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鵬飛 秦明臻 孟 佳 沈一凡 李 冰 秦建國
1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腎病科,北京 100078;2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北京 100029
[關鍵字]微??;治未?。稽S帝內經;氣血
“治未病”這一概念來自于《黃帝內經》,是指采用預防或醫治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措施,包含未病先防、防微杜漸、防止傳變、病后防復等幾項[1-2]。但關于治未病的相關文獻中,詳于對預防的討論,而對防微杜漸的相關概念及“微病”的論治和辨識少有單獨論述,而隨著治未病思想的流傳和當今社會對亞健康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3-4],在治未病的基礎上對輕淺疾病的防治應重點強調,所以本文試挖掘《黃帝內經素問校注》[5]、《靈樞經校注》[6]原文探究其根,以彰其義。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5]73對患者身體極小病變的觀測,辨別病情輕重并掌握疾病整體趨勢,以便對疾病從源頭截流,這是醫者處理疾病正確的觀念。而且從《素問·靈蘭秘典論》:“至道在微?!盵5]95也可以看出診治微病在疾病預防及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
但是微病癥狀表現隱蔽,經常難以直接診斷,易被忽略,如“若有若無”[6]14、“極微極精”[5]135等,從對“微”的描述可知,微病初生以無形之變為主,因其身未大傷,以及受邪不重,此時患者癥狀變化輕微,在外的癥狀或體征并不明顯,或不自知。
所以對于這種狀態疾病的辨別和傳變趨勢的把握,更需要醫者擁有高超的診治能力,因此不僅是預防,而能夠及時識別并消滅疾病于萌芽狀態者,應有上工之能,即《素問·八正神明論》中所說:“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盵5]264因此正需醫師著眼于細微處,及早發現萌芽狀態的疾病,不可養病。
所以,治未病時不僅要強調預防疾病,還要在病情輕淺、微萌階段能夠敏銳的發現疾病,積極消滅異樣于初生之時。
2.1.1 正瑕病淺 對于微病的描述,可以從《素問·調經論》篇中一窺端倪[7],此篇談論臟腑精氣和邪氣盛衰的補泄治療方法時,論及五臟病各有虛實,在五臟病外有“血氣未并,五臟安定”[5]525這類表述,而對此類疾病的具體治療,黃帝多次詢問:“刺微奈何?”[5]526故遵經之意將此病命之為微病。
對此《類經》[8]400解釋道:“并,偏聚也……今血氣未并,邪猶不深,故五臟安定?!闭J為氣血雖傷,但尚且通調,未與邪合,五臟本身未受侵擾,所以氣血雖亂但未及五臟,僅是淺表受邪,故在臟腑虛實的論治之外有此論述。同理 《素問·逆調論》:“絡脈之病人也微?!盵5]322雖有異樣但正虧不甚,發病僅在淺表位置,故病不重。
2.1.2 正風邪微 微病除了人體自身正氣的表現,受邪亦輕。如“氣相得則微”[5]593、“所勝則微”[5]103,反常氣候、非時令之氣侵襲人體,按照和時令的五行生克關系,時令勝邪氣或彼此相生者,淫邪不重,所以感病輕淺為病微?;騼H四時之氣為殃,如“正邪之中人也,微”[6]14,“正風者,其中人也淺”[6]262等,《黃帝內經太素》[9]認為這是四時正常之氣,乘人體之虛入內而成淫邪,故邪不勝,病亦微。
2.1.3 微病之外 在《黃帝內經》中將疾病的病因一般分為外感和內傷,如《素問·調經論》中論述風雨、寒暑等外感為陽,情志、飲食、起居等內傷為陰[5]532,陰陽所病均已歸虛實,如外感邪氣入內已深,“輸于大經脈”[5]533者,氣血與邪氣并,則成已?。弧把獨庖圆ⅲ⌒幸猿伞盵5]535,如有因情志過激、飲食失節等引起的內傷,雖然有些癥狀表現輕微,但實則內傷已成,故依《黃帝內經》不歸微病。也可說明微病雖屬外感,但病位極淺,未亂臟腑大經,盡在淺表,不歸虛實。
所以說,外來之邪柔弱及人體淺表層的氣血失和,二者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病位淺且病勢輕的一類疾病,即為微病。
人有經絡筋骨、四肢百骸等,但均以五臟為核心,以經絡聯系全身,統一為五臟系統,邪氣依附于不同位置而各有損傷也各依其名[10],即“氣合而有形,得臟而有名”[5]524。
2.2.1 微病分類 對于微病的分類命名也是同理,和五臟相應,以神和心、氣與肺、血及肝、肉同脾、骨和腎分別匹配,依據五臟特點,分別表現于皮毛、肌肉、筋脈、骨節等部位,諸微病的癥狀各有不同,表現為“灑淅起于毫毛”“皮膚微病”“經有留血”“肌肉蠕動”“骨節有動”等[5]525-530。
因此按照五臟的特點把微病分為五類,并依《黃帝內經》命名為“神之微”“白氣微泄”“留血”“微風”“骨節動”[5]525-530。
2.2.2 微病癥狀表現 五種微病的具體表現如上文所述,但描述較為簡略,因此參考其他篇章總結如下:
“神之微”應為患者體表感覺的異常為主。首先,原文描述為“灑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經絡也”,“灑淅”說明了邪氣性質,“未入于經絡”則限定了病位,即表皮的惡寒。其次,同段落前文論述心病時主要為神志變化,再參考《靈樞·五邪》:“邪在心……喜悲?!盵6]102可知心“神”病以神智感覺異常為主,再結合“神之微”的微病命名進一步推測,“神之微”不僅有惡寒,應是表皮的感覺異常,具體癥狀表現需結合邪氣性質及患者生理狀態判斷,如《靈樞·百病始生》“毛發立則淅然”[6]226,二者所論相應,惡寒之外,皮膚感覺異?;プC,或《素問·痹論》“皮膚不營,故為不仁”[5]400,可能表現為皮膚毫毛的麻木不仁等感覺異常。
“白氣微泄”應為患者皮膚腠理的開合失常。首先,結合“皮膚微病”的病理表現可知病位,《黃帝內經太素》認為“泄者,肺氣泄也”[9],氣持續地小幅度逸散,尤其治療時說:“精氣自伏,邪氣散亂?!辈±砬闆r下精氣不伏有張揚外散之勢,所以“白氣微泄”主要是指皮膚腠理失于收斂而正氣外散,且隨腠理開閉失司,邪氣也可入內。其次,氣泄也可見于《素問·舉痛論》“炅則氣泄”[5]358,大熱則皮毛汗孔開,皮膚腠理“氣泄”,汗出不止,所以“微泄”亦為汗出,再與《靈樞·五邪》:“邪在肺……汗出”[6]101相互參考可證,如此“白氣微泄”為邪氣在肺的初始狀態,主要表現為皮膚的微汗出。
“留血”者,其意較明,絡脈堵塞而未及經脈是其關鍵,而且與《靈樞·五邪》:“邪在肝……惡血在內?!盵6]101比較可發現,“留血”或“惡血”隨病輕重而有內外不同。其次,根據“視其血絡”,可說明“留血”位置極其淺,且能夠從外部直接診察。因此全身淺表絡脈氣血因邪而瘀阻者,皆可歸于“留血”。
“微風”“骨節動”較易理解,為邪居肌肉組織、骨節。總結《靈樞·五邪》中脾腎病的論述為“病肌肉痛”“病骨痛”[6]102,脾腎病的病情較重,病位入深,微病與此一脈相承,故可知邪輕者主要表現為肌肉蠕動痙急和骨節異動等。
雖然微病各方面的變化較小,待真氣恢復或可自愈,即《靈樞·刺節真邪論》所記載:“合而自去?!盵6]262,但不辨而養病,也容易傳變加重。
微病著身可層層轉進,邪氣從皮毛而至絡,絡聚入經,再入臟腑,最終隱忍以成痼疾,即《素問·繆刺論》[5]358所論,外感疾病雖由外邪入侵而成,若隨其病位入深,病情亦逐步加重。
或由微邪局部聚集而為重,如《靈樞·玉版》所說:“夫癰疽之生……積微之所生也。”[6]133病患微小,但邪未能及時去除,積累為患,繼而釀毒成膿,癰疽若成,則膿血內傷不斷,治療也會事倍功半。
所以在疾病完全成形才去采取措施的只能是“愚者”所為,而圣人大醫在病邪積累之初,損傷形體之前,就會對其加以阻撓。
對于微病的調理,《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微者調之。”[5]779的原則,若邪氣亢盛,病重疾危,須用重劑強奪勝利之機;而對于邪淺病微者,通過各種手段輔助調理氣血,使經絡通暢,陰陽自和,順之驅逐微邪而愈,即能止于萌芽之間。
因此治療微病,應以調暢氣血、通絡驅邪為原則。
治療微病各有其法,總結《素問·調經論》可知,治療微病時使用了按摩、針刺放血、情志引導療法[5]525-530,《靈樞·禁服》也有類似記載:“所謂經治者,飲藥,亦用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盵6]116根據前文論述可知,“經治”是指病初中經絡,尚未波及臟腑,對不盛不虛狀態下疾病的治療,即對于微病的治療,其中提到了藥食、針灸、導引、情志調理等多種療法?!督饏T要略》[11]也可以輔證:“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
所以治療微病時,可以通過藥食調理、情志調節、針刺艾灸、導引按摩等方法,用以疏通經絡,理氣驅邪,根據臟腑、病邪特點等,適當選取,配合使用。
關于藥食調治疾病,《素問·五常致大論》 中有記錄:“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盵5]663使用毒性較大的藥物攻伐主邪,治療疾病主癥,針對余邪兼癥則選取不同級別的藥各以治療,針對微邪、余邪可用水谷果蔬等,養身而不為過,也能使正氣充足。
4.1.1 食療力薄 治療微病須用無毒之藥或用偏性較大的食物進行調治,谷肉果菜之類性平無過,可以養身健體,但食療終究效力淺薄,全力亦難以驅邪。因此微病為患仍需治療和養身相結合,使用藥物或偏性較大的食物攻其微邪,之后用平性水谷強健身體,即《靈樞·大惑論》:“誅其小過,后調其氣。”[6]290
4.1.2 藥劑力偏 雖然說藥物治病效果拔群,但過猶不及。微邪傷身,正虧不甚,不耐大毒,切不可強以大毒之藥攻微病,否則藥物強損病邪,也會使內部空虛,反而助病邪入內,甚則危害性命,出現《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論述的情況:“哀其太半而止,過者死?!盵5]721
4.1.3 湯液治療 在《素問·湯液醪醴論》篇中有論及“湯液醪醴”“必齊毒藥攻其中”等[5]133,“齊”與毒藥并稱,其意與劑互通[12],同理文中湯液和醪醴并用,二者之意相似,其中醪醴二字《說文解字》[13]解釋道“醪:汁滓酒也”“醴:酒一宿孰也”,所以說醪醴即濁酒,而且通過“以為備耳”[5]133,可以推測出湯液是一種經過加工后的液體,可長久儲存,性弱于醪醴,《類經》認為湯液在此類似于清酒[8]317-318,326,故暫歸為谷酒或清酒。
治療微病時,既要避免矯枉過正又不至力有所不逮,因此各取長而折中,所以湯液谷酒為先,以熟谷之性補養五臟,借湯液氣悍之性以驅邪,病可順勢而除。
關于清酒治療微病,《素問·玉版論》有曰:“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5]140對于色見淺者,《素問·湯液醪醴論》[5]133也有類似的表述,并以“中古”之人為例,與上古之人比較,其道德未全備,情志不堅則氣血易被邪擾動,而形體氣血略有不足,但與后世之人比較可知,病后受邪不重,可知中古之人正瑕邪淺,可歸為微病,尊此以湯液谷酒療微病。
《黃帝內經》認為以稻米為酒并使用稻桿加工者為佳,岐伯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盵5]132-133《黃帝內經集注》解釋道:“蓋謂中谷之液,可以灌養四臟故也?!盵14]稻米為首選者,以取稻米之性連通脾胃,借中焦運化水谷補養五臟之意,以一谷應五臟,使五臟和調,五種微病皆可治療。但醪醴湯液非享樂之用,僅在被邪氣所傷后,以能及時得治,即“邪氣時至,服之萬全”[5]133。
總結可知,以藥食防治微病,應針對微病邪微病淺這一特性,不可以強用猛藥,過則傷身不已;谷肉果菜可扶養人體正氣,但驅邪力猶不及,對此《黃帝內經》中以酒液醪醴為例,當以五谷所釀為先,俱占養護、驅邪之意,所以對微病的治療當優先選取稻米所釀,但飲之有度,不可肆意。
4.2.1 神志內收 通過情志調理也可消除微病,《素問·調經論》中在治療白氣微泄時,通過針刺輔以引導情志,使患者精神專注守一,以平穩氣血,收斂神氣,即“精氣自伏,邪氣散亂”[5]527,邪散則微病可祛。同樣《靈樞·本藏》 也總結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五臟不受邪矣?!盵6]109精神專一,同時要避免情緒隨外物波動,使情志安定精氣內聚,從而強健五臟,使內不受侵犯。故神情專注,于內可護真氣,于外可輔助驅邪氣。
4.2.2 神志寧靜 對于微病的治療需要患者保持神情寧靜?!鹅`樞·禁服》記載:“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盵6]116其中脈象表現出大而弱者,《類經》[8]636認為是營氣陰血不足的表現。所以在氣血不足時更要保持神志安寧、情緒穩定?!饵S帝內經注證發微》[15]也解釋道:“雖有用力,不至大勞也?!本駥庫o,即便是虛人費力勞作,也不至于積勞成患。對此《醫宗金鑒》[16]指出“心靜則藏神”,認為神情安定,是以情志安定統御氣血,氣血調和而平穩,神氣內斂,臟有神養,縱使微病本有氣血不足的表現,因正氣內收,體內的精血充沛,也不致病重而為患作勞。
4.2.3 勇氣內盛 還可激發其勇氣,強其心志,達到驅散邪氣的目的。《素問·經脈別論》說:“勇者氣行則已?!盵5]217志勇則心志堅定,可統御氣血,使氣血遵神識而暢,即便有氣血紊亂病邪留止,正氣也可驅逐邪氣,即“正風者……不能勝真氣,故自去”[6]262。而人之勇氣可借酒增強,如《靈樞·論勇》說飲酒后:“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6]186借用酒之悍氣,增人勇志,使精神堅守而神有所增強,神旺以生氣,則正氣恢復強盛,又可順酒勢以驅邪。但如前文所述,酒應留作備用,不可貪多,免生弊端。
而且在現代臨床研究中也有大量實驗可以證明情志安定、心理健康可以對微病進行有效干預,對諸多疾病的治療方案中已經有情志療法的提出,如心血管疾病、婦科疾病、精神疾病等[17-19],并認為情志療法對疾病的預防、防微杜漸、調養康復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充分體現了情志調理的作用。
因此保持精神專注于內可護養五臟;淡泊情志,不受外物的誘惑,內在氣血不受擾動,可以阻止邪氣入內,防病發展;勇氣內盛,神識堅定,使邪無處遁形,則邪氣驅散。
4.3.1 對癥治療 《黃帝內經》對微病針刺調理敘述較多,詳細針刺方法《素問·調經論》[5]524-530有討論:
治療微病在心者,通過長時間的按摩,再加上入針刺淺,可通利氣血,促使氣血流通,氣血和則神氣可復;病屬肺系者,需要長時間的按摩,再使用針刺輕度驚嚇患者,從而使患者精氣內聚,達到情志療法的效果,邪氣無法安于體內,再加上針刺按摩,則使邪氣從皮膚腠理外泄而去。
肝系受到微邪侵襲時,治療需要順從肝藏血主疏泄的生理特點,刺瘀放血,疏浚經脈即可。
微病屬脾系者,因脾主肉,而衛氣流行于脈外肌肉間,所以針刺不可刺傷經絡、血脈,僅落針于氣分,刺激興奮衛氣即可刺激肌肉。
腎系受微邪,邪傷骨節局部,需針對邪氣留居之所,局部治療即可。
因此,按照五臟的特性,著眼于通暢氣血,針對五種微病,心者使神氣恢復,肺者使邪從腠理而散,肝者流通血脈,脾者促氣旺衛外,腎者使骨節邪氣不留。
4.3.2 針刺原穴 針刺還可以直接刺激原穴,強化五臟六腑之氣,強化內在,《素問·刺法論》中對此有詳盡的論述,總結可知臟腑神氣失常則易受外邪侵襲,可先循臟腑之經絡而刺其原穴[5]830-831,強化五臟六腑的氣血,顧護臟腑,提示阻止疾病入內。
在臨床上,常有微病針刺調理,如針灸醫治中青年疲勞型患者,經過臨床施治后,可以明顯起到改善相關癥狀的作用[20],提示通過使用針刺療法,可以疏通經脈、協調氣血,從而消除微病,改善亞健康狀態[21]。
綜上得知,針刺治療微病主要是通過針刺或按摩,刺激經絡驅邪外出,調理原穴,和調氣血,補足正氣,驅邪和養正配合從而治療微病。
4.4.1 按摩療法 《黃帝內經》原文中沒有單獨說明調整微病的按摩方法,常合于其他療法,在《素問·調經論》對心肺微邪的治療里面,按摩和針刺并用,均以長時間的按摩為起始,充分表明了按摩對于微病治療的意義。
順通經絡,如《素問·血氣形志》所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5]247通過推按經脈筋肉,有針對的疏通經絡,并輔助以外用藥酒,促進氣血順通,使瘀滯順氣血周流而消散。
通過局部按摩,溫陽散瘀止痛?!端貑枴づe痛論》云:“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盵5]358因寒凝而絡脈不舒,血氣凝聚不通,通過局部按摩之后血氣瘀滯散開則痛止,按之則氣血通達,經絡氣順得以溫養,能夠補氣于不足之處,也是行氣活血的意思,仍以氣血通暢為主。
所以通過循按經絡或局部按摩,或以治肌膚不仁、疼痛,皆著眼于經脈[22],運活氣血以散邪療微病。
4.4.2 導引吐納療法 患者進行自我導引吐納,可防治微病,參考《素問·移精變氣論》可知古人在通過導引動作以增強陽氣,驅除寒氣,充盈氣血,即“動作以避寒”[5]127。
關于吐納呼吸,《素問·上古天真論》:“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盵5]12通過呼吸吐納精氣,主動控制體內氣機的運行,使其升降出入循規守己;調整身體的姿勢動作使肌肉統一,活筋骨利關節,使氣運行通暢,配合二者情志調理,達到由內及外、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協調統一。
因此導引吐納可使身心俱調,則氣血流暢,用于預防輔助治療微病。而后世對此頗有發揮,通過八段錦、五禽戲等[23-24]導引調整氣血,預防疾病,如柯小劍等[25]對早期頸肩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經過八段錦功法練習后,發現功法鍛煉對頸肩綜合征的防治具有積極作用。而張海波等[26]通過探究《諸病源候論》編創了一套鍛煉功法,通過練習,使肺衛功能復健,用于治療或預防感冒,在導引吐納的練習后,情志安定,氣血流暢,可以達到身心俱調,進而防治微病。
因此進行一些按摩或功法導引等,或讓醫師對患者進行調整操作,或通過患者自我導引呼吸,可以提升正氣,運活氣血,助邪外出,阻止微病的進展。
因此,在治未病中防微杜漸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且能對輕淺疾病的診斷治療也是上工所必需。微病可以按照五臟生理特點或聯系分為五類,只是癥狀的表現較輕,病位較淺,卻可以發展為重病,所以不可不重視,更要及時調理,治療時按照五臟的特性,調理皮毛、骨節、肌膚等,可通過藥食調養、針灸、導引按摩、情志療法等手段進行施治,適事為度,總之使經脈暢達,氣血充盛,從而身強體健,遠離疾病,得以保身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