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鑫 朱鈺 王潤鵬 陳印祈 馬海鑫 王希典 譚濤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疾病,以足趾關節、踝、膝及腕等關節紅、腫、熱、痛伴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主要發病原因為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尿酸生成過多和排泄減少,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等組織中沉積[1-2]。我國AGA 發病率為1%~3%,多發于青中年男性[3],其常與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病伴發[4],隨著病程不斷進展,后期關節呈現出持續壓痛、腫痛、畸形及功能障礙,并最終導致多系統損害及腎功能障礙,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治療AGA,首要治療目的是快速消炎鎮痛,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糖皮質激素和秋水仙堿均是痛風急性發作期的一線推薦用藥[5-6]。西藥雖能快速抗炎鎮痛,但胃腸道風險、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不容忽視[7]。AGA 屬中醫“痹證”范疇,因內外合邪致濕熱痰瘀留滯經絡,氣血凝滯不通,不通則痛,故治療當以清熱除濕、祛瘀通絡為主。近年來,中醫藥治療AGA 的方法和效果成為研究痛風性關節炎的熱點。針灸治療AGA 可有效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及肝腎損傷,研究發現其可通過控制血尿酸、炎性因子緩解癥狀,具有操作簡便、經濟實惠等特點,且安全性較高[8-9],其中刺血療法使用最多,刺血療法治療急性痛風在于祛除包括氣、血、痰、濕等各種病理障礙積聚凝結而成的尿酸結晶及其他廢物,實現迅速疏通氣血,散凝化滯的作用[10]。相關研究表明刺血療法治療AGA 可發揮較好的鎮痛作用,明顯改善患者關節腫痛等癥狀,且有降低血尿酸,改善血沉、C 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的趨勢,效果優于西醫常規療法[11]。本文對國內外近10 年來已發表的刺血療法治療AGA 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Meta 分析,以評估刺血療法治療AGA 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為臨床運用刺血療法治療AGA 提供依據。
1.1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圖書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WANFANG DATA)、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PubMed 中關于刺血療法治療AGA 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檢索語種限于中文和英文。檢索時間設定為從2010 年至今。中文檢索詞為“急性痛風”或“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加“刺血”或“放血”或“刺絡放血”或“挑刺放血”。英文檢索詞為“acute gout”或“acute gouty arthritis”加“prick blood”或“pricking”或“Blood letting”。
1.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刺血療法治療AGA 的中文和英文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隨機對照需用“隨機”“隨機分為”等用語進行描述,無論是否采用盲法;(2)診斷標準符合《2016 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推薦使用的2015 年9 月由美國風濕病協會(ACR)及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發布的最新痛風診斷標準[1];(3)試驗組采用單純刺血療法治療(放血工具、選穴、放血量、療程等不限),對照組僅采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常規西藥作為干預措施。排除標準:(1)綜述、動物實驗、個案或經驗報道等;(2)患者為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兒童;(3)所納入患者合并嚴重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心血管、消化、造血等系統嚴重疾?。唬?)設置多個對照組;(5)結局指標不明確;(6)重復發表文章。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利用Endnote 文獻管理軟件,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篩選文獻。閱讀全文后進行資料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樣本量、隨機方法、盲法、干預措施以及兩組治療方法的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
1.4 文獻質量評價 兩名研究者獨立按照改良的Jadad 量表來評價納入的RCT 文獻質量[12],對于評價結果有明顯差異的文獻,再次閱讀全文后再討論解決。總分為7 分,1~3 分為低質量研究,4~7 分為高質量研究。
1.5 療效評價指標 (1)總有效率;(2)當即止痛效果;(3)血尿酸(SUA);(4)血沉(ESR);(5)C 反應蛋白(CRP);(6)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7)癥狀體征積分;(8)不良反應發生率。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RevMan 5.3 軟件統計分析。本研究中總有效率、當即止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為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可信區間(CI)為效應指標;SUA、ESR、CRP、VAS 評分、癥狀體征積分均為連續性變量,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MD)及其95%CI 為效應指標。在合并多個試驗結果進行Meta 分析前,先進行統計學異質性檢驗,當研究間統計學異質性可以接受(P>0.1,I2≤50%)且不存在明顯臨床異質性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分析;反之,先探索異質性來源,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分析;無法判斷異質性來源時,則不進行Meta 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檢索收集到相關文獻347 篇,經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最終入選文獻[13-25]共13 篇,均為中文文獻。對照組西藥主要包括依托考昔、秋水仙堿、雙氯芬酸鈉、苯溴馬隆、消炎痛等。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與質量評價,見表1。
2.2 風險評價 納入文獻中,有10 個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13-17,19-21,23-24],1 個研究采用抽簽方法[22],其余僅提及隨機字樣。13 個研究均未提及盲法、隱藏方案及隨訪。改良的Jadad 評分量表顯示有2 篇為4 分,有8 篇為3 分,有2 篇為2 分,有1 篇為1分。1 篇列舉出退出的數目和理由[13]。見圖1、2。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總有效率 文獻[13-18,20-25]比較刺血組和西藥組總有效率,各項研究間無異質性(P=0.28,I2=1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刺血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RR=1.11,95%CI(1.07,1.16),P<0.000 01],見圖3。
2.3.2 當即止痛效果 文獻[15,18]對比刺血和西藥治療AGA 的當即止痛效果,各項研究間無異質性(P=0.54,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刺血組當即止痛效果高于西藥組[RR=1.93,95%CI(1.24,3.00),P<0.05]。見圖4。
2.3.3 SUA 文獻[13,15,17-21,23,25]比較刺血與西藥治療AGA 的SUA 水平,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大(P=0.000 1,I2=75%),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因各研究間均值差異較大,故采用SMD 效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治療GA血尿酸水平方面,刺血療法與西藥療效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24,95%CI(-0.58,0.09),P>0.05]。見圖5。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與質量評價

圖1 偏倚風險評估工具的偏倚風險圖

圖2 偏倚風險評估工具評價結果
2.3.4 ESR 文獻[13,17-19,23]比較了刺血與西藥治療AGA 的ESR 水平,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0.17,I2=3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因各研究間均值差異較大,故采用SMD 效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治療GA 血沉水平方面,刺血優于西藥治療[SMD=-0.64,95%CI(-0.97,-0.31),P<0.05]。見圖6。
2.3.5 CRP 文獻[13,17,23]比較刺血與西藥治療AGA 的CRP 水平,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0.14,I2=50%),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因各研究間均值差異較大,故采用SMD 效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降低AGA 患者CRP水平方面,刺血療法優于常規西藥治療[SMD=-0.59,95%CI(-1.00,-0.18),P<0.05]。見圖7。
2.3.6 VAS 評分 文獻[14,17,21,23]比較了刺血與西藥治療AGA 的VAS 評分,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大(P=0.08,I2=56%),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在改善AGA 的VAS 評分方面,刺血優于西藥治療[SMD=-1.15,95%CI(-1.56,-0.73),P<0.000 01]。見圖8。
2.3.7 癥狀體征積分 文獻[13,15,17]比較了刺血和西藥改善AGA 的癥狀體征積分,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大(P=0.07,I2=69%),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因各研究間均值差異較大,故采用SMD 效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改善AGA 癥狀體征積分方面,刺血與西藥治療效果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65,95%CI(-1.32,0.02),P>0.05]。見圖9。

圖3 試驗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的森林圖

圖4 試驗組和對照組當即止痛效果比較的森林圖

圖5 試驗組和對照組SUA比較的森林圖

圖6 試驗組和對照組ESR比較的森林圖

圖7 試驗組和對照組CRP比較的森林圖
2.3.8 不良反應發生率 文獻[13-17,19,22-24]比較了刺血與西藥治療AGA 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各研究結果間異質性較?。≒=0.82,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刺血與西藥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0.24,95%CI(0.11,0.54),P<0.05]。見圖10。

圖8 試驗組和對照組VAS評分比較的森林圖

圖9 試驗組和對照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的森林圖

圖10 試驗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祖國醫學對痛風的認識,最早始于《黃帝內經》中的“痹癥”[26]。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歷節、白虎歷節或熱痹的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陰陽失調,以致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聚于體內,留滯經絡;復因飲食勞倦、房事不節、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氣血凝滯不行[27]。對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古代及現代醫家大多將其辨證為濕熱毒邪濁瘀,痹阻經絡關節,故治療上當以清熱除濕,祛瘀通絡。
刺血療法是一種古老而又療效顯著的中醫學治病方法,其通過在辨證取穴的基礎上用三棱針、毫針、梅花針等工具刺破軀體的某些腧穴、病灶處、病理反應點或淺表小靜脈,放出一定的血液,從而治療疾病[28]。臨床上,刺血療法治療所涉及的病種范圍廣泛,尤其適用于急證、熱證、痛證,取得臨床療效令人滿意。近年來使用刺血療法治療AGA的研究相應增多?,F代研究認為刺血療法可直接放出含有致痛物質的血液,放血后產生的負壓可使新鮮血液向病灶區流動,降低炎性及致痛物質的濃度,緩解疼痛,改善病灶區的微循環,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激發體內防御機制[29]。通過神經-血液-體液系統,可以有效運轉、清除、滅活體內過多的致痛物質(如5-羥色胺、組織胺、緩激肽、前列腺環素、白三烯等),平衡整個系統,激發鎮痛物質(內啡肽),從而達到鎮痛作用[30]。
本次Meta 分析結果顯示,刺血療法治療AGA在有效率、當即止痛效果、降低ESR 及CRP、緩解疼痛方面均優于西藥治療,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但在降低SUA 和改善癥狀體征方面,刺血療法和常規治療AGA 的西藥效果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納入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不多,且所有文獻應用修改的Jadad 評分均≤4 分,亦提示納入文獻質量不高。日后可以通過高質量、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予以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