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儀 羅萍
(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現如今,臨床在選擇手術治療方式時,方法比較多樣,其中多以腹腔鏡治療術為主,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心理負擔輕等優勢,已然成為膽囊結石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并且,隨著臨床應用量的提升,該醫學技術已經得到了大量的推廣應用。但是,盡管治療效果理想,術后仍然會出現一些并發癥讓患者在康復期間承受心理、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在具體的臨床應用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肩背痛就是其中的一種[1]。基于此,我院選擇100 例術后出現肩背痛的病患,處理至兩組開展不通護理措施的對比,確認艾灸聯合護理措施對于減少患者疼痛感,提高康復效果的作用,在臨床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應用。
選取在我院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1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統一錄入時間在2019 年5 月—8 月,期間遵循計算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50 例、觀察組(聯合艾灸)50 例完成分組處理。各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 >0.05。其中,對照組男性與女性按照29:21 比例分,年齡在29 ~72 歲間,平均值(51.15±1.26)歲。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按照27:23 比例分,年齡在29 ~72 歲間,平均值(51.15±1.26)歲。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如手術前需要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以及術前準備工作,同時加強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的密切監測,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患病史以及手術史等,掌握患者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于患者的基礎疾病需嚴格遵循醫囑給予藥物治療。術后護理中需給予氧氣支持,依據患者身體情況,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等。同時加強患者的術后飲食指導、活動指導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等,并于患者出院前進行出院前指導以及院外隨訪等。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再聯合中醫艾灸治療。
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艾灸”理論+技能培訓,確保所有人員能夠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能,培訓過后采取考核方式檢驗,合格者可參與艾灸護理操作。在對患者開始艾灸治療前,詳細為患者講解艾灸的目的、流程等,讓患者能夠了解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艾灸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并隨時詢問是否有不舒適感,密切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的變化,若發現紅色異常,需要立即停止艾灸。具體艾灸操作如下:手術完成后當天,以患者患者臍部前方上4寸位置為準,即中脘穴,將點燃艾條懸于上方,單手以拇指、中指、食指捏住艾條,保證艾條與皮膚間隔距離在2.5 厘米左右,艾灸10 分鐘后,以圓圈狀向外擴大艾灸面積,該穴周圍艾灸時間以20 ~30 分鐘為宜,以此保證熱量能夠緩慢進入到皮膚。手術完成當天間隔6~8小時1次,第二天、第三天分別在上下午各1次。
對比兩組肩背痛疼痛評分并記錄各組疼痛持續時間。
(1)依據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法確定各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區間在0 ~10 分,即無痛~疼痛劇烈,無法忍受,疼痛程度越高則顯示出的分數越高。
(2)統計各組疼痛持續時間,分為三個時間段記錄,即未超過4 小時,4 ~12 小時,超過12 小時。
(3)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指標,如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并利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估表(PSQI)對兩組患者術后當天的夜間睡眠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滿分為21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數據資料錄入SPSS17.0,計數資料選擇(%)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t 檢驗,若P <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6.95±1.41)分,觀察組(3.24±0.28)分,兩組比較后組分值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716,P=0.0003)。
觀察組20 例疼痛未超過4 小時,疼痛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時間統計情況分析[n(%)]
觀察組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和術后12h PSQI評分等均少于/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指標對比(±s)
組別n離床活動(h)首次進食(h)腸鳴音恢復(h)排氣時間(h)住院天數(d)PSQI 評分(分)觀察組5010.18±1.1811.18±2.0511.15±1.0511.39±1.823.01±1.0210.24±1.19對照組5015.62±2.6317.62±3.6415.73±2.0816.07±2.523.62±2.0815.26±2.05 t-7.60519.82648.62817.92815.30016.9281 P-0.00020.00000.00020.0030.00160.0013
在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腹腔鏡手術以凸顯自身優勢,在臨床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尤其是在膽囊疾病治療中,該手術手術方式已然成為首選[2]。然而,雖然術中不用制作大創口,該方式仍然屬于有創治療,在手術過程中,患者神經系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從而引發出反射性的疼痛反應,在患者身體有大幅度活動時,疼痛感更加明顯[3]。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后患者的肩部疼痛是比較常見的手術后并發癥,并且臨床發病率較高,約為35%~65%左右,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右肩背部持續性疼痛,通常并非劇烈疼痛,多數患者屬于輕度或中度疼痛,也有少部分患者由于疼痛感較重進一步影響了術后睡眠質量以及機體康復進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發生肩背痛的原因復雜,通常認為與二氧化碳氣腹建立時為了確保術中視野以及術中操作空間等,二氧化碳氣腹壓力需維持一定水平,使得二氧化碳聚集于患者膈肌下并形成大量碳酸,對于膈肌和膽囊創面產生刺激,從而誘發術后肩背痛,該情況也是患者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機體康復進程,同時增加了患者的術后痛苦,不利于縮短術后住院時間,并且疼痛感的產生會讓患者產生應激反應,并不利于患者康復。所以還需針對患者的術后肩背痛情況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來改善其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的術后舒適度。如何緩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已然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在中醫相關著作中記載,艾灸治療具有溫通的作用,有舒筋通絡之效,從而保證患者氣血和,增強術后康復的效果。通過研究證明,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進行艾灸,熱度通過穴位滲透于皮膚,對穴位產生刺激作用,調節機體,加快其新陳代謝的速度,機體血液循環情況得意改善,促進患者康復,降低了患者在長期用藥以及其他治療中的心理負擔,減輕了在這方面治療中所花費的費用,節省了花費[4]。另外,在艾灸治療中,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被有效吸收,減少肩背部的疼痛感和持續時間,鎮痛效果非常理想,對促進患者更快的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并且后續復發的可能和概率也有效的降低,得到了患者的認可[5]。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開展常規護理基礎上,配合艾灸治療,能夠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持續時間,在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