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鶇礵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始終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教師難教,學生亦難學。傳統的割裂式閱讀教學頗受詬病,新興的“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經典閱讀”等教學理念讓教師一頭霧水,在升學率的壓迫下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立德樹人的總指揮棒,一方面是應試教育的壓力。改革當頭,要創新也要維穩。針對新舊雜糅的困境,新課標明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亦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總抓手。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已頒布四年,仍有部分教師沿襲傳統的單一割裂式閱讀教學模式。隨著教改推進,新舊雜糅式教學半推半就登上講臺,一方面拋不開應試教育的弊端,一方面對改革知之甚少便淺嘗輒止。長此以往,教師對如何教產生了疑問,學生亦對如何學摸不著頭腦。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課程縱深化改革,其次要保障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力求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高中語文閱讀課堂。
一.認知偏差下的新舊雜糅
在高考中,閱讀板塊占比頗大。但是教什么,怎么教,真由一紙試卷說了算,那么人工智能時代的高中生與封建社會的科舉考生有何本質區別?“文化自信、鄉土風情、閱讀美感、閱讀觀”又該被置于何處?升學壓力導致很多教師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多有偏差,追求速成的高分不會在改革教法上過多下功夫,便沿用傳統舊教法。
傳統的割裂式閱讀教學,講究對字形、詞意與段落的分析,這是第一類教師固定教法。可知識不是單一性的抽象組合,而是由感性,理性和活性三個方面組成的有機整體。并不是說傳統教學中的正音釋詞不對,或者劃分段落有錯。只是讀音,詞義對文本理解與欣賞意義甚微。考慮到高中生本就具備查閱字典,翻閱資料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實在不必在高中課堂上做小學生功課。
當“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經典篇目閱讀”等教學實踐席卷而來時,第二類教師也有心創新,但結果差強人意。例如,在講《百合花》時這類老師也會先讓學生整體閱讀全文,然后提出概括性的問題,例如: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人?作者為何大量描寫新媳婦,刪去行嗎?為什么以百合花為題,換一種別的花朵為題可以嗎?諸如此類,這類教法雖然較傳統教法更注重了整體閱讀,并試圖通過概括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但總體上,還是過于單一化,未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且問題基本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抓不住閱讀的重點,無法達到《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對于文學閱讀與寫作的要求,如“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嘗試文學寫作并撰寫文學評論,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第二類教學就是新舊雜糅。
所謂新閱讀教學中的“新”體現在教師對學生語文文感與思辨性閱讀思維的培養,通過喚醒學生已有經驗整體調動學生的知識積淀,在閱讀中樹立文化自信,促使閱讀成為精神的享受。以《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例,新教法的老師會請同學們回顧單元主題,然后回味已經學過的《變色龍》。“文中的主人公為了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未來自己的飯碗,不得不在公平正義與自私自利之間權衡利弊,因而做了種種見風使舵的勾當。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高壓政策下扭曲的自保行為。對于本文而言,似乎看不出封建統治者對于別里科夫的嚴酷統治,但是我們是否能找出本文與《變色龍》的相似之處呢?”“本文的標題叫做“裝在套子里的人”,請根據課文內容,理解主人公是如何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的?”“在生活中你是否見過“裝在套子里的人”?如何不被裝在套子里。這種教法注重對學生已有經驗的調動,通過對比閱讀,幫助學生自主而有效的把握文本展開思考。
新課改前,第一類教師隨處可見;新課改后,又多了第二類教師,這兩類教師都不缺教學經驗,缺的是對新課改的認知以及教學思維的轉變與教學能力的提升。時代在變,學生也在變,教法自然要隨之改變。教師應該首當其沖跳出舒適區,了解改革趨勢,明確閱讀教學的本質要求,考慮學情通過閱讀教學促進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人文素養與藝術修養的發展與提升。
二.深化改革下的“除舊迎新”
“新課標”改革背景下想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教師就需另辟蹊徑,采用創新的閱讀教學思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除舊迎新”,要新在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閱讀主動性的提高,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形。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將閱讀教學模板化,禁錮了學生思維又割裂了文章的美感,還割裂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性。但傳統教學并非一無是處,新課改也不能空談理想,語文閱讀教學的“除舊迎新”重在尋求保持分數與提升素養的平衡點。“新課標”明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慢過程,但素養提升便是分數的提升。
現代閱讀教學講究“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通常閱讀教學分為兩種,一是對課文的講解;二是對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類題的講解。一是本源,二是分流。傳統應試教學一味重視分數,導致本該以感受、品味、鑒賞為主導的課文講解也變成了模式化的閱讀理解解題步驟,最終舍本逐末收獲甚微。真正的閱讀教學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文感的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要以興趣為基礎,文感是學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過長期的讀寫積累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形成對文本直接快速感悟與理解的心智技能。二者的養成需要在教讀中萌芽,在自讀中發展,在課外閱讀中鞏固。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除舊迎新”的對策
1.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的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都會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語言建構能力產生影響。從課前備課至課中提問再至課后總結,處處都體現了教師專業能力。在備課環節,傳統閱讀只注重對過程的設計,忽略了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新備課環節要從整套教材入手,從語言、情感、思維三個方面出發,整合各個單元,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教學目標。課中提問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好的問題是帶領學生閱讀文本的引擎,閱讀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抓住文本主線,由淺入深構建學生閱讀系統框架。課后總結是閱讀教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閱讀教學的總結應以積極的價值觀為導向,深度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對閱讀的興趣。
2.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語文閱讀不僅僅是語文高考試卷的板塊之一。古往今來,諸多文學大家都靠一只筆桿子“打天下”,這些經過時間沖刷的優秀作品,更是輔助青少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強有力基石。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倡導回歸人性本初,密切關注學生的閱讀需求,通過導趣、導學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全面理解閱讀文本,獲得思想上、情感上、審美上的享受,體會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感與滿足感。鑒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具有思想傳導的直接性與道德引導的生動性,因此更應秉承起“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3.嘗試進行“整本書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實踐
人工智能時代沿襲了信息時代自媒體高速運轉模式,網上碎片化的信息鋪天蓋地,質量也參差不齊。再加上現在的學生讀書少,特別是很少讀完整本的書。 “整本書閱讀”就顯得很有必要。高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主要以學生自讀與課外閱讀為主,教師不必過多干預,最晚多在課上煥發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如若學生能自主愛上讀書,就很好。如若不能,應讓學生自主閱讀感興趣的書,不做強制性的要求。
群文閱讀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突破性教學實踐,在突破單片閱讀教學局限、療救閱讀教學痼疾、回歸閱讀教學本真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自國內學者趙鏡中先生首次提出后,于澤元蔣軍晶等眾多學者投入理論和實踐研究。目前國內對群文閱讀的定義多從“同一個命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三個角度著手。單篇閱讀注重對知識的傳授,群文閱讀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二者是拋磚引玉的關系。隨著統編版教材投入使用,對《鄉土中國》《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也被提上日程,這對與習慣單篇閱讀教學的高中師生都是一個挑戰。而群文閱讀恰好可以作為單篇閱讀向整本書閱讀過渡的橋梁。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時,始終要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選擇緊扣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議題,整體把握群文之間的關聯性,進行集體構建。
4.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傳統閱讀教學向新閱讀教學過渡的最本質的標志就是通過教學,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興趣的產生會促使閱讀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形成良性循環。在傳統閱讀教學中,一篇美文在學生眼里可能只是問題的組合體,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精神享受而是解題。長此以往,學生便對閱讀失去了興趣。語文教師需要重新認識閱讀教學帶給學生知識和認知的提升,灌輸性的填鴨式教學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但卻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興趣的養成。因此,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才會強調閱讀教學要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蔡偉.文感培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成功之途.[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63
[3]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10
[4]郝玲君.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實踐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 2020,(S1):46
[5]顧詠梅.高中語文碎片化閱讀教學的應對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9.學.2019.(12):24
[6]徐鵬.群文閱讀教學的學理審視. [J].中學語文教學.2021.(01):04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