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華杰
摘要:本文主要以分析當前幼兒的飲食現狀以及幼兒園食堂安全現狀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幼兒的飲食現狀為主要依據,從優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幼兒食品安全認知教育為主,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在一日生活中進行滲透式教育,其目的在于保障幼兒園食品安全以及加強幼兒的食品安全認知教育,讓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鑒別食品安全的認知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的夯實的根基。
關鍵詞:幼兒教育 食品安全認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體現了人類生存之道的食品安全倫理觀,從古至今人類對食品的需求是解決饑餓與生存,隨著生命意識的逐步覺醒,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擺在現代人類面前新的話題。在現代社會,食品、食材、餐飲的安全生產、流通、監管和消費,直接涉及現代人類的生存與世界的和平穩定,以及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等一系列重大的倫理問題。食品安全不僅關涉人的生命的存在,也關涉人的生活的質量。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舌尖上的安全則越來越受到關注。幼兒期是人一生成長的關鍵期,幼兒期的食品安全認知直接影響其終身發展。如何構筑幼兒的食品安全防線,提高幼兒的食品安全認知,形成一套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教育模式,是我園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園幼兒飲食普遍現狀
1.挑食、偏食、厭食現象普遍存在。偏食、挑食、厭食是 3-4歲幼兒常見的現象,每年9月份新生入園部分孩子不會獨立就餐。在家沒有養成獨立進餐的習慣。孩子的偏食、厭食容易造成身體營養不足,尤其是 3-4 歲的幼兒,營養不足會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造成3-4歲幼兒挑食、偏食、厭食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多食用精細食物和甜食,在嬰幼兒期添加輔食結構不合理。深加工類的米粉、蛋糕、面包成為嬰幼兒的主食。還有些孩子只喜歡吃肉,不吃菜;有些只吃菜,不吃肉的;部分幼兒喜歡甜味飲料和奶制品飲料,抵制喝白開水;三餐沒規律沒有固定時間,零食、烤制、腌制、深加工食品成為孩子的輔食,不知道這些食品里含了多少食品添加劑、致癌物質。某些家長自身都有偏食挑食的毛病,影響或限制了孩子的進餐習慣。
2.經常吃零食現象普遍存在。幼兒期身體發育所需的營養主要是從每日三餐的食物中攝取。如果孩子三餐吃飽、吃好,基本營養素能夠得到保證,無須再加零食。另一方面幼兒從零食中不可能全面攝取所需的營養素,這些零食多是單純的能量,自然營養攝入少,口味重、熱量高的食物導致身體肥胖。兒童時期肥胖會加重身體器官的負擔,為成年后身體健康發展埋下更多的隱患。同時兒童肥胖癥對幼兒心理成長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易形成自卑性人格。幼兒期是身體生長的迅猛期,吃的食物種類越多、越雜,攝取的營養就越全面豐富,適應能力就越強,而且攝入食物的結構一定要合理。長期不吃蔬菜、水果的幼兒,體內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就會造成代謝障礙,嚴重地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
二、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分級教育建立安全屏障
幼兒園以家長為代表成立伙食委員會,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對幼兒園食品安全實施科學管理和分層管理。伙委會由幼兒園領導、分管領導、班主任代表、家委會代表、食品安全管理員組成,制定月例會制度,每次會議實行總結——分析——改進的模式進行。每個月由分管領導帶領工作人員和班主任對食堂的食品安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食品安全管理員每日對所購買食品進行檢查驗收方可入庫。每日開展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檢查、督查、多方聽取食品安全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高我園食品管理水平。每周有保健醫帶隊根據不同年齡的營養要求,制訂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營養食譜。
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體系,通識指導固然需要,而我們認為分類指導更為有效。我們的分類指導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食堂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我們把食品安全操作的主要流程細化為五關:進貨關、儲存關、加公關、留樣關、保潔關。針對各關不同的操作的要求,逐步實施規范食堂工作人員的一日工作規范。第二層是幼兒家長。定期對幼兒家長進行飲食營養和食品衛生的教育,讓家長注意家庭食品和幼兒飲食習慣的培養。杜絕垃圾食品。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食品安全的工作。
喜歡吃孩子的天性,孩子年齡越小,越難抵擋美食的誘惑。現在媒體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讓我們觸目驚心,寢食難安。食品安全事關每個孩子的生命健康與安全。《指南》中明確指出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幼兒年齡不同,其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為此,我們以開發園本課程為突破點,把食品安全教育作為一個研究課題,不同年齡段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研討,開展不同形式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動。我們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開展了系列活動。以點帶面、輻射全園、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幫助幼兒習得安全知識,學會拒絕不健康食品。
針對如何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動,我們的方案是先進行問卷調查,總結出家長、幼兒對食品的安全的重視程度及關注點。其次是針對幼兒和家長的認知水平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
活動一、小班安全教育活動——不能吃的糖果
小班的孩子對于花花綠綠的糖果總是禁不住誘惑,由于辨別能力差,經常會誤食一些異物,我們針對這一現象開展了本次活動,讓小班孩子通過游戲的方式認識和了解生活中幾種容易誤食的東西,并了解誤食后的危害性。
活動二、社會實踐活動——逛菜市場
大二班幼兒在食育坊的一次活動中,削過皮的土豆變黑了,兩名孩子爭執,這個土豆還能不能吃呢?針對孩子們生活經驗匱乏,不具備辨別健康安全食材的能力現狀,我們設計生成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1.有目的地觀察比較食材、了解健康、新鮮食材的特征。
2.知道食品安全與自己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初步樹立食品安全。
活動準備:零錢、家長志愿者、社區菜市場協調溝通。
需要解決的問題:1.什么樣的蔬菜是安全的?
顏色異常的蔬菜不能買,如:西紅柿、玉米等。
形狀異常的蔬菜不能買:葉子枯萎的、葉片腐爛的、畸形的、
氣味異常的蔬菜不能買。
2.什么樣的肉是安全健康的?
肉有光澤,有彈性、有新鮮肉特有的氣味,無其它異味。
3.什么的魚是新鮮的?
魚鱗完整不脫落、魚眼不凸陷、氣味無腥臭味。
孩子們通過菜市場的實地觀察、探索、記錄、訪問等形式,了解了食材可以通過簡單的看、聞、摸等方式來辨認是否健康新鮮。以小組的形式交流、分享、總結,我們能充分地感受到孩子們習得有關食品安全的生活經驗的喜悅。
活動三、大班教育活動——我是小小質檢員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在觀察探索中獲得食品保質期的相關經驗,初步學看保質期并會簡單的記錄。
2.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初步培養幼兒的食品安全認知,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我園地處城鄉結合部,離園時在我園附近總是有小商販聚集,一些家長為了迎合孩子,就會買一些小攤販的“三無”小食品。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大班教研組開展了認識保質期的教育活動。孩子們通過本次活動逐漸養成了學看保質期、計算是否過期的習慣。并學會了如何辨別“三無”食品。食品在何種異常情況下不能食用,如:漲袋、出現霉點、氣味異常、顏色異常等。
活動四、大班社會實踐活動 --安全美食調查員
孩子們在以上幾個活動的體驗經驗后,對健康食品有了一定的認知,發現身邊的許多食品存在安全隱患。我園緊鄰朝陽門廣場和鼓樓美食街,這是許多幼兒來園的必經之路,這里眾多的小吃都健康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每個幼兒設計了調查表,展開了他們的美食安全調查活動。
通過這個親子調查活動,家長、孩子們發現,好多小吃既不衛生也不健康。幼兒園里每周都在根據幼兒的營養需求制訂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每個班孩子會出現挑食、偏食的幼兒。怎樣吃才能更健康呢?
我們結合繪本《食物精靈》開展了如何根據顏色調配合理的膳食,并會結合自己大便的顏色和形狀注意調整自己的飲食狀況。大班孩子根據自己對食品安全的已有認知開展了食品安全競答賽,在活動中孩子們對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和垃圾食品的辨別有了進一步的認知,為幼兒增強健康飲食的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促進幼兒食品安全認知,培養健康食育觀念的教育措施。
(一)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進行健康飲食教育。我國歷史悠久,飲食文化淵源流長,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必須從幼兒階段抓起。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不一樣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與中華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節日都與飲食文化有著聯系。如冬至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兒,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的臘八粥等,幼兒園就充分利用不同節日的特色飲食,在班里進行節日教育、親情教育及健康飲食教育。飲食文化不僅表現在烹調方式、用餐方式、餐桌、餐具上,更無形的支配著人們的飲食結構,深刻的影響著食物的消費傾向,因此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近些年來,部分家長由于受外來文化侵入,不僅對我們傳統的飲食習慣產生了動搖,而且還影響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更加深刻地影響到孩子的飲食結構,例如追捧西餐,吃洋快餐,慢慢的成為越多中國孩子的體驗和嗜好,也給我們的孩子飲食結構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我們通過中國的傳統節日來弘揚我們的傳統飲食文化,滲透給孩子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確立孩子正確食品安全認知。
(二)充分利用周邊資源,開展食品安全認知教育。
結合園本課程種植活動,開展自然食材認知教育。利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如清明前后,我們會引導幼兒開始觀察種植,播種。
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地播種、澆水、拔草、采摘,收獲,烹飪,品嘗來自大自然所饋贈的自然食材的味道,了解食物的來源,感知自然食材的味道,并對天才健康食材形成正確的認知,逐漸養成喜歡自然食材的味道,并形成味覺記憶。
我園幼兒在種植區和小廚房通過半年的時間,體驗到了小麥從播種、發芽、抽穗、收割、磨面、做成面條的全過程,作為現代化的工廠是如何生產食品呢?我們利用地處全國食品生產名城的優勢,分別帶幼兒參觀大型收割機的麥收現場,走進面粉廠、鮮濕面廠、食品廠參觀,孩子們通過長長的參觀櫥窗,看到整潔衛生的無菌車間里,面粉經過壓、碾、切、蒸最后出來成為密封的無油炸鮮濕面,了解現代食品的衛生及安全標準要求。但是,在現代的農業生產中,為了擴大食物的生產量,于是化肥、農藥、灌溉、機械動力等消耗對自然的破壞和負擔日益加重,對我們人類的食品安全也帶來了一定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孩子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在種植活動中自制殺蟲劑減少對食物的傷害,用什么方法儲存、生產的食品更健康成為我們引導幼兒探究的新話題。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食品安全認知滲透教育。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對于大多數常見的垃圾食品,家長的日常防控是比較嚴格的,不會讓幼兒經常吃,甚至從來不讓幼兒吃。但對于加工類的肉食品、餅干類食品,甜品類食品,家長的日常防控不太嚴格。這說明對垃圾食品危害的程度、認識程度與家長的防控程度成正比。如果家長認識不足或者不能全面認識其危害,就會放松對其防控程度。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幼兒的飲食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我園利用開設家長營養講座,把一些基礎營養知識和兒童的食育知識傳播給家長。利用家長沙龍讓大家各抒己見,討論正確的飲食習慣。家長要盡量給幼兒提供全面和均衡的營養,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的豆類食物和蔬菜做到合理搭配,我們相信只要家長明確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就能積極引導幼兒進餐,嚴格控制幼兒的零食,樂于與孩子溝通,勤于想辦法使食物變得更加精美可口,就能成功培養幼兒正確的食品安全認知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保證幼兒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幼兒園的首要工作,食品安全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幼兒食品安全認知教育需要隨時隨地適時進行。教師與家長要將食品安全認知教育與生活游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讓食品安全認知真正落實到實處,讓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鑒別食品安全的認知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的夯實的根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里特,食育是國民健康的大事[J].中國保健營養,2013.
[4]周波. 淺談幼兒食育教育的重要性[A]. 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5]郭建新. 幼兒園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J]. 課程教究,2019(28).
[6]黃儒強,黃繼紅.食品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
課題:幼兒食品安全認知提升策略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JCJYC21181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