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明
重癥病毒性腦炎是由于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后遺癥發生率達70%,最常見的即是吞咽障礙,這對患兒早期營養狀態形成不利影響[1]。有研究表明[2],加強對重癥病毒性腦炎伴有吞咽障礙患兒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改善預后。因此,此次研究中,根據有吞咽障礙患兒的護理需求,給予其早期心理護理、基礎功能訓練、攝食功能訓練等,與常規護理患兒進行對比,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吞咽障礙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從沈陽市兒童醫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中選擇40例伴有吞咽障礙的患兒,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20例)和干預組(20例)。常規組中男8例,女12例;年齡4~12歲,平均(7.13±1.84)歲;其中經改良飲水試驗測試[4]吞咽障礙Ⅲ級有10例,吞咽障礙Ⅳ級有8例,吞咽障礙Ⅴ級有2例。干預組中男9例,女11例;年齡3~12歲,平均(7.21±1.74)歲;其中吞咽障礙Ⅲ級有11例,吞咽障礙Ⅳ級有7例,吞咽障礙Ⅴ級有2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組間能夠比較分析。此次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3]的相關診斷標準且伴有吞咽障礙者;②吞咽障礙為Ⅲ級及以上;③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內容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咽喉部疾病或先天畸形者;②伴有癲癇或其它顱腦嚴重損傷者;③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1.3 方法2組患兒均給予抗病毒感染、營養神經以及激素治療。治療期間2組分別給予不同護理方法。周期為1個月。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對患兒基本情況體征進行測量記錄,增加病房巡視,鼓勵患兒張口進食,指導患兒家長幫助患兒進行常規口腔訓練,對于嚴重吞咽障礙患兒采用鼻飼補充營養,以避免患兒出現營養不良。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訓練前準備: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功能訓練宣教,為其講解功能訓練的內容、方法以及目的,增強認知,使其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患兒年齡較小,因此接受與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可指導家屬進行被動的SHAKER訓練。增強食管括約肌力量,其中高敏患兒選用硅膠勺,低敏患兒選用不銹鋼勺。②基礎功能訓練:指導患兒開始口腔附近肌肉功能訓練,如舌部訓練、唇部訓練及頜部訓練。給予吞咽反射能力顯著減弱的患兒冰塊進行寒冷刺激,提升咽喉部敏感,從而促進產生吞咽反射。指導咽喉部有殘留食物的患兒進行聲門上吞咽法,增強其聲門閉鎖能力,強化軟腭肌,從而清除咽喉部食物。③攝食功能訓練:在訓練開始前先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避免患兒因吞咽障礙而拒絕進食,緩解患兒的焦慮、不安、排斥的心理。之后先指導患兒進行30 s吞咽空氣的練習,患兒改良飲水實驗評定為4級或以上時,給予患兒柔軟的食物進行吞咽訓練,訓練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反應。④防止誤吸:吞咽障礙患兒在飲食時極易出現誤吸,食物錯入氣管形成吸入性肺炎,因此要注意增強患兒口腔附近肌肉訓練力度,提高反射靈活性。同時也可通過改善攝食與吞咽功能來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調查,分為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療效評估,痊愈即護理后患兒無吞咽障礙,飲水實驗評定為1級;有效即護理后患兒吞咽障礙明顯好轉,飲水實驗評定為2級;無效即護理后患兒吞咽障礙無明顯改善,飲水實驗評定為3級及以上。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②對比2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記錄2組患兒驚厥、意識障礙、吞咽障礙、肢體障礙、顱腦神經障礙等癥狀恢復時間。③對比2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前后分別采用兒童生活質量測定量表[6]評估2組患兒生活質量,包括疼痛、飲食活動、日常活動、語言與交流、學校活動、疲勞、移動與平衡,共7個維度,各維度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兒生活質量越好。④對比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護理期間2組患兒出現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脫水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2組患兒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對比護理后,干預組臨床總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5.00%,且干預組護理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常規組70.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2.2 2組患兒護理后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對比護理后,干預組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護理后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對比 (例,
2.3 2組患兒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皆明顯升高,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例,
2.4 2組患兒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護理期間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45.00%(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例,%)
吞咽障礙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時咽下困難,吞咽障礙可影響患兒攝食及營養吸收,還可導致食物誤吸入氣管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為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因此,針對伴有吞咽障礙的患兒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至關重要[7]。
早期康復護理是結合了康復醫學和護理學的專業技術,其理念能有效指導早期康復護理實踐,減少因疾病所致的并發癥,改善患兒感知與結局。有研究表明[8],在康復訓練開始之前,對患兒疾病程度、身體狀態、意識及腦功能進行全面評估,隨后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在此次研究中,針對干預組患兒,在家長的配合下進行心理護理、基礎功能訓練、攝食功能訓練等系統的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后發現患兒吞咽、肢體等功能明顯加強,且食欲增加,進食撒落數減少,進食速度變快。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干預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護理后,干預組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表明針對吞咽障礙兒童,早期康復訓練結合常規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訓練,且可促進患兒早期自主經口進食。此外,吞咽障礙很容易對患兒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對患兒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的護理僅是給予患兒必要的看護,避免疾病繼續惡化或復發,未考慮患兒康復后是否可以獨立正常生活。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面對患兒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制定簡單且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由淺及深地對患兒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幫助患兒恢復腦功能和意識水平,為患兒回歸社會大環境做好充足的準備[9]。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皆明顯升高,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常規組;治療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說明針對重癥病毒性腦炎伴吞咽障礙患兒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重癥病毒性腦炎伴吞咽障礙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預后提升患兒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