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鈺 趙杼沛 劉美含 石雪芹 黨迎迎 安 宏 劉劍鋒 秦培潔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脊柱調理技術[1]是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之一,狹義地講,是醫者通過手法調理、熱敷、罐療等方式作用于患者脊背部,促進氣血運行、調節陰陽平衡、恢復臟腑生理機能的方法。廣義地講,凡能運用非侵入性外治法恢復脊柱的生理結構、防治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方法都可稱為脊柱調理技術。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精神情志的異常變化等,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目前此類疾病已呈現年輕化、低齡化、高發化等態勢,極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2-3]。臨床治療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手段分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前者價格昂貴,損傷較大,恢復較慢;后者經濟簡便,應用廣泛,不良反應少。作為非手術療法的非藥物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以其非侵入、創傷小、方法多樣等特點而廣受歡迎。脊柱調理技術作為非藥物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中的一種[1],在減少治愈時間、維持現有功能、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緩解負面情緒、安全有效治療、恢復不良預后、提升生活質量等方面效果顯著,同時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其“簡、便、驗、廉、效”的優勢,使得脊柱調理技術逐漸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本文側重介紹脊柱調理技術中藥透皮外治法的相關臨床應用,以期為臨床治療脊柱及其相關疾病提供更多地參考。
中藥透皮外治法作為脊柱調理技術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經皮給藥、不經內服吸收、作用于局部或全身的治療方法。《理瀹駢文》中云“病先從皮毛入,藥即可由此進”“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由此可見,利用熱力滲透皮膚、孔竅,作用于全身臟腑組織,與湯劑給藥法理如一,且皮膚透藥治療可有效解決內服藥物口感的不足及對胃腸的刺激,臨床優勢顯著。
穴位貼敷是將藥物研細、揉碎或搗爛,制成相宜的劑型,固定附著于體表相應穴位以刺激局部經穴的治療方法。現存最早的應用記載于《五十二病方》。如今,三九貼、三伏貼廣泛用于各大醫院,膏藥、艾灸貼等則普遍應用于大眾的治療和養生保健生活中。清代徐靈胎指出“用膏藥貼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認為貼敷不僅補充了湯藥之不足,而且其藥效、藥力優于湯藥。通過藥力刺激體表穴位或經穴位吸收,作用于臟腑經絡,改善經絡氣血運行,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節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再者,人體是一個整體,臟腑聯系經絡相互溝通,通過穴位貼敷亦可以起到調整全身功能狀態的作用。
黃芳芳等[4]以“外治佐內治”思想為指導,結合“天人相應”理論,辯證施用三九穴位貼敷結合湯藥之法,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情,療效令人滿意。多項臨床研究[5-9]表明,穴位貼敷對脊髓損傷、胸腰椎骨折及術后胃腸功能的預防及恢復效果顯著。通過穴位刺激與藥物滲入的雙重作用,達到化瘀行氣、通腑除脹之效,改善患者舒適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為患者掃除疾病的潛在隱患。
熏蒸療法歷史悠久,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其中,《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描述了熏蒸療法用于治療腰背痛的案例,是該療法最早的病案記載。熏蒸療法分為熏法和蒸法。廣義的熏蒸,包括燒煙熏、蒸汽熏和藥物熏蒸[10]。狹義的熏法,是將藥物煎煮或燃燒后,利用其氣味治療局部或全身疾病,有時與洗法同用,熏療后將藥液在患處清洗、沐浴以治療疾病;狹義的蒸法,是將藥物加熱,利用其蒸汽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熏蒸療法在藥物與熱力聯合作用下,通過腠理孔竅開張,藥效滲透,起到藥到病除的作用。目前臨床證實,可以通上達下、外及腠理、內達臟腑,具有祛風除濕、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殺蟲止癢、活血止痛等功效[11]。作為脊柱調理技術,在頸、胸、腰、骶、尾椎的治療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因其具有簡、便、驗、廉等特點,無論在民間還是臨床研究中均被廣泛接受與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果。
石慧芳等[12]治療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采用湯藥結合局部熏蒸內外兼治之法,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效果,快速地減輕了疼痛。臨床上,增加熏蒸療法,可補充內服治療的局限,減輕內服毒性,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吸收,直達病所,發揮藥效,在溫熱作用下加快循環代謝,促進體內有毒物質排出體外,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3-14]。除此之外,劉志隊等[15]研究顯示,熏蒸的溫熱效應使神經末梢興奮性降低,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多項研究[16-18]分別在手法、牽引等外力作用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蒸對不同類型的頸椎病進行干預,均顯示良好效果,有助于改變生物力學構架,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循環代謝;在減少遠期復發上,蒙藥“哈如拉齊”熏蒸結合藥物及康復訓練有更好的效果[19]。相較外敷法,熏蒸療法明顯加速了局部免疫炎癥反應及組織的修復,提高重吸收率[20],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上,熏蒸療法結合神經阻滯[21]或結合主動直腿抬高鍛煉[22]或結合小針刀松解術[23]均體現出明顯效果。一項meta 分析研究顯示,使用中藥熏蒸結合牽引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產生協同增效作用,在提高臨床總有效率及治愈率、降低疼痛程度、改善臨床癥狀等方面效果顯著,同時明確了中藥熏蒸具有實用性強、安全易行的特點[24],在熱力、藥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對寒濕瘀阻證腰椎增生性脊柱炎的治療亦有良好效果[25-26]。中藥熏蒸配合體外沖擊波療法,可使腰脊神經后支綜合征明顯改善,減輕機體炎癥反應[27]。中藥熏蒸配合腰椎固定及康復鍛煉,可有效緩解腰椎術后癥狀,改善腰椎功能,較早恢復異常感覺,提高生活質量[28-29]。
灸法指以艾絨為主要施灸材料,桑枝、黃蠟等為次要施灸材料,點燃后熏蒸體表的治療方法。《本草綱目》記載“艾葉……透諸經而治百病”。《醫學入門》強調“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強調灸法深透、持久、適用性廣、療效確切等特點,具有回陽救逆、疏經通脈、溫通氣血等作用。臨床常見艾炷灸、艾條灸、溫盒灸、溫針灸等灸療技法。
灸法配合藥物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通過艾灸熱力循經直達病所,從而改善脊柱功能,緩解臨床癥狀,延緩病情[30-31]。督灸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法、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動指數、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評分有很大改善,臨床優勢明顯[32-33]。姚光偉等[34]應用熱敏化腧穴對胸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艾灸治療,取雙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夾脊、八髎、環跳及命門、腰陽關、腰俞,施以循經往返灸,熱敏灸依據個性化消敏飽和灸量,達到激發經氣感傳,調和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目的。兩個研究小組[35-36]采用熱敏灸聯合推拿法,分別干預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現二者聯用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雷火灸結合經絡拍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時發現,在熱、藥深透作用下配合外力刺激,可達到經絡通、氣血活、正氣復之作用[37]。此外尚有研究發現,艾灸聯合治療在術后尿潴留[38-39]、胸腰椎骨折后腹脹便秘[40-41]、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42]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
蠟療是運用加熱的方法,將蠟熔化,再冷卻到一定溫度,然后以貼、敷、抹、涂的方式外用于人體,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護理患者的目的[43]。現今臨床主要應用石蠟,并通過辨證施治、臨證活變,添加相應的治療藥物,利用藥物的滲透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現代研究提示,蠟療具有機械擠壓作用[44],可激發機體對局部外力刺激的反應,同時在溫熱作用的聯合下,推動對精血津液代謝分配的調控,幫助調整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在脊柱調理過程中,多應用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祛濕除痹之功效,以其溫熱性質使局部膚溫增高,腠理疏松,毛孔開放,血管擴張,血循增快,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恢復機體功能的目的。
汪淑英[45]研究提示,單純的蠟療治療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良好效果,并指出使用蠟療時應嚴格注意操作規范,使之最大程度發揮療效。亦有研究[46]顯示,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蠟療,可以加快頸椎病患者的康復進程,提高生活質量。基于標本同治原則,應用內服湯劑聯合中藥蠟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體現良好的安全性及顯著的治療效果[47]。蟲蠟療法作為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與外敷法聯合應用治療時,療法的先后順序頗為重要,強調首先利用蠟療的物理作用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隨后藥物外敷幫助藥物到達病所以發揮作用[48]。
熱熨法指針對病情、配伍恰當的藥物和/或其他輔料加熱后,反復移動按摩作用于人體的療法,具有溫經散寒、調整經脈氣血陰陽等作用。《黃帝內經》有“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等熨法的相關論述,并記載藥熨方治療“大人”之寒痹,說明熨法已較早地被人們關注并加以應用。同時對該法與患者體質、病邪性質的關系也有一定認識。熱熨療法在藥力、熱力、手法的共同配合下,使治療深入湊理,內達臟腑,療效顯著。臨床上用熱熨法治療脊柱及其相關疾病時,多在理論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發揮應用。
侯小琴等[49]采用靈仙、獨活、白芷等中藥進行藥、灸、按摩三種方法協同熱敷來治療產后脊柱病,可促進產后各系統器官的恢復,達到經絡通、衛表固、氣血和、元氣復等目的,從而改善癥狀。中藥藥效通過熱力的溫熱效應,聯合經絡的傳導效應,可有效改善胸、腰椎術后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術后的胃腸功能[50-51],促進腰椎椎管狹窄癥術后的康復[52]。
中藥透皮外治法主要包括穴位貼敷、熏蒸、灸法、蠟療、熱熨等,對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治療展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常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較少似《理瀹駢文》中單獨應用。主要治療原理大多相似,只是所用介質、作用范圍、操作方法等有所區別。由此可見,熏蒸療法相關應用報道較為豐富,疾病治療相對較多,聯合應用相對廣泛,灸法涉及種類繁多,方式多樣,各具特色,應用甚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較少依辨證分型配伍給藥,診斷依據未明確統一,療效評價標準未統一;二,缺乏后期隨訪追蹤,遠期療效無法驗證,疾病轉歸無法獲取;三,缺乏多中心、大規模、系統深入的臨床研究,難以形成高質量證據。日后,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完善,同時期望豐富治療中組合方案標準化的研究。
脊柱調理技術是中華民族醫藥中獨具特色的寶庫,數量龐大,操作便捷,種類繁多,臨床應用廣泛,調治效果顯著,對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治療手段認識的深入、思想觀念的轉變等,人們越來越希望通過傷害小、收效長、方法簡單且效優價廉等方式解除病痛,這可能使脊柱調理技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故應做好脊柱調理技術挖掘整理、傳承保護、推廣應用的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促進其向著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建立合理、規范、科學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將脊柱調理技術轉化為中醫藥的新技術、新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患者。同時在醫療機構中推廣、創新一些傳統且未普及的調理技術,推動其逐步向著規范、完善、專業的方向發展,進而創造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