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宇 周東雷 李和偉 楊玉赫 于 瀟 車志遠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團委,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紀檢監察處,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宣傳統戰部,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4.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5.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2020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中指出,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指明了方向[1]。中醫藥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為“健康之路”貢獻智慧和力量,為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醫藥國際化已然成為一種趨勢,高等中醫藥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因此要不斷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機制,為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培養更多合格人才。
自2013 年“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首次提出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活動中宣傳介紹中醫藥,中醫藥歷經了7 年多的國際化發展,逐漸成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健康使者”和“一帶一路”特色外交的“中國名片”,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2]?!吨嗅t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和《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中醫藥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將中醫藥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專項,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3-4]。2019 年,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推進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發揮療效,開啟了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新篇章[5]。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全過程,及時推廣“三藥三方”,有效降低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疫情防控貢獻“中國方案”[6]。中醫藥迎來了彰顯魅力的最佳時機,中西醫并重,世界見證了中醫藥獨特的優越性,其“以人為本”的理念、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治療思路、治未病的養生保健優勢,正符合新形勢下國際健康醫學發展的方向,由已病治病向未病防病轉變,由點對點向點對面轉變,中醫藥一展所長,中西醫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有效減輕人們的病痛疾苦,節約了醫療成本,為人類生命健康做出革命性貢獻[7]。
走中醫藥國際化發展道路是一流中醫藥大學的必由之路,中醫藥國際化發展離不開中醫藥教育國際化[8]。目前各中醫藥院校逐漸開始重視中醫藥教育國際化,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國內學生的國際化培養,另一個是國外學生的中醫藥教育。對于前者,培養適應國際化發展目標的中醫藥本土學生,除中醫藥專業素養外,更需要加強多學科的復合培養,目前國內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中招收語言類相關專業的僅有13 家,占到54.2%,其中明確國際教育方向的僅有6 家[9];對于國外學生的中醫藥教育,主要采取“招進來”和“送出去”兩種形式,中醫藥院校留學生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據統計,2016 年招生人數達到2000 人,是2007 年的1.29 倍,招生專業門類齊全,學位授予呈遞增趨勢[10]。近些年,各中醫藥逐漸重視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紛紛建立海外中醫藥中心、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和孔子學院,截至2019 年12 月,全球建有15 所中醫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78 個國家240 多所孔子學院開設了中醫、太極拳等課程[11],在35 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中醫藥海外中心,建設了43 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12],加強與海外教育、醫療、科研、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其中中醫藥院校是承接項目的主力軍,極大地提升了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認可度,將中醫藥教育規范化,為各國中醫藥人才的交流互進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醫藥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能夠讓世界人民受益到中醫藥福祉的傳播使者。中醫藥是承載文化背景的醫療形式,“一帶一路”沿線語言、文化等問題,制約了沿線人民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因此,中醫藥院校需要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來解決這個問題,將中醫藥的理念原汁原味的轉化可被當地人民接受的內容[13]。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包括教育理念國際化、學生生源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課程教學國際化、科學研究國際化等方面,目前尚存在不足[14]。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醫藥人意識到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性,在政策的鼓勵下,逐漸探索著中醫藥國際化的道路。然而,不是“走出去”就是“國際化”,而是被接收、被理解、被應用、被傳播才是“國際化”,部分中醫藥院校由于接觸國際事務時間較短,原有思維保守,不敢嘗試新理念新方式的思想禁錮了發展的勇氣。所以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認識,深刻理解國際化的內涵,才能形成人才培養的源動力。
中醫藥是醫學和哲學的統一體,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剝離開哲學思想,單一的通過醫學來培養國際化人才,必然導致人才“走不出去”,國外患者不理解治療理論,就會對治療產生質疑,甚至懷疑是偽科學,進而影響中醫藥作用的發揮。針灸、火罐、艾灸等傳統療法較容易傳播,而脈診的傳播卻進展緩慢,也是海外患者只看到了療效,未理解文化的表現,所以中醫藥學的傳播應該是中醫藥文化先行,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培養更應該注重文化的輸入與專業的結合[15]。
中醫藥課程蘊含著中醫藥文化,但國際化人才培養不單需要中醫藥課程和師資,更需要世界文化課程、語言類課程、前沿學科課程等綜合學科的課程體系和具有中醫藥背景、精通語言等綜合素質的授課教師。同時,每一個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各學科間有機結合,需要中醫藥文化的全程貫通,但部分中醫藥院校缺乏相對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的教師也是鳳毛麟角[16]。
“一帶一路”倡議給中醫藥國際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深入探討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對策,是迎接機遇和挑戰的關鍵?!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地區近60 個,涵蓋世界十大語系和部落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17]。中醫藥想要打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門,既需要培養具備濃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扎實的中醫藥專業理論,又需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完善的國際交往能力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要從價值理念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將中醫藥文化素養作為育人的基礎,在生活、學習、臨床工作等方面,樹立文化自信心,培養可以抵御“一帶一路”沿線各種文化滲透的堅定信仰者。人才培養進程中通過課程講述文化、通過臨床實踐文化,通過溝通促進文化,將中醫藥文化作為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精神基礎。只有堅定的中醫藥文化自信,才能有足夠的動力開展中醫藥的研究工作,才能有足夠的底氣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才能有足夠的勇氣讓中醫藥在全世界落地開花[18]。
中醫藥的發展需要轉變固有的思想,提高國際意識,加強國際視野,因此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把握好培養的高度,增強學生的格局,樹立大局意識,從全球視野看待中醫藥國際化,增強自身的使命和擔當。同時,從政策層面,健全國際化人才培養保障制度,突破原有制度,整合各方資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條件,將國際化作為未來中醫藥院校發展的方向。中醫藥院校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科研基金、獎助學金等方式為培養環節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完善國內外培養的學歷認證體系[19],提高中醫藥國際認同感。
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特點、疾病種類、現有醫療、語言種類等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改革,將世界文化、國際法規、比較文化等通識內容融入到現有課程體系中[20],體現文化多元性,提升學生國際化社交的能力;將專業英語課等語言類課程增加進入現有專業課程中,開設雙語課程,適當增加多語種選修,避免語言學習脫離語境,全面打通學生語言上的壁壘,盡可能提升課程的國際兼容性;選取部分課程,逐步實現教材國際化[21],指定標準化、規范化的教材,作為統一的教材;注重教師的中醫素養和海外經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國際化教學的目標,創新原有師帶徒的模式,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臨床實習可側重“一帶一路”沿線病種的引入,探討因地制宜開展診療。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海外中醫藥平臺的建設,中醫孔子學院、海外中醫藥中心、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等項目,給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增強了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國際化教學、科研、醫療交流互動成為現實?!耙粠б宦贰北尘跋?,培養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要克服跨文化、跨民族、跨國界的屏障[22],而海外中醫藥合作平臺的建立,很好的解決了本土的問題,因此,中醫藥院校需要繼續積極承辦此類項目,并且要扎實有效地開展好后期運行工作。一方面,為學生語言互聯互通提供了應用平臺,開拓了中醫藥臨床實踐與國際現代化醫療合作的場所;另一方面,也能夠為留學生等海外中醫愛好者提供師資課程等資源,促進中醫藥海外本土化[23]。
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營造濃厚的國際化氛圍,將中醫藥國際化的發展形勢和發展趨勢通過各種媒體有效傳播進高校校園和沿線國家。通過主流媒體或自媒體,大力宣傳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意義及發展的現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疾病特點、講述中醫藥海外發展典型案例等內容,搭建高校與沿線國家間的媒體橋梁。同時,充分調動海外校友資源,在各國進行中醫藥養生保健等易于接受的療法展示,例如,針對常見病抑郁癥,可以通過中醫養生功法進行輔助治療[24],以此來開展宣傳,展現中醫藥獨特的療效。通過媒體講述好中醫藥故事,吸引當地人民了解中醫藥,進而增加當地中醫藥生源,占據語言和文化優勢,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25-26]。
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是中醫藥教育的培養方向,是中醫藥發展的現實難題。復合型人才需要多種文化的復合,多種學科的復合,多種理念的復合,是對中醫藥院校傳統教學的一種創新改革。中醫藥院校要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轉變發展思路,樹立國際意識,注重國際化人才培養,從政策制度、課程師資、輿論宣傳等多種角度,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堅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走上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