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萍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幼兒童話、繪本常用創作結構進行解讀,挖掘出三段式變化的對稱結構,這種結構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受幼兒歡迎的童話、繪本中開始得到運用。本文嘗試通過解讀具體的幼兒童話文本,為當今幼兒童話、繪本創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幼兒童話 繪本 創作結構
幼兒文學是啟蒙文學,其文學特性與幼兒群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密切相關。幼兒童話和繪本作為幼兒文學當中的文體,同樣也應遵循幼兒文學的特性。
幼兒童話和繪本因其對象年齡低幼,敘述方式一般采用最簡單的縱向時間單線。這種簡單的單線式敘述在具體文體中卻呈現出類似的結構。
一.幼兒童話、繪本的常用創作結構解讀
(一)幼兒童話的常用創作結構解讀
童話是以幻想為特征,借助擬人、想象、夸張等表現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和人類普遍愿望的敘事性文體。[1]幼兒童話即是以幼兒為對象的童話。這類童話作品,考慮到其對象性,幼兒接受年齡小,理解能力處于剛剛發展階段,篇幅不應太長,語言文字也應該適合幼兒,盡量簡潔。如果按照這樣相對嚴格的限制,許多冠名為“童話”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童話,更準確說,他們更適合大一些的孩子。
《青蛙和蟾蜍好朋友》由美國著名童書作家及畫家艾諾·洛貝爾創作,并獲得了凱迪克獎。該童話在文字使用上簡潔明了,角色簡單明晰,篇幅短小,是簡易閱讀書籍中的重要佳作,也是適合幼兒聽賞的童話。
這本故事共包括5篇短小故事:《春天到了》《講故事》《一顆遺失的扣子》《那天他們去游泳》《等信》。例如《講故事》其故事為:青蛙不舒服,蟾蜍來看望青蛙,青蛙讓蟾蜍給自己講故事聽,于是接下來出現了類似的語段:蟾蜍在門廊走來走去想故事——蟾蜍倒立想故事——拿水潑頭上想故事——頭撞墻想故事,最后卻成了蟾蜍不舒服,青蛙給蟾蜍講故事。《一顆遺失的扣子》的故事為:蟾蜍發現自己掉了一粒扣子,接下來他發現一粒黑色的扣子——一粒兩個洞的扣子——一粒大扣子——一粒方扣子——一粒薄扣子,最后回家驚訝發現自己的扣子。[2]
這種故事結構在洛貝兒青蛙和蟾蜍系列中的其他故事中也很常見。這種簡單重復的結構也形成了洛貝兒青蛙和蟾蜍系列故事的風格和特色。
(二)繪本常用創作結構解讀
繪本在中國大陸最先開始的稱呼為幼兒圖畫故事書,是以幼兒為主要閱讀對象的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樣式,它是繪畫與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是包括了文學和美術的綜合性藝術。相比起童話,繪本是將文字和圖畫相結合,但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結合,而是圖畫能傳達的意思就不用過多的文字,文字是輔助圖畫,將圖畫相串聯,共同來服務于故事的傳遞。由于幼兒年齡小,識字不多,因此繪本圖文結合的形式更適合幼兒閱讀和聽賞。而童話由于以文字為主,適合幼兒聽賞。
繪本《咕嚕牛》英國著名作家朱莉婭·唐納森創作,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翻譯的一本繪本。原作從1999年推出至今,已經賣出了1000多萬本,在英國可謂家喻戶曉。我們以它為例之一來分析結構:一只叫嘰布嘰布的小老鼠高興地在森林里散步,一開始碰到了一只想吃他的狐貍,他編了一個可怕怪獸——咕嚕牛的故事,第二次又碰到了貓頭鷹,他繼續以咕嚕牛嚇唬他,第三次碰到了蛇,小老鼠又提到咕嚕牛這個怪獸。沒想到嘰布嘰布繼續往前走,真的碰到了他所想象的咕嚕牛。小老鼠為了咕嚕牛不吃掉自己,又帶著咕嚕牛見了蛇、貓頭鷹和狐貍。
繪本《我們要去捉狗熊》英國作家邁克爾·羅森于1989年創作的,故事的靈感來源于一首英國古老的民歌,邁克爾聽到這首歌,以這首歌為基礎創作了這個故事,所以,故事中每一段故事都像歌曲一樣,朗朗上口,韻律感非常強,非常適合大聲朗讀,比如故事開始的第一段:英文原文: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We're going to catch a big one. What a beautiful day! We're not scared.中文翻譯為:我們一起捉狗熊。我們捉只大狗熊。天氣好晴朗。我們勇往直前!
該繪本結構通過內容就可以直觀看出:我們要去捉狗熊,我們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氣這么好,沒什么好怕的。唉喲,野草!高大搖擺的野草。上面飛不過,下面鉆不透。天吶,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悉悉索索,悉悉索索,悉悉索索。
我們要去捉狗熊,我們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氣這么好,沒什么好怕的。哎呦,河水!又涼又深的河水。上面飛不過,下面鉆不透。天吶,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嘩嘩啦啦,嘩嘩啦啦,嘩嘩啦啦。
我們要去捉狗熊,我們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氣這么好,沒什么好怕的。哎呦,爛泥!又深又黏的爛泥。上面飛不過,下面鉆不透。天吶,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嘰嘰吱吱,嘰嘰吱吱,嘰嘰吱吱。
……[3]
這種結構就是一種反復的結構。這種反復的結構從這里我們也可以找出其中的來源之一——歌曲的組合模式。歌曲的這種反復組合模式究其目的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和傳唱。在幼兒文學中,兒歌這種文體作為最古老的文體樣式,其特點正是篇幅短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趣味性和娛樂性強。中國大陸出版的《一園青菜成了精》就是典型根據北方童謠創編圖畫制成的繪本。
二.三段式變化的對稱結構
(一)三段式結構的變化
幼兒童話與繪本最為常見的這種反復結構又稱為三段式,三段式結構是指將性質相同而具體內容相異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事件連貫在一起,使童話的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得到完整鮮明的表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里的“三”可以看出,它不僅是實指的數字“三”,其實也包含了虛指的“三個以上”,即“多”。古人認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童話故事所采用的“三段式結構”也在“三”上往往發生了變化。如青蛙和蟾蜍好朋友系列《講故事》最后發生戲劇化轉換,青蛙代替蟾蜍來講故事;《一顆遺失的扣子》最后蟾蜍找到了自己的扣子,把之前撿到的這些扣子縫在衣服上送給了青蛙;《咕嚕牛》最后小老鼠真的碰到了咕嚕牛,又出現轉化的是帶著咕嚕牛去見前面反復結構中出現的蛇、貓頭鷹和狐貍;《我們要去捉狗熊》通過結構上的反復,最后真的碰到了狗熊,卻又嚇得逃回來,同樣又經過之前同樣的場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后面兩篇繪本不僅是三段式的簡單重復,還呈現出轉折后三段式的倒敘使用,呈現出一個對稱的結構。
(二)三段式對稱結構的分析
三段式對稱結構是與幼兒童話、繪本緊密關聯的,究其原因,毫無疑問,是因為以幼兒為對象。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來看,結合幼兒心理學,幼兒的神經系統極易興奮且并不穩定,以痕跡的形式在大腦皮層中形成的神經聯系是極端不穩定的。因此被感知的材料在幼兒的記憶中不會保持很久。[4]從第一層面來說,幼兒童話與繪本最先從原始的三段式結構出發,通過類似反復的結構不斷強化印象;從更進一步層面來看,三段式對稱結構不僅實現了另一個三段式,而且倒敘的三段式又一次加深了記憶,并且產生了很有意思的效果。
幼兒文學也是幼兒游戲的文學。3-6歲幼兒正處于感性經驗積累的時期,而這一時期幼兒也正處于游戲的階段。通過游戲獲得對于世界的感知,對于知識經驗的積累。幼兒童話與繪本通過孩子聽賞和看圖,在無形中也有了游戲的特性。三段式對稱結構將這種游戲性表現得更明顯。首先,三段式結構的反復性,符合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反復進行某一動作或情節的游戲心理;其次,這種三段式的對稱結構,在反復中又進行倒敘反復,這種游戲化的敘事方式,給孩子們帶來又經歷一次的妙趣。
這種三段式對稱結構往往在文字語句上也呈現反復、押韻的特點。例如上面語段介紹的《我們要去捉狗熊》的語言風格特點就是明顯的表現。此外,《咕嚕牛》的語言風格也同樣呈現出反復、押韻的特點,原文中:A mouse took a stroll through the deep dark wood. A fox saw the mouse and the mouse looked goo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little brown mouse? Come and have lunch in my underground house."
"It's terribly kind of you, Fox, but no - I'm going to have lunch with a gruffalo."
Oh went the mouse through the deep dark wood. An owl saw the mouse and the mouse looked goo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little brown mouse? Come and have tea in my treetop house."
"It's frightful nice of you, owl, but no - I'm going to have tea with a gruffalo."
On went the mouse through the deep dark wood. A snake saw the mouse and the mouse looked good.
"Where are are you going to, little brown mouse? Come for a feast in my logpile house."
"It's a wonderfully good of you, Snake, but no - I'm having a feast with a gruffalo."
任溶溶先生的翻譯同樣也精妙地傳達了原文的特色:一只小老鼠在密林深處溜達,一只小狐貍看到他,饞得口水直滴答。“親愛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兒啊?進來吃頓飯吧,樹底下就是我的家。”“哦,狐貍,你太客氣啦!可是很抱歉……咕嚕牛約我來吃飯,一會兒就見面。”
這只小老鼠繼續在林中溜達,一只貓頭鷹看到他,饞得口水直滴答。“親愛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兒啊?上來喝杯茶吧,樹洞那兒就是我的家。”“哦,貓頭鷹,你太好心啦!可是很抱歉……咕嚕牛約我來喝茶,一會兒就見面。”
這只小老鼠繼續在林中溜達,一條蛇看到他,饞得口水直滴答。“親愛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兒啊?進來喝杯酒吧,木頭堆里就是我的家。”“哦,蛇,你太客氣啦!可是很抱歉……咕嚕牛約我來喝酒,一會兒就見面。”[5]
在給幼兒的念誦中,幼兒聽類似的結構句式,變化簡單的詞語內容,加上朗朗上口的押韻節奏,幼兒會在聆聽兒歌的過程中,調節自己的情緒、感情、行為,更容易轉化為自身感受,從而吸收繪本內容。
三.三段式對稱結構在創作中的運用
(一)在幼兒童話與繪本創作中合理運用
三段式對稱結構在繪本運用中確實有比較成功的例子,從中提煉出來的這種規律性的結構是否可以直接運用于幼兒童話與繪本的創作呢?首先,這種結構規律當然是可以借鑒的。但是不表明說可以直接拿來運用。因為文本創作不僅只有結構,他更包括主題思想、角色、情節等。
(二)挖掘結構運用下的內涵式思考
1、結構的運用與游戲性緊密結合
幼兒文學其本質有很強的游戲性,方衛平又稱其為“玩的文學”。三段式對稱結構本身就具有游戲性,如果內容的趣味性和結構能很好地結合,才能產生出符合幼兒需要的游戲性文學。如繪本《我們要去捉狗熊》,其過程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好玩的游戲,碰到狗熊嚇傻了,又趕緊跑回家,符合孩子心理,滑稽又有趣。
2、結構的運用與創作主題相契合
結構只是創作元素之一,三段式對稱結構適合幼兒文學作品,但形式與內容是密不可分的,創作主題是否適合幼兒,使幼兒感興趣這才是決定性的。創作主題也決定著選用什么樣的結構,本文闡述的三段式對稱結構是為創作主題下結構的選用提供了參考和選擇性。
3、結構的運用與挖掘民間故事元素的思考
從《咕嚕牛》的繪本故事中,可以讀出故事《“咕咚“來了》和寓言《狐假虎威》的意味。中國繪本正處于迅速開展原創中國元素繪本的時期,雖然起步較晚,但國內市場需求量大,能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優秀作品不多。如何能將中國元素與中國繪本結合,創造出更多優質、經得起讀者和時間考驗的故事和繪本,也是當今面臨的問題。
我國也有豐富的傳統故事和元素,如何合理運用,使之受幼兒的歡迎,并且能給孩子以合適的引導,希望本文中三段式對稱結構的提煉和分析能為中國原創童話與繪本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程娟,田勝勇,王家鋮,等.幼兒文學閱讀[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20:107.
[2](美)艾諾·洛貝爾.青蛙和蟾蜍好朋友[M].明天出版社.2009.6.
[3](英)邁克爾圠森.林良(譯).我們要去捉狗熊[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
[4]謝全霞.論三段式結構在幼兒故事中的運用[J].名作欣賞.2017,32:18.
[5](英)朱莉亞·唐納森,任溶溶(譯).咕嚕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
基金項目名稱: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碩博專項課題(2018whcvcS10)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