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天,吳大文,周麗芳
(貴州省地礦局113 地質大隊,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埡都一蟒硐鉛鋅成礦帶川滇黔重要成礦帶,帶內已發現鉛鋅礦床及礦點30 余處,最近在埡都- 蟒硐斷裂帶北西端發現的豬拱塘鉛鋅礦床探明鉛鋅金屬資源量達327 萬噸。通過最近在礦區進行勘查工作,探獲鉛鋅礦石量52 萬噸。本文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闡述,并分析礦床控礦因素。
趙家院鉛鋅礦床位于埡都—蟒硐背斜南西翼,出露地層石炭系湯粑溝(C1t)、祥擺組(C1x)、上司組(C1sh)、擺佐組(C1-2d)、黃龍組(C2h)、馬平組(C2m)及二疊系中統梁山組(P2l)、棲霞組(P2q)。除祥擺組與梁山組地層以炭質泥巖、石英砂巖等碎屑巖為主外,其余均為灰巖、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發育北西向及北東向斷層,北西向斷層主要由F1、F2、F3、F10;北東向斷層多切割北西向斷層,主要有F5、F7;礦區褶皺不發育。
區內鉛鋅礦體受北向斷層F2、F3、F10及北東向斷層F7控制,礦體產出于斷層旁側層間次級破碎帶之中。本次共圈定七個鉛鋅礦體,其中Ⅱ、Ⅲ號礦體受F3斷層控制,Ⅳ、Ⅴ、Ⅶ、Ⅷ號礦體受F7斷層控制(圖1),Ⅸ號礦體受F10斷層控制。現將礦區主要礦體特征分述如下:
Ⅲ礦體:受F3斷層控制,產于F3斷層旁側層間次級破碎帶中。礦體呈南東- 北西向長條形面狀展布,長400m,寬150m,傾向220°,傾角15°。礦體厚0.84m~2.55m, Pb品位0.2%~0.91%, Zn 品位1.62%~2.53%,。品位沿走向、傾向變化大。礦體圍巖均為石炭系灰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白云石化、褐鐵礦化、弱硅化。控制標高為2027m~2025m。
Ⅳ礦體:受F5斷層控制,呈北東- 南西向面狀展布,長200m,寬350m。傾向南西,傾角10°。礦體厚0.66m~1.78m,,Pb 品位1.11%~3.78%, Zn 品位2.35%~11.33%,平均品位7.96%。礦石品位沿走向和傾向變化不大。礦體圍巖為石炭系灰巖、白云質灰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白云石化、褐鐵礦化、弱硅化。礦體標高為2218m~2168m。
礦石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等。礦區淺部及近地表礦石類型主要為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中深部為硫化礦石。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包含結構、柱狀結構、乳滴狀結構、粒狀、膠狀;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 ,其次是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以及條帶狀構造。礦石中主要有益組分為Pb、Zn,伴生有益組分主要有銀(Ag)、鎘(Cd)、鍺(Ge)、硒(Se)等,但均小于鉛鋅礦伴生有益元素綜合利用指標。
鉛鋅礦體圍巖為石炭系灰巖、白云質灰巖,圍巖與礦體界線清楚,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大致相近。圍巖蝕變主要有白云巖化、黃鐵礦化、方解石化、硅化、重晶石化、褐鐵礦化等。

圖1 趙家院鉛鋅礦區25-25′勘探線剖面圖
地層(巖性)控礦:區內發現的鉛鋅礦主要賦存于石炭系白云質灰巖、灰巖等碳酸鹽巖中。碳酸鹽巖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脆性巖石,孔隙度大,滲透性強,分布于其中的裂隙常常是成礦流體運移的良好通道,也為成礦熱液的就位、聚集成礦提供必要的空間。
構造控礦:礦區處于埡都—蟒硐疊瓦狀構造帶,其形成經歷了早期裂陷、中期沉降、晚期巖漿噴溢、封閉消亡及燕山期構造反轉階段,在多期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強烈擠壓的北西向褶皺、斷裂構造帶,在此基礎上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及由此產生的熱液活動,形成大規模的含礦熱液,在不同的地層巖石中、適當的構造裂隙空間中形成鉛鋅礦體。
圍巖蝕變控礦:礦體圍巖蝕變主要以白云巖化、黃鐵礦化為主。因白云巖化可提高空隙率,晶洞空隙較發育,巖石脆性較大,受力碎裂孔縫增加,為其后溶蝕,充填及交代成礦提供空間;黃鐵礦與鉛鋅礦共生,在空間上呈現出由上至下含量逐減趨勢,往往賦存于鉛鋅礦之上,但總體上與鉛鋅礦形成兜底圈邊現象,為中近礦蝕變;Ⅰ-1 號礦體圍巖蝕變中,方解石化、硅化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