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娟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旨在基于雙減教育背景,更新傳統語文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本文將對如何基于雙減背景來促進小學語文創新教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策略.
引言:小學語文作為中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在總成績分支中所占比例尤為明顯。這使很多補習班、輔導機構利用或制造這種焦慮打著不讓孩子輸在“學習起跑線”“提升成績”等旗號來吸引家長為孩子提分補課,從而占用中小學生課余時間,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小學語文教師應響應國家教學政策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常作業和校外培訓的負擔,在雙減背景下通過更新教研體系、合理安排學生學習時間、控制學業總量、提升課后服務等方式來有效提升語文教育質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一、豐富教學手段,以減促學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內容是學生提升文化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在雙減背景下,學生課余時間逐漸充裕,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時間多建立在學校課堂上,教師應借助這一政策的發展趨勢,[1]在傳統教學課堂上通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有趣教學情景、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將問題與情景相結合,調動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建立豐富多彩的有趣課堂為教學媒介來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師在講授小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畫風》這一文章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音頻、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故意發出提問“同學們,風是看不見又摸不著的,那怎么能是畫出來呢?作者是不是感受錯啦?”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積極談論同時對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以鼓勵,并引導其他學生:“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看見風?那你們怎么判斷有風呢?”通過這樣的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又能打開學生思考的思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深化教學課堂,以減強效
小學語文課堂不能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提高學生文字功底為主要教學目的,更不能以達到這種教學目的在課下為學生布置大量課后作業。[2]學校可以以此為依據,設立教師教學評價,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多元化評價教學來審查語文教學過程,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從而實現雙減背景下新型教學政策的有效落實。教師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小學語文高質量教學課堂,在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的基礎上,深化語文教學課堂,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使家長對學生學習的焦慮情緒達到有效緩解。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計出以尊重學生興趣、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案,依據學生性格特點,發展學生興趣,以樂教樂學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語文教學的課堂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講授《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時,根據文章風格開展教學,這篇課文采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空間想象極其豐富,語文風格也非常有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抓住這些富有情趣的語言,來體會漢語言文化的絕妙之處,并由此來深入學生的領悟觀察能力和寫作技巧,達到對教師對語文課堂的深入教學。
三、建立家校聯動,以減提質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產生了一系列關于升學焦慮、升學壓力的副產物,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表現也更為明顯,這致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要求和培養也不斷提高、更為全面。雙減政策的落實,使學生的課外時間實現富裕,讓家長的目光及關注點由學生的課外補習轉戰到學校課堂,同時也為學校的管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這時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大家長的作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橋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在“5+2”的課后服務中挖掘教師潛力,體現語文教學特色,在課后服務中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答疑輔導,指導學生高效完成課后作業的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閱讀,詩歌競賽等教學活動來擴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努力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以此為發展,利用家長參與評價來增強語文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通過實現家校聯動,促進家長關注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孩子,傾聽孩子心聲,關注孩子成長。
總結: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為提升中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其次通過豐富教師教學手段,創新語文教學理念,提升語文教學課后服務創建新型語文教學課堂,實現“以減促學、以減強效、以減提質”的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意行.小學中段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語文新讀寫,2020(9):22-22.
[2]王歡.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探究[J]精品,2020(15):09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