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林
家屬需求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間家屬對有關患者健康方面情況及自身身心支持需要的總體需求[1]。重癥監護室(ICU)的患者病情均較嚴重,不僅患者承受著疾病的痛苦和負擔,家屬也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中[2]。受傳統觀念影響,醫護人員常規服務的對象只是患者,不包括家屬,往往傾注全力于患者病痛的救治和護理中,而忽視了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而且我國絕大多數患者家屬在此方面的意識也不強,未曾想過尋求護理人員幫助[3-4]。針對ICU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的調查顯示,75%以上的患者家屬存在焦慮或抑郁等負性心理狀態,其中有部分家屬的心理壓力甚至超過了患者本身[5-6]。國內研究發現,家屬需求和期望是否得到滿足是影響ICU 護理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醫患沖突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7-8]。因此,了解和掌握ICU 患者家屬的需求,并分析需求水平的影響因素,以此主動給予幫助和心理支持,解除其壓力,對提高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避免醫患糾紛十分重要[9-10]。故本研究采用危重患者家屬需求量表(CCFNI)對本院ICU 患者家屬進行調查,觀察家屬需求水平,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便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輔導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12 月于本院ICU 住院治療的患者家屬92 名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44 名,女48 名;年齡20~72 歲,平均(45.28±10.41)歲。納入標準:住進ICU 超過48 h 以上的患者的家屬;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18 歲以上,在照顧患者中起到主要照顧作用和醫療決策責任者;神志清醒,無精神類疾病,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獨自完成問卷調查。排除標準:有醫療糾紛的患者及其家屬;曾經參加過此類調查的患者家屬。家屬均自愿參加本研究,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 于患者入院48 h 內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患者家屬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患者的關系、家庭經濟狀況及患者支付方式。
1.2.2 家屬需求水平調查 采用重危患者家屬需求量表(CCFNI)中文版調查患者家屬的需求水平[11-12]。該量表共包括5 個維度,45 個條目,分別為醫護人員的支持(15 個條目,具體為2、7、9、12、18、22、24、25、26、27、30、31、33、34、37)、家屬自身的舒適(6 個條目,具體為8、20、21、23、28、32)、獲取信息(8 個條目,具體為3、4、11、13、15、16、19、38)、親近患者的需求(9 個條目,具體為6、10、29、36、39、40、41、44、45)、病情保證(7 個條目,具體為1、5、14、17、35、42、43)。問卷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1~4 分,分別代表不重要、一般、重要及非常重要,總分45~18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屬的需要程度越高。各維度得分以平均分進行比較,平均分=各維度總得分/該維度的條目數。驗證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1,內容效度為0.922。采用現場調查法,由3 名研究者在家屬探視時間發放問卷并解釋本研究的目的及填寫要求,以不記名的方式,由患者家屬填寫。填寫時長10~15 min,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入,并與家屬核實結果。共發放問卷92 份,有效回收問卷92 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情況 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總分平均為(117.09±20.17)分,處于中上水平。各維度平均分由高到低分別為病情保證(2.77±0.52)分、親近患者的需求(2.64±0.49)分、獲取信息(2.47±0.56)分、醫護人員的支持(1.94±0.50)分及家屬自身的舒適(1.61±0.43)分。
2.2 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評分進入前8 位的條目評分 在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評分前8 位的條目中,病情保證占5 條(1、5、17、42、43),親近患者的需求占2 條(40、41)、獲取信息占1 條(19)。見表1。
表1 ICU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評分進入前8位的條目評分()

表1 ICU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評分進入前8位的條目評分()
2.3 不同情況家屬需求水平評分的比較 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隨年齡和文化程度升高,家屬需求水平逐漸升高(F=8.185、9.355,P=0.000、0.000)。不同性別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評分比較顯示,女性家屬需求水平高于男性(t=-5.634,P=0.000)。不同家庭年收入狀況、與患者的關系、醫保報銷比例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F=0.287、0.245、0.467,P=0.751、0.865、0.760)。見表2。
2.4 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的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為因變量,以性別(女=1,男=2)、年齡(<30 歲=1;30~45 歲=2;46~60 歲=3;>60 歲=4)、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初中=2;高中=3;大專及以上=4)為自變量,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均是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處于中上水平,各維度中以病情保證最被需求。本研究發現,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總分為(117.09±20.17)分,處于中上水平,提示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較高。研究認為,家庭成員患病會對整個家庭產生經濟、精神等多方面的沖擊,可能產生適應不良等家庭功能障礙和相關健康問題[13]。在醫學理論中,患者家庭作為患者主要的支持系統,主要表現為家庭成員相互支持,共同承擔生活事件和壓力源等方面,患者家屬的行為態度、情緒狀態將幫助患者獲得醫療手段以外的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有助于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14-15]。另在本研究中,ICU 患者家屬需求中,評分最高的為病情保證(2.77±0.52)分,在評分前8 條的條目中,病情保證占5 條,說明ICU 患者家屬最關注的是與患者的病情相關的內容,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充分的救治,并且對患者病情的變化能夠得到實時的了解。由于ICU 屬于一種完全封閉的環境,對患者家屬探視有較規范的時間要求,不能時刻陪伴在患者身邊,故患者家屬會迫切關注患者的生命安危。研究認為,由于ICU 護理人員工作任務繁忙、壓力大,難免存在溝通欠佳或護理品質下降等情況,造成患者及家屬身體或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導致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不滿,甚至出現醫療糾紛,影響疾病的正常治療[16-17]。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關注家屬需求,如患者的病情變化、治療方案的改變及對患者的影響等,加強信任,建立良好溝通,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減少家屬的應激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

表2 不同情況家屬需求水平評分的比較

表3 ICU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的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女性、年齡高、文化程度高的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更高。有研究發現,除了不同婚姻狀況的家屬對需求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外,家屬的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患者的關系等,對家屬的需求未產生根本的影響[18]。而本研究發現,隨年齡和文化程度升高,家屬需求水平逐漸升高,且女性家屬需求水平高于男性;進一步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證明,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均是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提示女性、年齡高、文化程度高的ICU 患者家屬可能需求水平更高。在一般情況下,當家庭出現不良生活事件或應激源時,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較男性差,負性心理情緒的嚴重程度顯著高于男性,因此,對某些需求比男性更迫切。王鵬等[19]認為,年輕的患者家屬需要的獲得支持最多,而本研究則認為年長者需求水平更高,筆者分析可能因為老年人在家中多為長輩的形象,由于對長輩的尊重和謙卑,使其在其他家庭成員面前占主導地位,具有決策力,當親屬患病時他們承受的心理和生理壓力最大,所以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知識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更多,對疾病治療和預后的信息需求更多,對服務要求的會更多。有研究認為,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對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有一定的影響[20]。但本研究中未發現此情況,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納入的研究對象家庭收入和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以中上水平居多,故治療費用對患者家屬的影響未能得到體現,但此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綜上所述,ICU 患者家屬需求水平處于中上水平,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可能是家屬需求水平影響因素。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ICU 患者家屬需求的關注,尤其是女性、年齡高、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家屬,加強信任,建立溝通,以調控家屬的應激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