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紹林
(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斷惡化,這些風險因素直接導致了目前消化道疾病高發。統計資料顯示,消化道腫瘤疾病已成為高發性惡性腫瘤,而消化道早癌的及時發現對于控制消化道腫瘤惡化具有重大意義。消化道早癌的病變部位多在黏膜層,傳統的外科手術針對于消化道早癌的手術治療策略,其創口較大且患者術后恢復不理想[1]。目前針對于消化道早癌主要采用內鏡技術,而有報道證實,ESD 術由于其內鏡微創手段有效改善患者的受創與術后恢復狀況,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手段[2]。現采取我院2016年1月—2019 年1 月期間500 名消化道早癌患例分組研究,取得相關研究結果與結論報道如下。
將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500 名消化道早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兩個組別,每組各250 例。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149 例,女性患者101 例,年齡范圍為24 ~72 歲,平均年齡為(46.13±3.17)歲。病灶直徑0.9 ~2.7cm,平均直徑為(1.3±0.2)cm;對照組男性患者143 例,女性患者107 例,年齡范圍為22 ~73 歲,平均年齡為(47.24±2.98)歲。病灶直徑1.1 ~2.9cm,平均直徑為(1.6±0.3)cm。兩組患者一般要素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具備消化道早癌臨床指征與手術指征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時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包括胃早癌,直腸早癌等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變診斷標準;②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③病灶最大直徑不超過2cm,病灶部位未見潰瘍;④所有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家屬均簽署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病理診斷為中晚期癌癥,患者存在黏膜下淋巴結轉移;②病灶部位最大直徑超過2cm,并且病灶部位見潰瘍;③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障礙對于治療方案不耐受;④患者有外科手術禁忌證;⑤患者病灶部位抬舉征呈陰性。
1.2.1 傳統外科手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利用影像學對病灶部位定位及相應術前準備后,切開患者皮膚及皮下組織,對病灶部位的癌變組織進行全切或次全切,切除后縫合,切除組織送病理檢驗。術后給予營養支持與抗感染處理。
1.2.2 ESD 術式手術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ESD(內鏡粘膜下剝離術)術式手術治療,相應的術前準備后,利用內鏡輔助與窄帶成像指導病灶部位的有效定位,等待邊界清晰顯示后使用D 刀電凝標記,利用腎上腺素,亞甲藍,氯化鈉的混合注射液對標記外緣進行多點注射,確定剝離范圍;患者病變抬舉后,使用IT 刀在標記外緣界開始環切處理,待黏膜下層暴露后反復注射并進一步剝離,離斷基底,待完全切除分離后常規止血處理,切除組織送病理檢驗。術后給予營養支持與抗感染處理。
采取不同手術治療手段后,針對對照組及實驗組兩組病患,觀察統計病患的一般手術指標(手術時長,住院時間,手術費用),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治療率(臨床癥狀緩解,術后3 個月內未復發新的癌變部位),同時使用QLO-C30 生存質量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評價。
此項研究中所獲得的多項數據均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6.7d,平均手術時長為87.5min,平均住院費用為1.8 萬元,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3.3d,平均手術時長為178.8min,平均住院費用為5.7 萬元,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n住院時間(d) 手術時長(min)住院費用(萬元)實驗組25016.7±1.687.5±9.61.8±0.1對照組25023.3±2.8178.8±12.75.7±0.2 t-13.988726.513730.5564 P-<0.05<0.05<0.05
如上表所示,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更短且手術的費用更低(P <0.05),也就是說,從患者在接受手術的安全性方面、患者的經濟負擔方面以及手術效果來看,都是實驗組更優。
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多項預后統計指標顯示,患者多項并發癥發生率下降,消化道出血率由對照組11.6%下降至4.4%,同時食管反流率由對照組6%下降至1.6%,消化道穿孔率由對照組5.2%下降至1.2%,同時患者有效治療率由對照組76.4%提高至90.4%,病人的生存質量指標顯著上升,其中患者生存指標總體評分由對照組64.7 分上升至74.8 分,術后的恢復情況良好,見表2、表3。

表2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與有效治療情況統計對比[n(%)]
如上表所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達90.4%,遠高于對照組的76.4%,因此,實驗組的治療方式效果更好,并發癥發生幾率更低(P <0.05)。
表3 患者術后QLO-C30 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患者術后QLO-C30 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n認知功能 情緒功能 角色功能 軀體功能 總體情況實驗組250 71.4±3.7 73.5±4.6 72.8±2.9 75.6±3.6 74.8±4.1對照組250 62.3±6.1 65.8±2.7 63.6±1.9 61.0±3.3 64.7±4.3 t-9.74613.48510.50211.2359.778 P-<0.05<0.05<0.05<0.05<0.05
如上表所示,經過手術后,實驗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且QLO-C30生存質量量表的總體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證明實驗組患者在術后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統計資料顯示,消化道腫瘤疾病已成為高發性惡性腫瘤,而消化道早癌的及時發現對于控制消化道腫瘤惡化具有重大意義[3]。消化道早癌的病變部位多在黏膜層,傳統的外科手術針對于消化道早癌的手術治療策略[4,5]。消化道早癌的腫瘤浸潤性較淺,病灶直徑較小,因此使用傳統外科手術療法針對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治療,對患者的手術創傷較大,治療成本也更高,同時術后的風險因素也增多[6,7]。
本次研究中,使用ESD 術的實驗組各項預后指標數據統計顯示,消化道出血率由對照組11.6%下降至4.4%,同時食管反流率由對照組6%下降至1.6%,消化道穿孔率由對照組5.2%下降至1.2%,有效治療率由對照組76.4%提高至90.4%,病人的生存質量指標顯著上升,其中總體評分由對照組64.7 分上升至74.8 分,術后的恢復情況良好。結果表明通過采取ESD 術微創手術治療,手術的精準性得以提升,同時對于患者的創傷減小,這使得ESD 術在顯著降低了患者治療時間成本與經濟負擔的同時,患者術后的多項并發癥發生率有了顯著的下降,這也直接導致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同時其防止術后新發病變的治療有效率也較傳統手術療法更為可觀。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揭示了ESD 術在治療消化道早癌上由于此降低治療成本,提升治療質量,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有效改善患者預后生存質量,因此具備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