢語言文學活動過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交流,形成對漢語言文學文本的能動性鑒賞,逐漸掌握漢語言文學的鑒賞理論和方法,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多樣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1)多媒體教學法。教師要轉變單調枯燥的語言講解狀態,將直觀可視的多媒體工具引入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來,將學生引入到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學習情境之中,獲得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更加深入地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引發與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充分體悟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風格特點和思想情感,增強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學生對于案例中的感知和分析不盡相同,在具有典型性和啟迪性的案例之中,學生可以通過質疑、分析、辯論等方式進行理解,并借助于各種背景資料進行釋難解惑。同時,在漢語言文學案例討論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開放式討論、封閉式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圍繞案例中的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發揮,從不同維度思考漢語言文學案例中的問題,逐漸領悟到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真諦,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3)角色扮演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采用自主選擇角色進行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站在文本的角度認識漢語言文學作品,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將其與文本相融合,較好地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主動探究興趣,融入到漢語言文學活動之中,體會其中的語言意境、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
3、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漢語言文學知識有其自身的結構和特點,教師要預先做好備課,并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所學知識的主題意旨,大概了解所學文本的結構和內容概要,初步理解漢語言文學內容的思想和精神,為后續的文學鑒賞提供準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基礎能力,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誦的方式把握語調、語氣,逐漸生成良好的語感,并要著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背誦練習,采用分段吟誦、逐句背誦的方式進行學習,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4、把握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基本知識和相關背景
漢語言文學基本知識是重要的基石,要理解漢語言文學作品的相關知識和技法,理解漢語言文學內容的主題意旨,對于漢語言文學中的比喻、排比、引用、擬人、仿擬等修辭手法進行深入體悟和合理運用,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等,學習其行文結構和選材剪裁的特點,深入透徹地體會漢語言文學內容的語言意境和特色,做到“吃透”漢語言文學作品內容,對漢語言文學知識做到“爛熟于心”,增強漢語言的氣勢,更加嚴密透徹地闡述道理,淋漓盡致地抒發情感。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之中,巧妙地將情感融入景物描寫之中,作者采用名詞性詞組表達和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情境,將九個意象巧妙地編織在一個畫面之中,通過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的方式,以極盡婉轉含蓄的方式襯托游子的惆悵、悲愴之情。
繼而,還要全面把握漢語言文學作品的作者及創作背景,“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必須要充分關注漢語言文學內容的背景知識,準確記憶漢語言文學作品所處的時代,了解作者創作的相關背景、所見所聞,理解作者創作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全方位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脈絡。以學習古詩詞為例,杜甫的《戲為六絕句》、祖詠的《終南山望余雪》、元結的《篋中集》……,學生不僅要理解這些古詩詞的主旨要義,還要學習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情感,學會對不同詩歌的對比賞析和理解,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5、掌握文學鑒賞的方法
在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做到品意境、悟內涵,還要做到抓字眼、明文意,不僅要從整體層面上把握漢語言文學作品的中心意旨和思想,體會漢語言文學知識內蘊的情感和意義;還要能夠做到從微觀入手、從細節著眼,要仔細琢磨和推敲文本中的字詞、語句,從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中體會其中的深意和“味道”,逐漸體會和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在魅力,全身心地融入到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理解之中,從而真正掌握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方法,較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審美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漢語言文學中體會到文字之美、情感之味。以學習戴望舒的《雨巷》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聯想和想象,結合文本作品想象“丁香姑娘”的面貌、姿態等形象,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置身于“雨巷”的特定畫面中,萌發別具特色的審美意象和情感。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教學要以作品為“體”,以方法為“用”,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下,引導學生體會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意境和內涵,感受文本作品中特定語境下的語言之美,進行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充分想象和聯想,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思維,增進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透徹理解和記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培育三種意識 培養三種能力——應用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核心[J].彭正生.巢湖學院學報. 2016(05)
[2]把握詩歌特點,提高鑒賞能力[J]. 李傳鵬.課外語文.2015(07)
[3]影響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形成的因素及對策研究.王克平.關愛明天.2016
[4]淺析漢語言文學中的傳統文化賞析——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例.張蘊靈.中文信息.2017
(作者單位:滄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