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能源局強力組織推動,能源電力企業全力以赴推進,能源領域扶貧取得豐碩成果。一是農村用電條件大幅提升,解決了40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二是農村用能方式深刻變革,農村電氣化率18%左右;2018年,清潔能源占農村能源消費總量的21.8%。三是全國累計建成2636萬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惠及近6萬個貧困村415萬個貧困戶。2012年以來,貧困地區重大能源項目累計投資超過2.7萬億元,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疫情期間,國家能源局壓緊壓實保供責任,制定煤電油氣供應保障預案,筑牢疫情防控堅強后盾。能源央企堅守崗位,全力保障武漢地區油氣電供應。在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前,全國煤礦日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左右。全國統調電廠電煤庫存可用天數保持在25天以上。2020年前10個月,我國能源供應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其中,原煤產量31.3億噸,同比增長0.1%;原油產量1.6億噸,同比增長1.7%;天然氣產量153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0%;發電量6028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
2020年9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兩個項目有效總投資超過700億元。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我國政府決定暫停國內核電新項目審批。進入2020年,國務院一次性核準了4臺機組,均采用“華龍一號”技術路線,標志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迎來批量化建設的新時期,預計將帶動大量就業。
2020年5月9日,國家能源局表示,針對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逐步回升的新特點,國家能源局已出臺20項具體舉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20項具體舉措包括推動東部老油氣田穩產,加快頁巖油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資源開發,優化煤炭生產開發布局,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推動能源協調互濟等。同時開展電網運行、水電站大壩等重點設施安全監察,加強對重點地區、關鍵部位的油氣管道的監管。
2020年10月20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規定,對于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項目所發電量超過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核發綠證準許參與綠證交易。納入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清單范圍的項目,風電、光伏項目滿20年后、生物質發電項目滿15年后,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核發綠證準許參與綠證交易。
2020年4月3日,國家能源局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指出,國家調整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和低碳化發展。國家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有效管控戰略能源資源開發,完善能源運輸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完善能源預測預警與應急處置機制,增強能源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能源安全。
2020年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系統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進能源革命的歷史性成就,全面闡述了新時代中國能源安全新戰略的主要政策和重大舉措。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通過白皮書的發布,能夠讓外界深入了解中國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
2020年9月30日,國家管網集團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社保基金會、中保投基金、中投國際、絲路基金共同簽署的資產交易協議和增資擴股協議正式生效。2020年10月1日,國家管網集團全面接管原分屬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關油氣管道基礎設施資產(業務)及人員,正式并網運營,對全國主要油氣管道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調配、統一運營、統一管理。這標志著我國油氣市場改革的一大關鍵——油氣管網運營機制市場化改革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2020年3月27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消息,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采取得成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鉆采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采”向“試驗性試采”的重大跨越。此次是我國第二次試采可燃冰,于2020年2月17日點火成功,持續至2020年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期間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均創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