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運 范靜怡,2▲
1.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兒科,湖北武漢 430071;2.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教學辦公室,湖北武漢 430071
古有“文摯醫齊王,齊王愈而烹文摯”,今有“良醫陶勇仁心仁術,卻倒在自己心愛的崗位”[1-2]。從古至今,醫患矛盾始終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門話題。一項針對45家醫院11 771名醫務工作者的調查顯示,80.6%的受訪者認為當前醫患關系處于緊張狀態,68.1%的受訪者在過去1年中曾受到患者辱罵[3]。緊張的醫患關系對醫務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威脅,影響醫療事業發展,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面對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作為醫療隊伍儲備力量的醫學生也應為當前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醫學生志愿服務是指醫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結合了醫學專業元素,能為“醫學生”與“患者”搭建起接觸溝通的橋梁,有著“助人”及“育人”的功效,能夠在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自1993年12月共青團中央實施“中國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計劃以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推進迅速[4]。醫療作為群眾最關切的民生話題之一,與其相關的志愿服務受到大眾的歡迎。因為擁有專業知識,醫學生在醫學類志愿服務中具有相對優勢[5]。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醫學生志愿服務仍存在諸多不足。
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我國醫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較為強烈,志愿服務參與情況可觀。在1 項1431名醫學生參與的調查研究中,61.29%的受訪者表示樂意參加志愿服務,37.81%的受訪者對參與志愿服務持中立態度;91.19%的受訪者在大學期間參與過志愿服務,其中有80.38%的受訪者半年內參與志愿活動次數≥1次[6]。醫學生是醫學類志愿服務的主力軍。一項我國大學生艾滋病志愿服務調查顯示,醫學生占志愿者總數的41.2%,顯著高于其他專業[7]。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醫學生志愿服務形式不斷拓寬,整體呈現多樣性、多元化的趨勢。當前我國醫學生志愿服務主要對象為特定機構內的患者及患者家屬,主要形式包括陪診陪檢、導診義診、關愛老弱病殘、一般檢查、慢性病隨訪、健康知識宣教普及等,而發達國家醫學生志愿服務形式主要為傳染病檢測及防控、免費小型手術、免費診所、臨終關懷、國際援助、患者護理、院內非藥物干預等[8]。
志愿服務雖然無償但需要成本,雖然自愿但并不能無組織無紀律,雖然免費但不能降低服務質量。志愿服務的特殊性質及內在要求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在志愿者方面,我國醫學生志愿者存在流動性大、服務動機偏“功利性”、可利用課外時間不足、長期參與意識不強等情況[9];在志愿服務項目方面,我國醫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存在內容單一、醫學專業性差、深度廣度不足、資金缺乏、保障不到位、形式主義較為嚴重、激勵制度缺乏彈性等問題[10]。
一項探索性研究結果表明,從醫學類志愿服務中受益最多的是患者(50.5%),其次是志愿者(41.9%);此外,也對醫院及社會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7.6%)[11]。這為醫學生志愿服務促進和諧醫患關系構建提供了“育人”與“助人”兩條路徑。
醫療水平與人文素養是醫患關系和諧與否的重要因素[12]。醫學生志愿服務能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直接和間接地提升醫學生專業水平及人文素養,促進醫學生成為醫術與人文兼備的良醫,從而從醫生培養的層面改善醫患關系。
在醫學專業能力方面,醫學生志愿服務促進了醫學生早期臨床暴露,在理論和實踐的碰撞中能夠增強醫學生實操能力及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學業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醫學專業能力,為和諧醫患關系構建打下技術基礎[13];在人文素養方面,志愿服務不僅提供了一個培養醫者溝通及共情能力的平臺,也為醫學生打開了一扇進入患者真實世界的大門。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醫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還能充分體驗患者的生活與情感,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感受患者,關愛患者。這不僅增強了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也提升了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及職業認同感[14-15]。這些素質和能力的作用是長期的,在未來行醫過程中能幫助醫者治愈患者身心,拉近醫患距離,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患者作為醫患關系中的弱勢群體不僅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也需要得到關懷與支持。反觀當前醫療現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使得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難以避免,醫療資源緊張的現象使得醫生們在有限的診療時間內忽略了人文關懷[16]。利益沖突的存在和人文關懷的不足加劇了患者及其家屬就診時的焦急、焦慮、煩躁及多疑。在這種心理應激下,醫患矛盾一觸即發[17]。醫學生可通過多種形式的院內院外志愿活動,一定程度緩解當前醫療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緊張的狀況,幫助患者解決了求醫治病過程中的困難與麻煩,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從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廣泛開展的導診、陪診、陪檢等志愿服務能方便患者就診,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急、焦慮,提升院內醫療運作效率及就醫體驗,從而減少醫患矛盾[18];開展臨終患者臨終關懷志愿服務能夠安慰患者及其家屬,減輕痛苦與恐懼,改變患者及其家屬對死亡的看法,在提升生命質量的同時也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19];開展社區保健志愿服務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和病情的長期控制,在促進居民健康的同時還能夠一定程度地分擔醫院壓力,節約醫院資源,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促進醫患和諧[20]。此外,通過各種醫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能夠為醫生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喚起大眾的敬醫、愛醫之心,從而在社會層面營造一個良好的醫患環境。
為了更好地發揮醫學生志愿服務在和諧醫患關系構建中的促進作用,需要利用好醫學生志愿服務的“助人”和“育人”雙重功效。在育人方面,既要加強醫學生志愿服務的醫學專業性,也須充分發揮其對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在助人方面,既要為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也需要幫助患者家庭減輕因患病帶來的養護壓力及經濟負擔。
醫學院校應優化志愿服務項目,加強志愿服務內容與醫學專業的關聯性,以志愿服務促進醫學教學,推進我國醫學生志愿服務多樣化、專業化、人性化、精準化、國際化。在志愿服務設計環節,應精確受眾類型,針對特定病種及特定人群開展服務;在志愿服務培訓環節,可將相關的心理學與倫理學知識融入到培訓中;在志愿服務實踐環節,應有組織性,做到統一安排,靈活調度,并充分保障志愿者人身財產安全。
學校有著豐富的志愿者資源,醫院有著豐富的醫療資源,醫療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點,社會具有充足的民間組織及群眾力量。四位一體的醫療志愿服務模式能把四者的優勢有機結合,在整合互補后可形成志愿服務支持網絡。此模式豐富了醫學生志愿服務的形式,增加了志愿服務的職能,拓寬了服務輻射范圍,能為受助者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服務。
以2019年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大賽金獎項目“武漢大學‘星星和光’自閉癥兒童志愿服務項目”為例,該項目以武漢大學學生志愿團隊為主體,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兒科對接患者家庭并提供醫療支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該團隊多次在貧困地區與當地政府聯合開展基層健康扶貧公益活動,并為政府設計研發了貧困自閉癥兒童精準醫療對接平臺。
“醫學+”模式鼓勵醫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可根據受助者需求,在高校及民間組織中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志愿服務協作,從而豐富志愿服務形式及內容。“互聯網+志愿服務” 以受助者需求為導向,將基礎數據庫、智能軟件、線上服務平臺及線下服務圈三者有機結合,促進志愿服務的協作與共享,擴大服務范圍,方便志愿服務管理[21]。
以武漢大學“星星和光”志愿服務團隊為例,該團隊應用了“醫學+”融合“互聯網+志愿服務”的創新型服務模式。團隊吸納了醫學、心理學、美術、軟件設計等專業的同學,成員們結合自身優勢為自閉癥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了康復陪伴、心理疏導、藝術課程等服務。該團隊還充分應用互聯網資源,設計手機軟件,建立數據庫,組建“自閉癥兒童家長互助社群”,開展線上結合線下的自閉癥篩查,并利用互聯網出售自閉癥兒童文創作品。
為更好地發揮醫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推進醫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應加強醫學生志愿活動長效機制建設,將志愿服務項目化、長期化。針對當前我國醫學生志愿服務的不足之處,首先應加強醫學生志愿服務法制建設,依法保障醫學生志愿者權益。其次,應加大對醫學生志愿服務的資金支持力度,緩解志愿活動經費不足現象。此外,應優化志愿服務管理制度,明確志愿服務目的性,促進志愿服務組織化、規范化。同時,應完善醫學生志愿服務獎勵制度,通過增加社會實踐學時,提升社會實踐在評獎評優中的占比,對志愿先進學生及組織給予表彰等,激發醫學生志愿興趣[22]。
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醫學生志愿服務是在這一過程中的醫學生擔當。從短期來看,醫學生志愿服務能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從而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從長期來看,醫學生志愿服務能讓醫學生學會治愈,學會幫助,學會安慰。這不僅能消除大眾對醫生的陌生感,形成尊醫愛醫的社會風尚,也能讓醫學生在未來的行醫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因此,要處理好醫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好醫學生志愿服務效應,發展好醫學生志愿服務事業,讓醫學生志愿服務為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