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海外投資有限公司 劉向晨
做好國企宣傳工作,除了建機制、拓渠道之外,提升基層通訊員水平,建立一支優秀的基層通訊員隊伍是基礎性工作。但大部分基層通訊員為兼職工作,很少是新聞科班出身,難以通過專業系統性培訓,快速提升水平,大多要靠基層通訊員的自身學習、摸索提高自己。
筆者在建筑類國企工作已十七年,其中有十三年的時間,是在做兼職基層通訊員。在此,談幾點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希望對堅守在基層一線,喜歡寫作的通訊員有所啟發和幫助。
這句話可以說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論做什么事,只有熱愛,才會主動,只有主動,才會勤奮,只有勤奮,才會有所收獲,做宣傳也是如此,在國企做基層通訊員更是如此。
因為,大部分的基層通訊員都是兼職的,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比如,有些時候,對于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領導也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熱愛不熱愛,就讓他去做兼職宣傳通訊員。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對宣傳毫無興趣、提筆就頭疼的人去做通訊員,他也只能去生搬硬套,去閉門造車,應付了事。因為,這份工作沒有給他帶來快樂,而是一份額外的負擔,自然就不會用心去做。
還有一種情況,是喜歡寫作,被領導發現或毛遂自薦去擔任通訊員。這樣的文藝青年很多,每個單位都不乏其人,但熱愛始終如一,堅持下來的并不多。寫文章,看似不難,但開頭很難,寫出來不難,但寫好很難。很多基層通訊員,因為職業崗位、工作環境、家庭生活的變化,乃至年齡的增長,對宣傳工作的熱情也呈現逐步衰減,從經常寫,到偶爾寫,到最后基本不寫,慢慢就陷于沉寂。
可以想象,國企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做宣傳工作,做兼職通訊員,可能沒有管技術質量、抓經營生產獲得的收益高,取得業績快,所以,做這項工作就得憑借一份熱愛,保持一種熱忱,耐得住一份寂寞,才能真正堅持下來。
參加工作十幾年來,筆者一直對寫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便走過了七八個工地,換過了若干個崗位,但兼職通訊員的身份一直沒有丟過。正是這份熱愛,激勵著我一直寫下去。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我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都被寫作占用去了,這主要有三大塊組成,一是下班吃過晚飯后的7點至10點,二是早上起床后上班前的6 點至8 點,理想狀態下我每天可以有5 個小時來寫作,三是周末和節假日,除去陪家人休息放松的時間,至少還可以抽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寫作。
這樣算來,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又有多少時間?這和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定率”是不是已經很接近了?
如果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話,那么作為基層通訊員來說,就不能放下手中的筆。我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善于利用時間的“邊角碎料”,要常寫、多寫,每天不寫上幾行字,就手癢癢,每個星期不寫出兩篇稿子,心里就發慌,如果保持這種對創作的激情和活力,還愁寫不出好稿,還愁成為不了一名優秀的通訊員嗎?
有些人喜歡寫東西,想法也很好很多,但每當他坐下來搞創作的時候,就成了水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了。
作為基層通訊員,我們可能不是新聞專業的科班出身,可能沒有受過著名作家、大報編輯的悉心指點。要想快速上道,盡快成才,加強自學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么學,學什么呢?以我的經驗,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
一是大概學。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粗略的學。比如看一些新聞宣傳寫作方面的專業書籍,什么是消息、什么是特寫、什么是通訊,什么是評論,什么是報告文學,這些基本的概念和寫法要搞懂掌握。這方面的專業書籍,可以買上幾本暢銷書,放在案頭作為工具書時常翻閱學習。
二是長期學。作為文字工作者看書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各個時代、各種題材的名篇名著,都要讀一讀,看一看,即便讀起來,有可能太耗費時間,但也要知道大概內容,掌握其精髓實質。對于公認的經典書籍,還要精讀、細讀、反復讀,這樣我們才能完成寫作的“原始積累”,掌握豐富的信息量、詞匯量和典故量。一句話,做個“雜家”,涉獵的越多,對你的寫作,越有好處,厚積薄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是說的這個道理。
三是高效學。主要是指看報、看電視,因為報紙和電視是新聞的集散地。尤其是人民日報、新聞聯播、新華每日電訊等國家級的新聞媒體要堅持看。因為這里是重要信息來源,這里的信息是最新的,也是最權威的,可以了解黨中央的前瞻性、戰略性的布局和解讀,可以讓你在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和形形色色的信息沖擊下,快速找準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脈搏。同時,這里也是提升寫作水平的寶典,這里欄目眾多、內容豐富,可以說涵蓋了宣傳的各種門類和題材,而且不論是編輯,還是記者和作者,也都是國內最頂尖的,好好品讀研究,自會收獲良多。
這里提醒的是,誰也不可能做到過目不忘,尤其是面對海量信息。所以,看報的同時要善于“剪報”。現在都是網絡信息時代,各種題材的精品好稿,要及時下載保存,分類存放,方便查找檢索。
宣傳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是對人與事以及整個社會的認知和感悟。從看到,到想到,再到寫到,這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很多時候,新聞宣傳水平的高低與否,最終體現在悟性的高低上。
悟性是抽象的,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可能是天生的,但大部分是需要后天培養的。前面我們說到,熱愛是堅持,學習是階梯,如果你有了持之以恒的定力,再加上不斷學習和積累,那么悟性也就自然而然有所體現。
我們很多基層通訊員,很勤奮,也很專注,寫了很多稿子,寫了很多年的稿子,但作品質量和分量,一直難有大的提升和突破。所以,我們應向更高的層面突破。
這里要說一下很多通訊員存在的普遍苦惱,有人會說,我也想寫有分量的大稿子、好稿子,但我身處基層,每天接觸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寫什么,怎么寫?
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為什么深受幾代人的喜愛,影響如此之大?寫的不也是農村的事、基層的事、老百姓的事嗎?里面的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是貧苦農民,卻是億萬農村青年的代言人,承載著中國人千百年的優秀品質,孕育著時代發展的蓬勃力量。
所以,我們要把握好大與小的問題。大就是大局、大勢、大方向,黨的要求是什么,國家的推行的政策是什么,公司領導關注的什么,社會和職工普遍關心的熱點是什么,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通訊員要領會和熟知的。這就需要我們把我們熟悉的工作特質、行業屬性與這些“大勢”融合統一,實現國家、行業、企業和自身的同頻共振,找準支撐力,抓住關鍵點,然后去尋找和挖掘典型人物和事件。
小就是小角度、小事件、小人物。任何人、任何事都會被涂抹上這個時代的標簽和印記。比如,現在國家提倡“工匠精神”,那么我們身邊有沒有踏實能干、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的老師傅?或許他的業績并不一定是行業最頂端,但他的敬業奉獻精神,有沒有可挖掘的素材;比如“一帶一路”倡議,我們有很多海外工程,這里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展示中外友誼的故事和創作素材就更多了,可以說每一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者,不論是中方員工還是外籍員工,都可以寫出一篇生動故事出來。
善于從小角度切入大主題,以小人物折射大人格,用小事情反映大作為,這是我們基層通訊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我們每創作一篇稿件都要去思考的問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做個有心人、細心人,他山之石,為我所用,融會貫通,信手捏來,那么創作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的冒出來。
為此,就需要我們撲下身子,更接地氣,充分利用基層優勢,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把筆觸和鏡頭對準基層一線,對準普通員工,對準施工主戰場,倡導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文風,采寫讓大家讀來似曾相似、感同身受又回味無窮的“三貼近”作品,一樣可以創作出思想性、指導性、可讀性有效結合的精品佳作。
再一個,身處基層不能妄自菲薄,也應有所追求。信息共享的時代,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創造了很多公平競爭的平臺和機會,很多大報記者都有基層工作生活經歷,很多著名作家也是來自農村廠礦,很多基層通訊員也是通過努力奮斗,實現了人生的逆襲,而這些經歷對于今后的人生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高效快捷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急功近利和惰性思維。如果你想做一名出彩通訊員,那就必須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去寫,耐心和定力是這個社會稀缺的,而稀缺的往往是最可貴的。
修得胸中有溝壑,養成腹中滿乾坤。即便身處基層,也會有大格局、大智慧,宣傳工作就出亮點、出精品,讓你收獲別樣的成就和人生。還是那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